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视角下低年级情境化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周亚军 丁含露

[摘 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的作业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探究的主要内容。笔者结合低年级语文作业的现状,紧跟2022年新课标中提出的跨学科、情境化等热点,以语文素养为线,以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运用、阅读理解为组块,进行情境化线组块模式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作业探究,并以低年级“动物王国的夏日集市”“小鲤鱼跃龙门”为例,围绕听说读写能力,对作业设计进行分析,并探讨学科融合作业的可行性。

[关键词] 双减;情境化学习;线组块设计;学科融合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此,“双减”成了时下基础教育界最热门的词。《意见》中提出,全面缩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作业设计上,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抵制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一、溯源求之:低年级语文作业现状研究

低年级学生由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笔者进行了调查后发现,常规的语文作业一般分为识字写字、读背课文、阅读这三大类。常规的语文作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枯燥单调,缺乏挑战性,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基于以上背景和实际情况,笔者进行了低年级创意作业的研究与探索,从语文教材的双线组元结构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方法,提升能力,提高素养,并和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发散思维,多维度展示学习成果。

二、不破不立:情境化学科融合作业设计理念

2022年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其本质是语言运用。再结合作业的功能,语文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语言积累情境化,二是语言习得活动化,三是阅读思维高阶化,四是语言运用生活化。

新课标还提出了跨学科和幼小衔接。既然在课程内容上有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那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也可以加强学科的融合。但学科融合作业并不是将几门学科作业简单相加,像拼盘一样拼在一起,这样的学科融合是为了融合而融合。新课标中“跨学科学习”是整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学习取向。如何“跨”,怎样“跨”,需要充分研读学生本年段的教材,从大视角来解读和分析,抓住年段的语文要素,提取关键能力点。

一、二年级课程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那作业的设计也可以顺承幼小衔接的要求,将作业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在跨学科学习中,作业设计可以呈现“线组块”。“线”即抓住语文要素这条线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组块”即将积累、习得、运用、理解串组起来,围绕一个大情境进行设计。学科的融合引发了目标的融合,目标的融合与达成需要真实情境的支持。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可设置不同的情境。

例如,在一年级下学期,备课组设置“动物王国的夏日集市”的情境,以售卖货物为驱动性任务。在二年级上学期,设置“小鲤鱼跃龙门”的情境,以去龙门、跳龙门为驱动性任务。在这些大情境中,每个组块还有相应的小情境、小任务,例如售卖货物中,还有介绍商品学吆喝的情境,在去龙门路上,还有对照火车票找座位的情境,这一个个小情境串联起来将大任务细化、趣化。

情境化“线组块”的作业设计紧扣教材,落实语文要素,抓住语用训练点,让学生在情境中突破重难点,强化知识和能力,推进综合学习,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习得语言,激发学习兴趣,联结其他学科,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

三、别开生面:低年级学科融合作业初探

(一)一年级融合作业:“动物王国的夏日集市”

备课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围绕一年级语文教材,从识字写字、积累运用、口语交际这三个方面入手,围绕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设计了“动物王国的夏日集市”这一主题作业,让学生进入动物王国,领取各自的身份,进行集市交易。

第一板块:动物王国身份证

动物王国发了一份通知,邀请小动物们去申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需要认真倾听通知,获取有效信息,了解这一关的要求是什么。首先同桌两人进行数字对对碰的游戏,先用小棒摆一摆自己的数字;然后在相加相减中获得得数,即自己的身份证号,再观察图表,在对应的图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动物名称,即自己的动物身份;最后认识名称并在照片栏中找到对应的证件照。这一关要求学生认真聆听通知,获取通知中的有效信息;会读图表,会认字,在图表中找到自己的身份信息;正确认识动物名称,找到对应的图片。

这一板块落实了一年级下第七单元“动物王国开大会”中通知的语文要素,动物名称也都选择了课后识字表中的生字。在这项作业中,学生既锻炼了倾听的能力、口算的能力,又进行了识字的积累。

第二板块:营业执照设计师

动物王国的夏日市集马上要开市了,现在需要孩子们设计自己的营业执照。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快速找出图形,数一数各有几个,进行图形的分类,通过图形的拼贴美化自己的营业执照。营业执照上还需要填写自己的信息,学生要给自己的店铺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并正确、美观地书写自己的店铺名、商品名。

这一板块在设计中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学段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要能按基本的笔顺用硬笔书写,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低年级有部分学生认为写字是一件枯燥而困难的事情,书写汉字的场合也局限于平时的抄写和作业中。将汉字书写的作业巧妙地融入设计营业执照中,会让学生发现原来掌握汉字的书写很有现实意义,生活中离不开写字,而能写一手漂亮美观的字可以让自己更加出彩。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学生对以后的汉字学习有更强烈的意愿。

