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理解教育:用多彩世界让学生的世界多彩
作者: 赵小凤[摘 要] 国际理解教育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是学校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的途径,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环境建设能营造氛围并为活动提供支撑,始终是活动的重要准备环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层面的多元参与,最大限度发挥了隐性环境的教育作用;环境的营造、情境的产生及文化的熏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视域融合”的场域;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彩的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用多彩的世界为学生的世界增添色彩,从而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素养的学生。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环境建设;多元文化;丰富色彩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人才。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国际理解素养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从宏观层面来看,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从中观层面来看,是我国学校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的要求;从微观层面来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和文化多元意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平等观和关爱心,并促进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彭钢对全国各地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进行考察,认为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广义上的课程建构:打造“实践式”的主题活动;开发“项目式”特设课程;探索“融合式”学科渗透;创新“具身式”研学考察。他认为,主题活动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陆志平也指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总体应坚持主题活动为主,环境营造与学科渗透为辅,倡导三大行动:校本特色活动、国际研学交流、世界儿童共同行动。做好环境打造下的主题活动,成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共识。
江浦实验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迄今开展了六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带一路”游园主题活动,成为全校师生每年10月校庆的传统节日活动。“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在游园活动开展过程中,环境建设能营造氛围并为活动提供支撑,始终是活动的重要准备环节。
一、多元的参与,多彩从场景的选择开始
国际理解课程游园活动的组织需要动员全校力量,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作用。
(一)学校:环境建设的此在场域
游园活动需要布置环境,营造氛围,创设良好的活动场域。江浦实验小学以班级为组织单位,全校38个班级每个班分配一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主题,围绕这个国家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各方面进行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在活动当天,将校园建设成多元文化场域,让全校学生置身其中。
(二)教师:环境建设的全面主导
游园活动由学校德育处负责组织实施,进行任务分配。班主任在领到任务后,根据所领国家任务,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各种资源,精心组织,设计方案,开展训练,把学生和家长动员起来,全方位做好准备。只有动员了各方力量,环境布置才有效率,才能发挥布置过程的教育作用。我们看到,在教师的带领下,环境布置与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家长、老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排练节目、布置环境,抓好时间节点,没有对教学造成任何干扰。
(三)学生:环境建设的永恒主体
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游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是围绕学生展开,为了学生,基于学生。江浦实验小学长期以来秉承“三小”理念(即小主人、小能人、小强人),游园活动的环境建设凸显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和适切性,正适合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做活动组织的能人,做展现自身能力的强人。每个班级在布置相关国家主题文化环境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布置,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每个班级场景的设计和活动内容的准备,要便于学生体验,能够互动,趣味性强,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和探究,增进国际理解。
(四)家长:环境建设的资源助力
游园活动的成功组织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小学生在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上都处于发展初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的自主实施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江浦实验小学充分动员家长,利用家委会进行发动,合理分配任务,发挥家长的资源力量。有的学生家长负责指导孩子收集资料进行环境布置,有的家长负责带领学生排演节目,有的家长在活动当天来到现场帮助组织和引导。游园活动成为家校合作的重要形式。江浦实验小学的家长很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们带着孩子设计场景,活动前一天来校布置环境,活动结束后又帮助恢复教室。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保障了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众多有创意的构思与设计让每个班级都精彩纷呈,让活动不仅在感官上丰富多彩,还在心理氛围上热烈感人,充分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多样的环境,多彩在活动体验中闪烁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的过程。从其始源性来说,“视域融合”包含看、听、说三个方面,这三者中任何一方都投射着其他两方,它们同出于一源,融通无间地展现出“此在”活泼的生存境域。国际理解课程游园活动的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视域融合”的场域。
(一)环境的打造对主题活动氛围起到了烘托作用
