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支架”,助推儿童音乐审美进阶
作者: 胡兢慧
[摘 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儿童养成独特的音乐审美眼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可以呈现出无限的审美价值。本文以鲜活的课堂教学为例,依据支架理论,尝试以图示性支架、语言性支架、结构性支架带领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关键词] 学习起点;学习体验;学习能力
一、现场直击:看“过犹不及”的课堂
小学音乐课堂是师生同频共振的学习场域,最佳状态是儿童能运用自身经验同音乐作品进行碰撞。但审视我们的课堂就不难发现,音乐课堂存在着一些“过”和“不及”的现象,以致丧失了和谐美。具体而言,不少教师会在课前做很多教学预设,希望能够吸引学生,但往往在有效性和针对性等方面考虑不足,以致教学呈现出碎片化、形式化、表演化等问题。
案例一:教学《校园的早晨》,教师计划用画、诗、歌等形式增强课堂美感,但并未深入思考和活用各环节即时生成的有效资源,因此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类似的活跃课堂,真正给学生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多。
案例二:教学《来和我划船》,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船歌”:船歌一般采用什么节拍?部分学生面面相觑,不敢作答,零星有几个声音尝试道:3/4拍、6/8拍……教师追问:“为何船歌通常采用这类节拍,而不采用2/4拍或4/4拍呢?”大部分学生仍旧默不作声,教师尴尬一笑,自问自答:“因为3/8拍、6/8拍或者12/8拍能给人一种摇曳的感觉。”
案例三:教学《口哨与小狗》,初听乐曲后教师问学生:“乐曲表现的是什么?乐曲的情绪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便让他们边听音乐边模仿。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有可劲地在教室里乱蹦乱跳的,有踩着各种步伐的,还有坐在座位上说话的……
二、理性诊断:想“事与愿违”的努力
知识须“亲知”。很明显,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是花了一些心思的,学生有时学得也“很欢”,但在“欢天喜地”的“华盖”下,呈现的却是“音乐的苍白”。这些看似“热闹的场景”,对于学生音乐审美的体验与获得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思考1:重数量VS重质量——学生立场的缺失。部分教师认为不同的音乐活动体验,能增强学生歌唱的表现力或提高歌唱训练的难度,进而实现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目标。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参与、如何表现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
思考2:重输入VS重建构——学习过程的疏漏。音乐教学应避免教师单向的灌输,避免单一的模仿与跟唱,而应提倡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丰富他们的体验、感悟,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经验累积。教师要聚焦音乐学习本质,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把握音乐内核,发展音乐核心素养。
思考3:重形式VS重内容——学科能力的忽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应关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效率,应落实到学科能力的培育上。只有舍得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机会,给其充分探究的空间和主动参与的时间,他们才能在真正的深度参与中,掌握学科能力。
综上,音乐作为一门愉悦身心的课程,教师应努力进行“适度”与“深度”的实践探索,把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最有用的知识挖掘出来,突出重点,把复杂的教学过程趣味化、简单化,让课堂更“精彩”,让学生学得更轻松,真正实现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三、行动策略:给“力所能及”的帮助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事先确定好课堂上的一切细节。教学相长的“奥妙”就在于,教的方法应以学的方法为依据。音乐教学最重要的是能巧妙地、不为学生所察觉地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习支持”,帮助他们适时切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所谓“学习支持”,是指师生与学习环境及学习中的其他要素之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交互活动。
(一)“图式性”支架:关注真实的学习起点
音乐课堂的无拘无束、令人安心、轻柔滋润能让儿童全情参与其中。而音乐的种子,也更容易在这样的“土壤”里萌芽生长。以下以《田野在召唤》为例,尝试进行探析。
1.吻合“乐”境:音乐自有境,入境始于亲
每一件音乐作品,都有其不同的情境,都是独特的存在。创设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走近作品。如教学《田野在召唤》,教师就可紧扣《田野在召唤》的意境,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意大利田园的优美宁静、风光旖旎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激发他们学习新知、欣赏美景的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感、听、动、视多感官联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美妙的田野旅行”,穿插节奏游戏、体态律动、视听模仿、歌唱表演、乐器伴奏等音乐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意大利音乐文化主题,进而为学生感性认识、深度理解、自信演唱、创意表达这一世界性的音乐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切合“学”境:一切为之需,兴味方盎然
立足音乐课程,着眼儿童发展,应是课堂教学整体规划、合理设计的行动纲领。在《田野在召唤》的歌唱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和分析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各自不同的感受点,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例如,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轻声模仿,找出歌曲旋律的特点,再采用对比的方式解决歌曲节奏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旋律的异同并展开交流,同时要提醒“同音反复”演唱要轻巧、短促。最后,采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建立旋律的音高概念。
