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陌生化”理论的儿童习作“俗旧化”困境破解

作者: 朱李红

[摘 要] 当前,儿童习作呈现出程式化、陈旧化、机械化的弊端,陷入“俗旧化”困境,缺乏新意。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陌生化”理论引入习作教学,引导儿童在习作中剥离旧意,使主题陌生化呈现;翻新旧材,将素材陌生化处理;置换旧言,令语言陌生化表达。这样可以帮助儿童从“俗旧化”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对世界的敏感,从而发展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儿童习作;习作困境;陌生化策略

习作表达能力是衡量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反观近年来的儿童习作,频频被诟病为主题程式化、素材陈旧化、语言机械化,儿童习作不见“童心、童真、童趣”。让儿童把司空见惯的人和事写出新意,赋予熟悉的话题以别具一格的意蕴,教师不妨从“陌生化”理论中寻找破解儿童习作“俗旧化”困境的突破口。

“陌生化”理论首创于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他认为,人的知觉具有机械性,对于符合阅读期待的内容,除了最开始会用认知的态度感受它,渐渐便会习以为常,仅仅停留在获取实用信息的表层,而感受不到其独特性。为了打破审美的自动化和无意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需要采用一种新鲜创新的形式,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物象、情理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重新呈现,给人以感官的刺激和情感的震动,这样人们便能恢复鲜活的感知力。

儿童习作之所以呈现“俗旧化”的特征,正是因为相似的主题、素材、语言频频复现,儿童的感知退入自动化的无意识领域,感受不到世间万物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诗意性,下笔平庸老套。如果儿童借助各种“陌生化”手段实现对习作的语义转换与重组,便能使习作本身呈现出艺术化的结构特征。这样,儿童习作中就会充满许多“未定点”与“空白点”,使读者产生陌生感,从而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体验。

一、剥离旧意:主题的陌生化呈现

(一)由表及里,延伸主题深度

儿童习惯在习作结尾拔高立意,如写“拔河”,结尾一定要突出“团结就是力量”。哪怕写日常琐事,结尾也要安个高大上的道理。这些刻板、单调的主题让人读之无味。而将习作主题由表及里地进行陌生化开掘,就是要以创新思路为引领,摆脱旧有主题的影响,鼓励儿童在确定主题时避免老调重弹,在符合习作语境的前提下挖掘深意。

例如,儿童在仿写《桂花雨》中的“摇花乐”片段时,大部分都是回忆童年趣事,以“乐”为主题基调,写童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但其实《桂花雨》中蕴含的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乡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引导儿童挖掘文本深意:他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故乡的桂花香;并非他乡桂花寥落,不如故乡桂花香味浓郁,而是故乡桂花附着了作者的情感寄托,因而显得与众不同。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此基础上修改了自己的习作,在《挑西瓜》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以前只是单纯地以为童年的西瓜最香甜,可现在才发现,原来甜的不是西瓜,而是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啊!”显然,这样挖掘深意,比单纯地呈现童年之乐意蕴深厚得多。

(二)逆向思维,拓展主题广度

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将习作主题陌生化,就是打破常规思维,跳出既定的思维窠臼,破除思维定式,寻找到不同甚至相反的见解,拉远与读者的审美距离,避免乏味、窄化、机械化的主题复现。

比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部分“故事新编”,就是要求儿童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创编“新”故事。然而,很多儿童在创编《乌鸦与狐狸》这个故事时,写狐狸这个形象基本仍沿袭其“狡猾”的性格特征,重复相似主题。少数儿童从逆向思维出发,巧妙设计情节,让乌鸦“聪明”了一回,打了一次漂亮的翻身仗,让狐狸聪明反被聪明误,自讨苦吃。这样的“故事新编”,拓展了主题的广度,使乌鸦和狐狸不再拘泥于“愚蠢”与“狡猾”的脸谱化性格中,从而告诉人们:吃一堑,长一智,过去吃过的亏、受过的委屈,都是在为成长积蓄力量。这样的习作,于千篇一律中抓人眼球,让人眼前一亮。

