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
作者: 孙园 龚璐璐 杨宏杨[摘 要]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它能够锤炼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意志,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联系紧密,高职院校从课堂主渠道、社会实践、网络媒体等路径着手,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思想道德与法治;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针对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存在的刻板印象,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代价值
(一)锤炼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意志
近些年,“躺平”成为高职大学生热议的话题。“躺平”作为一种精神状态,通常与高职大学生承压能力弱有关。实现人生价值不是轻易就能成功的,但部分高职大学生存在既想拥有美好人生,又不想奋斗进取的矛盾心理。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授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能够锤炼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意志,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二)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筑牢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根基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这就需要引导高职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知史明鉴。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源,代代相传。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用薪火相传的伟大建党精神追溯党的百年奋斗史,能使高职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一切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高职大学生更加清楚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来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点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课程内容的关联
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关于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定性就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相关,讲解“新时代”这个关键词,必然离不开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经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关于人生追求的内容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索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导思想。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关于中国精神的相关内容正好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呼应。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在百余年的艰苦奋斗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精神谱系之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关于中国革命道德的内容与伟大建党精神有着一样的基础和根源。二者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精神力量,绝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谈中国革命道德。
(二)伟大建党精神与教学目标的一致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则绝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素质的竞争,而是综合素质的竞争。一百多年前,是一群热血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前赴后继,将青春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为民族复兴贡献了先锋力量。以伟大建党精神武装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可以教育、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争做时代先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的力量。
(三)伟大建党精神在课程中的与时俱进
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源,引领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锐意进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落实该课程,有利于帮助高职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帮助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坚定崇高信念,克服面临或即将面临的人生难题。这是伟大建党精神与时俱进的表现之一。这种精神力量不是停留在过去的革命时期,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当代高职大学生昂扬奋进的动力。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利用课堂主渠道,讲好建党故事
1.以问题为主线,回应学生所需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历史主动,从高职大学生所关注和困惑的问题入手,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回应学生需求,解决学生现实问题。教师应留心学生思想动态,依托自身的理论功底解决学生的所思所惑,尤其要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引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
2.事理结合,以理服人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道理就是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讲道理并不同于讲感情,它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向党史借智慧,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养分,让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教师只有把道理说清楚,做到以理服人,才能使高职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3.转变教学模式,实现双向互动
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依然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几乎没有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课堂“抬头率”较低,学生不愿抬头听课,自顾低头玩手机。要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就必须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通过讨论、辩论、情景模拟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双向互动是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效性的关键。营造轻松、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形式
1.丰富主题式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主题式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创作或排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文艺作品,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让他们直观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广大师生在筹备、参演、组织的过程中,必然会增强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同,从而实现以文化人。每次举办主题式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都应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报道,并制作思政教育短片,形成思政教育资源库。
2.打造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实施体验式教学
根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关于“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很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其真实的红色文物、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多媒体互动体验,能够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近距离感受和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3.挖掘地方资源,引发情感共鸣
每个地区的思政教育资源各不相同,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所在地区的特色资源,积极利用本地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江西的高职院校就可充分利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江西进行的革命活动,是江西独具特色的宝贵教育资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灵活利用好本地红色资源,引发学生的地域情感共鸣。
(三)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
1.创新呈现形式
动态的内容通常会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传统的思政课堂是静态的,一堂课下来氛围较为单调。因此,教师应注意将书本上较为抽象的理论通过影音、动画等动态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多呈现动态内容,会极大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这一过程,就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2.筛选优质内容
上好课的前提就是备好课。网络平台上有着丰富的思政教学素材,不仅包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对不同时期时代背景的介绍,还包括对革命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对党史中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说等内容,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利用其中的优质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帮助高职大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四、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励高职大学生奋发进取的最好精神养分,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职院校和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教育实施主体应深刻把握课堂主渠道、实践教学以及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使高职大学生能够充分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J].求是,2021(14):48-53.
[3]郭旭红,李一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