总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歌曲意境,获得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尝试采用多元化歌唱体验方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主题的识别与认知,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把握歌曲意蕴打下坚实基础。
(二)“语言性”支架:催生自由的学习体验
每一件音乐作品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有其自身的妙趣所在,并且鲜明地蕴含于它的技术元素中。但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相对有限的,教师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欣赏特定作品的“独特”,找寻那些更值得人们驻足停留,最能凸显音乐内核的价值所在。
1.“适时”点拨:用巧妙的方式开启音乐之门
有深度的音乐学习体验,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审美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精讲、少讲,多启发诱导。如在教学歌曲“弱起”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每个小乐句的开头都是从弱拍开始,这种弱起节奏有推动感,仿佛小伙伴们背起行囊迫切地要出发了。同时指出,出现了mi的同音反复和休止符,就要注意感受小伙伴们轻快活泼的脚步,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唱一唱!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句尾的休止符号,表现了春天万物苏醒的蓬勃气息,我们要唱得跳跃,有弹性。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热烈与欢快,教师还应进行弹唱示范,并让学生对比旋律的变化。
在教学中,师生交流时缓时急,时轻时重,学生对意大利“乡村之美”就能产生一种期待与共鸣。这种音乐体验灵动、适时,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音符与音符间艺术组合的变化之美。
2.“适度”渲染:用细腻的行动点燃音乐智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对于发展学生的课堂审美能力而言,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具象化、细节化、清晰化。音乐在其传播过程中,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个段落都散发着一种可感的情绪导向,并直接“影响或侵袭”着听者的心境。因此,要让学生获得这种音乐共鸣,教师就要善于用各种音乐性或非音乐性形式来点醒、点亮他们。
如在《田野在召唤》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把握特点,就可以这样引导:“行走在美丽的田野,我们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引吭高歌,这里的旋律级进上行,加上了重音记号,把歌曲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你们听,大地也被你们的歌声陶醉了,它轻轻地应和着。这里的低声部既像大地跳动的脉搏,又如小朋友们坚定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二声部丰富的和声效果。”
显然,教师用“美”的语言,能够唤起学生潜在的情绪感应,使音乐的情思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真正产生了“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诚然,音乐其外露的情感信息具有多元性,其与听者的情感相融合并产生共鸣后才能真正发生效用。
(三)“结构性”支架:提升音乐的学习能力
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因此,它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结构性支架,就是通过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寻音乐的变化、发展规律,研究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趋势。
1.“多元”组合:倾听“耳”中的美
有效的音乐学习活动,应当将“音乐体验”贯穿始终,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丰富的、深刻的、全面的体验过程。如《田野在召唤》衬词段落的教学,教师就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设计:
(1)“听+演”:播放歌曲衬词“梯里通巴”片段,边听边看老师的动作表演;(2)“听+猜”:随老师摆手召唤的动作,猜猜意大利语“梯里通巴”的意思(快快来);(3)“听+唱”:合着节拍齐唱衬词部分;(4)“听+看”:观察老师表演动作的变化,并随老师一起体验;(5)教师小结:第二个“梯里通巴”处加上了顿音和重音记号,情绪变得欢快活泼,仿佛小朋友们迈着轻快的步伐出发了。
这样有趣、灵动的反复体验,使得学生情绪热烈,学习事半功倍。由此可见,将教学活动融合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具身的音乐体验是能“生根发芽”的。
2.“多维”建构:找寻“眼”中的美
音乐教学,其真正需要关注的应是知识和技能背后的东西,应是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仍以《田野在召唤》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有效反复”的课堂环节,让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觉醒、音乐情趣的生长。
(1)反复“典型节奏”: XX︱XX XX XX XX︱X0 X – ……
操作方式:提炼出典型节奏进行节奏训练,强化巩固。
(2)反复“相似节奏”: XX︱XX XX XX XX︱X0 X –
XX︱X0 X0 X0 X0︱X0 X –
(3)反复“相似乐句”: 43︱20 30 40 50 ︱ 30 1 –
43︱ 20 30 40 50 ︱ 3 ––
操作方式:通过跟唱、听辨、做手势模唱等练习,强化巩固。
(4)反复“难点乐句”
操作方式:方式基本同上,并可针对“附点节奏”进行趣味挑战,加深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支持”是由教师发起和调控的,能强化学生音乐审美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联结,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可以呈现出无限的审美价值。教师从学生的心理世界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赋能,带领学生以更真诚、主动、热情的姿态,沉入音乐作品,遨游音乐世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兢慧.童心童眼童耳——音乐“童真课堂”教学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12):36-38.
[2]胡兢慧.重构“教什么”,让音乐课堂智慧转身[J].江苏教育,2016(9):48-50.
[3]胡兢慧.谈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效利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6(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