(三)推陈出新,提升主题温度

习作表达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情感的表达。情感是有温度、有力量的,要提升儿童习作的温度,就要转换切入点和视角,从日常事件中发现新的情感触发点。这样,哪怕在一个尽人皆知的主题下,儿童习作也能不断给读者提供新的感受,让读者感悟文中独有的温度和力量。

比如某儿童这样写“与众不同”的哥哥:“有一次,我和哥哥出去玩,走着走着,我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跤,狼狈地摔倒在地,疼痛瞬间席卷全身。我用乞求的眼光看着哥哥,期待他拉我一把。我以为他会心疼地扶我起来,然后对我百般安慰。出乎意料的是,他却冷冷地转过身:‘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又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哭哭啼啼。’说完,居然还甩下我大步流星地朝前走了……”读到这里,似乎作者接下来要以别的哥哥对妹妹无微不至的关心为例,控诉哥哥对其不关心,谁知最后的结尾竟是:“原来哥哥是在磨炼我的意志,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敢于面对挫折,并努力克服。原来哥哥的爱是这样的深沉,我的心里升腾起一股暖流。”读到这里,相信读者不禁会心一笑。该生很是高明,用明贬暗褒的手法将习作主题推陈出新,给读者不断咀嚼回味的余地。

二、翻新旧材:素材的陌生化处理

(一)侧视,寻觅新视角

一则素材如果只能注意其同一个侧面,习作就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沼,从而使读者见惯不惊。如果用陌生化视角来观照习作素材,换一个跟常人不一样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便可以从新视角开发素材的新意蕴,从而让习作避俗、避热,增强审美效应。

如写“童年趣事”,回忆自己捉弄小蚂蚁的有趣经历,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由于这一写作素材并不鲜见,儿童习作往往“趣”味不见,唯留“俗”气。有儿童从蚂蚁角度出发,这样写道:“我们蚂蚁家族平静的生活被无知的人类打破,他们的快乐建立在我们的痛苦之上。他们将一块‘巨石’摆在了我们来往运输食物的途中,殊不知我们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翻越它……”显然,蚂蚁的视角能使读者从不同的立场去看待人类的行为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变“趣”为“忧”,拔高了生命体验的境界,有助于启发人们敬畏生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写作素材,从不同的视角去书写,就能突破格式化的写作套路,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是“陌生化”的特有效果。

(二)变形,挖掘新形象

将素材变形,需要儿童另辟蹊径,将读者所熟知的素材从常规的认识领域中移出,从不同视角、不同思维去观照事物,翻转其形象,化熟为生,从而变得可被读者重新感知。而具有可感性的形象才能调动读者的审美注意,促使读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美的创造。

如对项羽形象的认知,有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一千古名句珠玉在前,在儿童视角中,项羽“死不惧、辱不受”的正面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了。所以很多儿童在习作中运用“项羽”这一人物素材时,都用来表达“宁死不辱”的英雄气节,都是对其肯定与认同。但是高年级的学生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如果将“项羽”人物进行“陌生化”处理,引入有关鸿门宴的史料,就能颠覆儿童对他的认知。有儿童这样写道:“都说项羽宁死不屈,其结局的悲壮令人扼腕叹息。但要是他当初在鸿门宴上果断地斩杀刘邦,又何来自刎乌江的结局?所以我们应该吸取项羽的教训,善纳贤言,该果断时不能优柔寡断。”当然,对素材变形化处理不是毫无逻辑地颠覆其常规形象,而是要在素材中寻踪觅迹,对材料进行充分地解读,合乎逻辑地揭示素材的另一面,从而增添习作的思辨意味。

(三)重组,丰富新意蕴

素材的陌生化处理不是倡导将所有旧素材弃之不用,恰恰相反,它往往是通过对旧素材重组改造来达到“袭故出新”的效果。熟悉的旧事物以新的思路进行重组加工,可以增强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审美的时间,旧形象的新意蕴便应运而生。

