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儿童地图促进幼儿空间认知发展

作者: 陶丽萍

[摘 要] 儿童地图通过线条、符号、颜色、文字等形式,将空间与现实的方位关系可视化、具体化。幼儿在与儿童地图的交互中,可以发展空间方位辨别、方位语言表征、视觉图像反应等核心经验。文章以幼儿第一次独立参加全园六一游艺活动为契机,以熟悉的幼儿园为探索空间,以顺利完成六一游艺活动为目的,探析幼儿对儿童地图与现实空间对应关系的认知过程,让幼儿在尝试绘制和解读儿童地图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方位感知。

[关键词] 儿童地图;空间认知;解码;发展

儿童地图是儿童为了理解周围环境,用自己的符号来表征空间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图形,是幼儿表征空间方位的方式,而幼儿的空间认知经验为解读儿童地图提供了可能。笔者把儿童地图作为发展幼儿空间认知的资源,以幼儿熟悉的家、园、小区等环境为参照,让幼儿在绘制地图、定向模拟的过程中进行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的观察,鼓励幼儿使用空间词汇,动手操作位置、方向和距离,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核心经验。

将产生于幼儿真实生活的问题与儿童地图融合,通过幼儿亲身经历的问题,在儿童地图的制作、运用、推广过程中,将生活中的复杂空间关系可视化、具体化,是幼儿解码儿童地图,发展其空间认知的现实路径。幼儿园传统的六一游艺活动多为亲子活动,鉴于疫情防控,本次活动家长不宜进园,幼儿必须独自寻找班级进行游戏。如何定位班级,成为幼儿们普遍担心的问题。通过六一游艺活动中产生的真实问题,追随幼儿,以儿童地图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凸显幼儿主体性,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将生活与儿童地图、空间方位紧紧结合,进行生活化的空间方位学习,能够大大促进幼儿空间认知的发展。

一、儿童地图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幼儿往往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空间方位的认知和辨别。儿童地图产生于儿童生活,自然地引入生活情境中的空间方位问题,能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空间方位。

(一)选择幼儿熟悉的环境

幼儿通过在空间里移动身体来感知位置、方向和距离。幼儿经常会在熟悉的环境中确定同伴的位置,寻找需要的物品,去往想去的地方,在此过程中形成空间概念和空间定位,如“请拿上面的积木”“我躲在圆圈里”“你可以排在我们中间”等。教师要善于选择幼儿熟悉的环境,把空间方位的感知融入生活,融入游戏,赋予幼儿角色。

(二)关注幼儿心中的真问题

发展幼儿的空间认知应该避免纯概念、记忆性、任务性的方位认知和训练。要选择幼儿经常接触且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将空间认知渗透于一个非正式、开放的地图探究和制作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性的操作让幼儿尝试用线条、形状把空间表征出来,围绕一张儿童地图,把问题一一解决。此外,幼儿熟悉的绘本中的问题,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的母鸡的行走路线,也可以为幼儿创作儿童地图开个好头。

二、儿童地图绘制过程的互动

儿童地图是幼儿自己绘制的图形。线条、符号、颜色、文字等是儿童地图的表现形式。幼儿在组合和操作这些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空间方位的匹配。可以依托地图与环境的互动,加强现实在幼儿大脑中的视觉图像,巩固其空间认知。

(一)初步绘制地图,理解空间转换

空间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当基准不同,关系也会变化;空间关系也是连续的,不会突然分隔。明白这一点,在地图绘制之初,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讨论幼儿园的结构,确定以三个环形为幼儿园的地图轮廓,以中三班为基准点,依次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进行班级定位。在初绘地图时,出现了一些“漏洞”与“问题”,如幼儿发现有的班级上、中、下三层是一一对应的,分别是大三班、中三班、小三班;而有的并不是如此。地图能帮助幼儿明晰空间位置关系,即相对性、连续性和可变性。如中三班的左边是中二班,中二班的右边是中三班,这种相对关系在地图上一目了然。通过对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讨论,幼儿的空间思维得到扩展,对空间方位辨识有了真实的体验。

(二)多角度观察补全地图,细化空间语言

幼儿完善地图,是将每个方位与画面对应的过程,让幼儿尝试仰视、俯视、平视等,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感知不同的画面,准确地描述位置和方向,才能画出正确的地图,这也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空间语言能力。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有些班级的位置有争议,幼儿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可以从一楼仰视三楼的各个位置对应的教室,也可以从三楼俯视一楼的各个位置对应的教室,再次实地多角度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带着未完成的地图,确定合适的标记,并迅速地找到正确的班级位置画下来。完善地图的过程,也是高频率使用方位语言的过程。

(三)模拟路线尝试识图,实现空间运动

结合环境而绘制的地图,要回归幼儿的现实生活,对方位的辨别和认识要依托环境才有意义。由于地图是幼儿自己亲自讨论画下的,幼儿对地图的方位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在定向识图的时候,幼儿像在熟悉的环境中行走一样,能够判断路线的长短和是否可行。如幼儿试图去小三班玩切西瓜游戏,可以尝试走同一个楼梯和分两个楼梯走。如在指图找路径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几条不切实际的路线,如从三楼飞到院子、从一楼钻入二楼到三楼,由此研究绕路的方法。还有幼儿观察地图上的路线,比较长短,并分析出了长路和短路的好处,长路可以兜风看景,短路可以快速到达目的地。结合环境,幼儿对空间运动有了思考,能够理解方向、位置和距离,以及它们会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儿童地图使用过程的迁移

地图画得再好,如果不能迁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也是枉然。我们前面与幼儿一起绘制幼儿园六一游艺地图,都是为了落实到六一的实践活动中,让全园的幼儿通过儿童地图顺利地玩到自己想玩的游戏。本次的幼儿园六一游艺地图,我们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资源共享,让幼儿深化对空间方位的理解,感受空间定位的魔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班级分享

在班级里分享自己的地图,讲一讲地图上有哪些重要的地方或物体,针对幼儿绘制的地图的不同之处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使用方位词。如一楼的左边第三个教室是小一班的切西瓜游戏室,三楼一号楼梯的左边的第二个教室是中二班的摸五官游戏室。幼儿在生动的情境里加深对环境的记忆,形成个别的位置点,再把这些零星的记忆定位到地图中,有疑问的位置再通过自身探险活动逐个击破。在反复的认识定位行动中,孩子们的空间认知能力逐步提高。

(二)家庭辐射

在家庭中,父母是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重要成员。教师让幼儿把画好的地图带回家,鼓励幼儿思考如何向自己的父母解释这张地图。如找一找自己的班级,寻找一条去游艺班级的最近或最远路线,并和父母说一说,画一画。教师要抓住契机,促进和巩固幼儿的空间认知。

(三)幼儿园展示

记录幼儿在向父母和同伴分享地图、使用地图中的逸事,如“我和同伴迷路了”“我弄丢了队友”,将问题解决过程可视化,最后将幼儿和地图的故事展示在教室里,并推选最好的地图复印送给其他班级的幼儿,帮助他们更好地参加六一游艺活动,也可以在今后开展活动时运用。

幼儿的生活中充满了有关空间的问题。教师应让幼儿对生活中熟悉的环境进行观察、寻找,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接触与思考空间方位的机会。我们要把幼儿空间认知与儿童地图的绘制和运用融合在一起,紧紧依托幼儿生活中的空间方位问题,把问题转化为图像,引导幼儿描述空间方位,让幼儿的空间认知在不经意的地图绘制、地图辨识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瑾.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