“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首先需要给学生呈现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并使学生对其有较全面的了解。”环境建设对主题游园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氛围营造作用。一些班级早早地布置好了班级环境,其他班级学生看了,总是惊奇艳羡,也加速了自己班级的环境布置准备。一点点,一天天,每个班级都在变化,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进行。活动开始的前一天放学后,虽然天色已晚,很多班级依然灯火通明,家长们纷纷走进校园,在教师的带领下布置教室。这样一种氛围,让学生对活动充满了期待,这样的心理场域使得活动准备的过程就已经开始发挥课程的教育作用。学生的心理期待在活动当天达到了高潮,所有人都盼着到其他“国家”去体验,所有人都做好准备迎接其他班级学生来到自己的“国家”。
(二)情境的产生促进了学生国际理解的多层次互动
游园的主题活动是“实践式”的,倡导学生在文化探究活动中参与、体验和探究。因此,环境建设和活动场景设置都要满足学生的互动需要。“学生主动策划,自主参与,通过信息收集、海报制作、社会考察、撰写报告、文化体验等,深化了国际理解意识,提高了国际理解能力,发展了综合素养。”
在江浦实验小学的游园活动班级环境布置中,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相关国家的文化标志、手抄报、绘画等等,设置相关国家的传统游戏活动,排练舞蹈,让多元文化通过多种形式互动,加深理解认同。在游园活动进行时,学生对走进不同“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带着好奇心、新鲜感去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静态的展示、动态的舞蹈游艺、美味的食品、强烈的异国风情,文化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形成了趣味盎然的活动情境,增强了活动体验效果。
(三)多元文化的熏染增进了学生的文化认同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理解世界,也是在理解中国,理解我们自己,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国民。
“多元文化课程使学生能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本民族文化以及相异的文化,认同国家的主流文化。”小学生的世界观正处在萌芽的状态,长期生活在中国文化的环境里,看到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丰富多彩的世界恰如一面镜子,在心灵深处照射出对自身的理解、对中国形象的重塑、对中华文化的多角度认识。
2024年游园当天,二(3)班的学生着装最为独特。每个学生都身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服装,没有一个重复的。当他们的队伍行进在校园中时,吸引了最多的目光,这个班的孩子也必将产生特殊的体验。时代的“穿越”,地域的“穿越”,当一切出现在一个场景下时,强烈的对比与反差折射出的正是当下我们自身的特色。这正是小学生“国家认同感和国民意识”形成的根基所在。
三、多维世界,多彩在碰撞合作中增进
游园活动的环境建设是最直观、最具“国际”特色的显性内容,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彩的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用多彩的世界为学生的世界增添色彩。“ ‘融合多元文化原色’,理解欣赏、接纳融合多元文化,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国际素养。”
(一)丰富的色彩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绘就
国际理解教育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能推动区域教育教学的创新变革。学生参与环境建设的过程就是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游园活动设计本身会产生学习需求,活动组织上我们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每个现场的活动。
如五(4)班的几名女生分配的任务是制作塞浦路斯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模型,她们在双休日相约合作完成了模型制作,用于活动现场展示。全校学生都用自己的方式体现着对活动的独特理解,也是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从而让每年的活动都不同,每个班级都不同,每个学生也不同,极具个性,为江浦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丰富的色彩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附着
将学生参与环境布置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变成教育的过程,变成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
如三(5)班的主题国家是伊拉克,开展了“我眼中的伊拉克”绘画活动,他们的走廊墙壁的布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全部由学生完成,一部分学生手绘伊拉克国旗与国徽,劳技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另一部分学生绘画“我眼中的伊拉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伊拉克,结合自己的感受绘制出来的。走廊里贴满了全班学生的绘画作品,所有学生都在参与过程中丰富了对伊拉克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色彩附着在了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底色上。
(三)丰富的色彩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招展
游园活动的高潮出现在活动当天。开幕式结束后,游园正式开始。所有班级所有学生各就各位,留守的、串门的、表演的、发奖品的、为“护照”盖章的,每个学生既是“主人”,也是“客人”,校园成为乐园。那一刻,活动是彩色的,校园是彩色的,学生是彩色的。还记得那个二(3)班吗,走到哪个班级都是最吸引目光的,就像一座移动的“服装展览馆”。他们在学习,也让其他班的学生同步学习,这就是交流互动的价值与魅力。
“在教室里眺望世界,为学生成长蓄力”是江浦实验小学国际理解课程的实施理念。校园虽小,却容得下整个世界;班级虽小,却是学生成长的空间与舞台;活动虽小,学生在这里理解多彩的世界。通过课程学习,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形成对世界的理解,为未来积蓄磅礴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彭钢. 建设贯注中国元素的国际理解教育[J]. 江苏教育,2020(74):7-9.
[2]钱伊琳.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 江苏教育,2020(74):15-16.
[3]奚亚英.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价值和行动策略[J]. 江苏教育,2020(74):10-12.
[4]陆志平. 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特点[J]. 江苏教育,2020(74):21-22.
[5]高维. 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历程、进展与展望[J]. 基础教育,2017,14(4):89-102.
[6]邹慧明,刘要悟. 在多元中融通 在理解中共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际理解教育[J]. 大学教育科学,2014(5):17-23.
[7]杨龙. 营造多元文化氛围 推进国际理解教育[J]. 中国德育,2011,6(4):28-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