比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关于鲁迅先生的,学完这个单元后,让儿童写一写对鲁迅的印象,大都从大处着手,选用的素材都是赞扬鲁迅先生身上的民族气节、正义精神等。此时,教师可引导儿童转换视角,挖掘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然后将素材重组,丰富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有儿童独具慧眼,搜寻到一些素材,证明鲁迅先生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严肃愤世之人。除了描写鲁迅“高山仰止”的形象,该生还在习作中这样写道:“鲁迅在我心中曾是神佛一般的存在,但是鲜为人知的是,鲁迅却也十分‘小气’。他虽然很有钱,但是却并没有对儿时的伙伴闰土慷慨解囊,甚至谁欠了他的钱,他还要与其“法庭上见”。这样‘小气’的鲁迅,虽然摘掉了头顶的光环,但是却向我展露了更真实的一面……”这样寻觅素材,与人们对鲁迅先生的传统理解形成了一定的落差,使读者对耳熟能详的人物产生了新鲜感,从而一改对鲁迅先生的刻板印象,使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更为具体、饱满。

三、置换旧言:语言的陌生化表达

(一)锤炼字词,激活语言辨识度

儿童习作语言的审美意义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用词的艺术。炼字的陌生化,就是锤炼字词,使之表达更传神。教师应引导儿童锤炼习作中的动词、形容词等,使文章烙上独属于自己的印记。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儿童在写课堂百态时这样写道:“夏竣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坐”字其实是儿童用得很烂熟的动词,笔者鼓励道:“‘坐’字太普通常见了,你们能否用其他更精准生动的词来替换‘坐’字?”略加思索后该生说道:“夏竣像一条蚂蟥吸在座位上。”一个“吸”字,画面感更强了。还有儿童迫不及待地说道:“夏竣像是被焊在了座位上。”一个“焊”字,更是显示了人与座位不能分离的状态。可见,儿童的领悟能力极强,他们不是写不出有灵性的习作言语,而是缺少语言的陌生化训练。如果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去引导儿童从陌生化的角度去炼字,让儿童有意识地疏离、变换日常语言,那么他们的习作言语一定会增色不少。

(二)修辞变异,唤醒语言新图式

老舍认为,作者在创作中不仅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修辞手段,还可以突破语法的规范,去寻找新的语言结构。因此,在习作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儿童摆脱那些陈词滥调,鼓励儿童打破事物间的常规联系,建立新的关系链,从而引申出事物间耳目一新的意蕴。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儿童在习作中这样写道:“我们都是变色龙。老师严厉一点,我们便化身乖巧的小绵羊;老师温柔一点,我们便化身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该生平时并不擅长写作文,但这一句比喻精彩至极,笔者立马表扬了他在习作中不走寻常路。其他学生受到这样的鼓舞,便也开始有意寻觅新颖的修辞。此后,笔者经常可以在儿童习作中看到类似“沈浩宇生气的时候龇牙咧嘴,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或者“春天,小鸟用脚爪蘸取阳光,给寒假里的我们写一封信”等佳句。这样生动有趣的修辞不落俗套,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三)重整句式,凸显语言表现力

正常句式的排列往往会让语言表达平平无奇,如果能对普通句式做陌生化处理,巧妙地改变普通句式的语序,使句子语序颠倒,或是运用长短句、整散句等,往往能使语言表达呈现奇崛效果,表达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句话变换了句式,将主语置后,语序不符合常规习惯,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我的母亲直起背,转过身,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在褐色口罩的上方吃惊地望着我……”显然,改换句式的表达制造了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产生的情感体验却完全不同。文中经过陌生化处理后的句子让读者眼前仿佛闪过一个个慢镜头,将作者眼前所见母亲的背不再挺拔,脸庞不再年轻,眼睛不再有神的模样仿佛放电影般一帧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由此与作者共鸣,深刻地体会作者内心的震惊和愧疚。

“陌生化”作为打破思维定式的方法,是提升儿童习作新意的切口,能够为儿童的习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挖掘陌生化的习作主题、积累陌生化的习作素材、探寻陌生化的言语表达,让儿童钝化的审美知觉重获新生,让儿童回归“人格原点”,用自身的心理视角去描绘世界、抒发感受,享受习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范欣欣.“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2):133-136.

[作者简介]朱李红(1991— ),女,江苏苏州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陵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