堂上随笔情境化提升语用能力的基本路径

作者: 唐靖文

[摘 要]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课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贯穿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它以听、说、读、写为基本组元,让教与学围绕这四种元素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为了拓展语用教学的外延,增加语言实践的深度,生成语言智能机制,可以借助堂上随笔这一提升语用能力的教学支架,从文本情境、文化情境、文学情境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多样、灵活的运用契机,以此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堂上随笔;语用能力;情境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旨归,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语用”是指人类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传递信息、表情达意、记录世界、创作想象等活动,从而生成意义场的过程。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语言实践。它是学生语用能力训练的载体,是课堂生发趣味的依托,是师生互动生成延展语用效能的基础。无论是文学性语用,还是实用性语用,均需要以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导向的语言实践。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寻找语用能力培养的机制,是实现学生语用能力生长的关键。其中,堂上随笔是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践联合,把输入性和输出性语言训练双向赋能,融语言实践与语用需求为一体的训练样态。

堂上随笔是指以写为轴心,通过一系列语用能力训练产生辐射式教学效能,凭借文本情境、文化情境、文学情境等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支架。美国肯·古德曼等学者认为,让语言是完整的、真实的、自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有自主权,语文就比较容易学。运用堂上随笔就是从课堂中提取学习点,还学生以自主学习思考、活跃思维的权利,让语用学习自然而然发生,实现语用能力渐进提高。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转变学生的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让学生生成语言智能,拔节语言品质。

一、文本情境下堂上随笔生成的实践方式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连通师生、作者、编者的媒介,是课堂对话所围绕的核心,是教学生长点的依托。文本自带的教学情境,是教学中可使用的语用训练点。因此,可以借助堂上随笔支起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因地制宜生成随笔训练实践。

(一)在文本留白处巧设堂上随笔

含蓄蕴藉是汉语表情达意的语言习惯,内含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更被视作写作水平高超的标志。文学作品往往以含蓄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辩证玄妙之感。面对该类文本,有些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以“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呈现课堂生态。这不仅没尊重学生的思考,还违背了教学过程性评价原则。当学生的认识无法抵达该有的高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台阶,让其拾级而上,收获该有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的一波三折后,关键的问题是对“桥”这一意象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危桥本身、生命之桥、一心为民的老支书这些象征,是教学难点所在。这时可以借助堂上随笔训练让问题变成契机,即让学生结合该文联系与桥有关的情节,思考“桥”让人想到了什么,并付诸笔端,让学生的思考过程转化为有形的文字表述。借助堂上随笔练习,他们会说:是那座危桥,它给了人们生命;是那座危桥,它像老支书一样救了大家;是老支书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村民的生命……这些针对留白的堂上随笔,让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力均有所提高。

(二)在文本细节中构建堂上随笔

文本中的细节,是教与学的抓手,是教师做教学设计的有效选择对象,是由表及里、由点到面进行认知的突破口。其中,关键细节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教师不但要善加利用,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捕捉。这也能提升学生阅读感受力。这类双向的教与学是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着力点。捕捉文本细节,会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训练。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抓住全文结尾的细节,即陶罐被发掘后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不行了。”让学生联系全篇进行堂上随笔训练:看见了无踪迹的现实,陶罐回想往日,它的心里会有哪些波澜?结合这一训练,学生不仅回顾了主要内容,还体悟了人物的精神长相。同时,堂上随笔还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想象生成的有效路径,即陶罐的有情有义、宽容大度,铁罐的骄傲自大、无知无畏。学生借此还提升了概括内容、总结感悟、有序表达等语用能力。

这一类以文本情境为依托的堂上随笔,也达成了深度阅读和语用训练的双重目标。因此,只要教师立足语用能力着力发掘,落实好教学流程,学生的语用能力便会自洽生成。

二、文化情境下堂上随笔生成的实践方式

作家与作品均是特定时空里的人文产物,自带文化情境。然而,文本中的文化要素,其所具备的教学价值,往往被师生忽略。字里行间的文化元素构建的文化情境,对学生的影响尽管不大,但只要在堂上随笔训练中借助该要素进行语用能力训练,也具备教学效力。

(一)在文化背景中衍生堂上随笔

文本的历史时空里蕴含着许多特定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有的因时过境迁在历史中消散,有的还鲜活地存留于现实生活中。它们蕴含在作品的语言文字营造出的各类情境里,作品也因文化元素而具备特殊的意义。

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期、故事情节、情境再现等折射出的背景中暗含着诸多文化元素。借助对这些“背景”的探索、深挖,也能收到多层语用训练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可借助传统文化情境元素——爆竹、屠苏酒、桃符,为学生布置搜集整理、检索编排的课前预习。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分享、个人畅谈所得、教师补充说明等对话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大量文化元素营造的情境中进行堂上随笔训练,可以是提要式的文化信息见闻所得,可以是感悟式的文化认同观点,也可以是补充式的文化要素分享,等等。无论是哪类堂上随笔,都是在课堂动态教学场中集合集体智慧生成的语用训练媒介,它能让学生以付诸笔端为抓手,在听中反思语用的得失,在说中自省不足之处,在读中明白语言的特点。