第三板块:夏日集市乐淘淘

夏日集市正式营业啦!孩子们可以自由买卖自己的商品并及时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大胆地向顾客售卖自己的商品,大方、友好地和他人交流,并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最后算一下盈亏,数一数自己交易了几件商品,还剩多少钱,和带来的钱比一比是多了还是少了,相差多少,并用打电话的方式把自己的盈亏告诉爸爸妈妈。

在这一板块中,作业的主要落脚点在口语交际上。一年级下语文课本中设计了四篇口语交际,有讲故事、请求帮忙、打电话、做游戏四个主题,备课组提取其中的语文要素,例如大声讲清楚、使用礼貌用语、打电话说清楚等,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板块:绘本阅读趣味多

夏日集市结束后,老师会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绘本《三只杯》,读完后让学生交流“储蓄杯”“消费杯”“爱心杯”各自的用处以及它们的意义,让整个作业从字词句走向段和篇,用这个故事结束作业,让孩子们了解金钱的意义,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增强责任感。作业不仅有知识的实践意义,还有了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二年级融合作业:“小鲤鱼跃龙门”

二年级的学科融合作业提高了能力要求和灵活度,跨的学科更多,形式也更加丰富有趣。备课组将二年级上的“快乐读书吧”融合数学、体育、美术等进行创新作业设计。孩子们化身为“跃龙门”的小鲤鱼,先用颜料和画笔绘制自己的鲤鱼头饰,更容易代入角色。

第一板块:对号入座

世界上有个龙门,矗立在大海和大河的交界处,要是小鲤鱼能跳过龙门,就能变成大龙,云游上天。小鲤鱼们有特殊的方式去往龙门,就是坐上“小鲤鱼号”列车,每条小鲤鱼都能拿到一张火车票,但上面的座位号却是加密的,需要凭自己的数学能力计算出车票的座位号,找到“小鲤鱼号”列车中对应的座位,安静有序入座。

在二年级上的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中,就有火车票的介绍,学生不仅需要算出座位号,还要能找到正确的座位号。这一板块落实了计算和识字能力的考查,也模拟了真实生活中乘坐列车的情境,看学生是否能解决此类生活问题,这也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第二板块:故事拼图

“小鲤鱼号”列车启动需要特殊的能量,这些能量来源于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小鲤鱼们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拼七巧板,凭借灵巧的构思和美术课上学到的绘画技巧进行创意十足的七巧板故事拼图。

第二板块对能力要求最高。学生不仅要熟悉“快乐读书吧”系列书目中的故事情节,还要有一定的概括叙述能力。学生在前期阅读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图形将故事情节图像化,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具象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有趣的七巧板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思考,在玩中创造,并联结了语文阅读和表达、美术设计和创造,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第三板块:跳跃龙门

终于到达龙门啦!高高的龙门上挂着许多灯笼,“小鲤鱼们”需要用力向上跳跃摸到灯笼,灯笼中藏有挑战信息,“小鲤鱼们”接受最后的挑战,帮助龙门镇的居民写留言条。

在这一板块中需要学生向上跳跃摸到灯笼,灯笼中的信息是第三人称的陈述性表达,需要学生写出格式正确、表达完整的留言条。留言条是二年级上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难点,学生首先要掌握留言条的正确格式,其次要理解留言条的要求并正确完整地表达。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会搞错称呼和署名,或在留言条的叙述中缺少部分信息,这一板块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四、融会贯通:学科融合作业的多元评价

不同学科的评价维度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也有差异。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分层评价,立足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生长点。学科融合作业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紧扣学科要素,在实践中对学生的水平进行相应评价。例如在“动物王国的夏日市集”,从“能否边听边提取通知中的重要信息”“能否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和数字”“能否正确描述商品”“能否大胆地应对顾客的提问”等维度给予星级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多维和多层。

在当下“双减”推进的浪潮下,传统的语文作业因其机械的摘抄,或是乏味的认读,与学生的生活割裂,不再受到欢迎。教师要以传统作业为基础,不断传承创新,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充分挖掘作业的实践性、活动性,打破作业在书桌上的空间限制,让学生充分调动并联结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解决新情境下的真实问题,领略学习的愉悦和奇妙。

参考文献

[1]叶志高,蔡明生. 基于跨学科素养融合的小学数学项目化作业设计探究[J]. 知识文库,2024,40(7):68-71.

[2]石夏燕. 小学科学跨学科融合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 教师,2024(2):60-62.

[3]凌绮娴. 设计跨学科融合作业,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 小学教学研究,2023(36):28-29.

[4]温聪颖.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跨学科融合实践与思考[J]. 考试周刊,2023(47):53-58.

[5]冯志艳.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探索[J]. 试题与研究,2023(31):108-110.

[6]孙兴华. 小学数学作业的跨学科融合与核心素养培养[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9):38-40.

[7]周琴.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跨学科融合实践与思考[J]. 安徽教育科研,2022(23):34-36.

[8]郑薇,郭方年.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融合作业”设计策略[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