这些语用训练均以堂上随笔这一动态生成的随笔练习为起点,形成多向语用训练群,让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流时,对语用训练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二)在文化情节处安置堂上随笔

关键的故事情节是成就故事的必备因素。情节里的文化要素构建的文化情境,往往能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对某语言点有独特的思考后,就能产生语言学习的自驱力。同时以此为基点营造学习氛围,更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语用能力。因此,情节里的文化要素,也是教师借以运用堂上随笔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在学生明白了民间故事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一主旨后,让学生将故事情节比照现实写出感悟,以研讨的形式提升语用能力:天河、王母、织女、牛郎、老牛这些形象构建出的关系谱系让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情景?写下你的感悟。有的学生说:“王母让我想起了虎妈,这让我明白,母子间的距离像是一道天河,有时想彼此理解都难于登天。”有的学生则说:“老牛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他总是沉默不言,却常常解我忧愁于危难,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给学生语言运用训练带来了更多可行性。

这些基于文化元素的思维扩展式训练,让堂上随笔站在文化的视域里承担起语用训练的责任,自然衍生出语用能力生长点。

三、文学情境下堂上随笔生成的实践方式

文本既然出自文学作品,便自然具备基本文学特性。在文学世界的熔炉里,真善美均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被再现、被重生。借助堂上随笔将文本的边界扩充到文学的视域,便可以反哺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文学情境下,重新审视作品本身的语言文字,自然会获得别样的语用体验。

(一)在文学鉴赏时催生堂上随笔

为学生擦亮文学之眼,便是为教学打开了文学情境的入口。赏析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特别在文学性作品教学中,“咬文嚼字”是提升语用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当它失去文学视角时,整个过程就像电脑的程序毫无生气。缺乏文学情境的介入,教学将无法在价值观的确立、素材的选择、主题的定位等“写”的语用上发挥效能。为此,当把文学的意蕴加入仿写类堂上随笔时,也会为写这一语用能力带来效益。

例如,在教学鲁迅《好的故事》时,为了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鲁迅笔下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多数教师会选择借助关键词搜寻法发问:“它的美丽、幽雅、有趣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让学生对云锦、游鱼等诸影诸物的动静之态进行一句话赏析、一个词概括。这不仅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没有深入的认知,还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停滞不前。这时,可以加入文学情境让学生进行堂上随笔训练。如,出示作家冯雪峰先生对该文本的解读,其重点是,这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是鲁迅先生那热切的希望。以此为堂上随笔的起点,让学生再回到文本,重温那些关键字眼,进行仿写训练。学生会在深刻理解的加持下产生创作的欲望。这也让短小的零碎写作变成了因仿写而深刻的促成式语用训练。以文学评论情境为先导的堂上随笔训练,不但让学生对现实的昏沉与梦境的美好产生深刻理解,还让学生在仿写中以写促想,催动语用能力的生长。

(二)在文学追问中创生堂上随笔

文学作品之所以生命力像春草般旺盛,是因为它写出了多种处境下的心理样态。扣人心弦、直指人心的表达,穿越时空的表情达意,自然会在读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类经典作品只有从文学角度,给学生带来文学艺术的熏陶,才能发挥其作为语料的教学价值。当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艺术性的理解之后,把文学片段作为堂上随笔的形式,定能激发写作的激情,进而在这种创作欲望的驱动下,提升语用综合能力。

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论是文包诗的形式,还是该词直接呈现的方式,不变的是全词寄托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为中秋佳节平添了一缕忧思。当学生对这一文学情境有所了解后,针对“此刻你想到的别离情景是怎样的?请以自己的文笔记下心中所念”进行堂上随笔练习。这种原创式写作似的随笔训练,是以文学样态的感知、了解、体悟为基础的,是有文学原力的创作过程。通过堂上随笔,将文学情境的历史时空与现实生成的文学创作相连接,学生便能生发出无限的回忆、再现、联想创作动力。通过文学情境,有的学生会想起佳节难以团圆的苦楚,有的学生会想起在远程视频时近在咫尺却天各一方的无奈,有的学生会回忆起团圆的惊喜等。那一刻,堂上随笔成了他们创作的载体。

古典主义认为美是形式的和谐,教学之美即是教学形式的和谐之态。堂上随笔作为提升语用能力的支架,也是让教学走向美的和谐之路。借助堂上随笔,依托文本、文化、文学三重情境进行语用能力训练时,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不断探究发现,持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学习循环。当然,除以上三种堂上随笔设计支架外,还有诸如生活情境、反思情境、评价情境等,也可以作为训练的契机,让语用能力有更多的着力点和落脚处。

参考文献

[1]黄佳.为生命成长而教[J]. 江苏教育,2022(26):62-63.

[2]严丽,杨永彬.寻求化难为易的着力点——《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J].七彩语文,2021(48):46-49.

[3]刘成军. 全语用:撬转语文深度学习的支点[J].江苏教育研究,2021(Z1):111-115.

[4]周奎英.开掘传统节日文化的随笔写作价值[J].七彩语文,2021(8):30-32.

[作者简介]唐靖文(1993— ),女,江苏泰州人,苏州香雪海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