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前微互动的教学价值及其利用策略

作者: 夏悦

[摘 要] 微互动是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与学生之间以言语为主的交流。它独立于数学课堂之外,同时又能服务于数学课堂。利用1~2分钟的课前预备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短时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按照数学的方式思考与表达。聚焦不同教学目标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微互动的内容选择和呈现形式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互动中融入数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关键词] 课前预备;关键能力;微互动;教育智慧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课前预备时间的师生互动主要有两类,分别承载着两种功能。

其一,是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课前,任课教师往往希望营造一个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常的做法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游戏,如猜谜语、猜图片、“数字炸弹”等,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给拘谨的学生减压,以期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好的投入。一般来说,这样的互动往往与数学教学无关。

其二,是数学知识的复习。通常教师会把课前时间当成数学课堂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复习之前的授课内容,如运算法则复习、计算公式巩固等。这样的互动,虽然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迁移价值,但是对于整堂课的设计和安排来说,没有典型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要利用课前预备时间进行高效互动,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就必须对课前预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笔者特将预备铃响到正式上课铃响前1~2分钟的教师与学生进行的短时间口头交流称为“微互动”。它不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是独立于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它独立于课堂教学,但又承担着特殊的任务,它要体现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价值。

一、课前微互动的价值

(一)“微”而有数

虽然微互动的内容通常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也应该包含数学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依据之后要学的数学内容而做的生活化牵引,也可以是与即将运用的数学方法相关的体验,还可以是基于学生数学经验的趣味游戏。总之,1~2分钟的互动应尽量使之与数学课堂产生较为紧密的联系。

(二)“微”而启思

数学学习最大的魅力便是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因此,1~2分钟的微互动时间,应留给学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可以是概念引发的,也可以是图片文字引发的,还可以是生活现象引发的。总之,课前预备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启数学思维。

(三)“微”而缓释

微互动要实现课间到上课的缓冲功能。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不能自觉地快速投入课堂学习,直接进行课堂硬导入可能触发他们的抵触情绪与紧张心理。教师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这种特点,通过微互动来缓释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微互动”的教学价值利用策略

微互动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晚会前燃放的一场绚丽的开幕烟花,虽然不是课堂授课的一部分,但是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一环节却是必不可少的。微互动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即将展开的课程来进行,做到既服务于教与学,又独立于教与学。服务于教与学,是指微互动可以为稍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独立于教与学,是指该环节不能代替课堂教学情境,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点缀。

(一)“微互动”设计策略

1.核心内容生活化和趣味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提炼该课时最核心的数学内容,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类似的原型进行微互动设计,并组织好相应的语言作为课前微互动的谈话内容。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它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达数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用简写字母来表达特定的内容是很常见的,此时,教师即可通过类似“猜署名LXP的笔记本是谁的”来展开微互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秒”时,鉴于该课时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认识钟表面板,教师进行课前微互动时,就可以出示画有一根长针和一根短针的图片,让学生猜生活中什么东西具有这种结构。学生很容易就能联想到生活中常见的钟表盘面,从而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这种重现生活场景的互动方式,符合低龄段学生的特点,充满童趣,学生易于接受,配合度高。

2.核心技能口语化和模拟化。数学的核心技能包含运算技能、表达技能、操作技能等方面。这些数学技能的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在课前开展微互动时多采用口语化、模拟化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很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就是找出三角形的特征并下定义,因此,教师在课前与学生进行微互动可参考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看看我,你觉得老师有什么特征?

生1:很高很胖,肚子很大。

生2:戴眼镜。

师:那在我们学校里,长得很高很胖,肚子也很大,同时还戴眼镜的数学老师,还有谁?

生:没有了!

师:对呀,同学们找到了老师的特征——“很高很胖,肚子很大,戴着眼镜的数学老师”,根据这些特征,凡是有人这样描述,你们就能很快判断哪位老师是符合的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找出三角形的特征,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上述微互动的对话内容,看似闲聊,实则充满了数学技巧。教师在教学生认识新的图形时,首先便是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寻找图形的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给图形下定义。像这样的一段课前微互动,不仅让学生接触到了“找特征”和“下定义”的数学技巧,而且模拟了数学课堂即将进行的“观察—比较—定义—判断”的整个学习过程。

又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微互动就可以交流即将用到的直尺、三角尺等文具。教师向学生提问这些不同工具的作用,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就会发现二者都可用于测量,但三角尺还可以验证直角。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加提示地主动联想到通过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来验证它们的特征是有难度的。如果可以在微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口语化的交流,提前探讨学习工具的使用,则可以起到提示作用。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课前微互动时已经交流过的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去。

3.核心思想方法可视化。小学数学要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学生需要在这一阶段掌握的数学核心思想方法,包括假设、比较、类比、转化、分类和符号意识等。这些思想方法的掌握对之后初高中的数学学习具有基础性作用。为实现高效授课,教师在教授这些核心思想方法时,可以通过课前微互动,将抽象方法可视化,帮助学生形成相关思想方法的初步印象。

例如,在教学“角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在课前互动时提问:“哪位同学可以跟老师来比一比?比什么都行。”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会从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比较。此时,教师可进行小结:“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比较两个人之间的区别,数学也是如此,往往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各种数学概念的特点。”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比一比”,有了基本的比较概念,通过这样一个课前互动,激活学生之前就已经形成的“比较”的思想,从而在学习“角的大小”时,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在课前微互动环节可向学生出示一个文字“陪”,并提问:“如果把这个字的耳朵旁挪到右边,这个字变成了哪个字啦?”在学生作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将一个字的某个部分进行移动方位后,会转化成另一个新的字,几何图形也可进行变换,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通过课前微互动,教师就将该课时的“转化”思想通过部首拼接游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就能轻松理解。

无论是教授学生核心知识还是核心方法,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微互动的内容设计,考虑的重点并不仅仅是某一知识点传授,也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而是要把握所授课程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课前1~2分钟交流时间,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魅力。

(二)“微互动”的实现策略

课前预备采用微互动的形式,一改以往枯燥形式,以师生最常见的语言互动来实现课前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更加注重其为课堂正式教学的服务价值。

1.自然起兴。微互动的内容设计与课堂教学情境有所区别,它主要以自然引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为目的。因此,微互动应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东西着手。这种交流不会有很明显的教学痕迹,学生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亲近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亲近数学课堂,从而促进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单位”时,教师即可利用教室的空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同学们,请估测一下黑板的面积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各有多大?怎样表示它们的面积才方便?”学生们回答道:“黑板比课本封面大很多,如果用同样的单位表示就不方便,应该用不同的单位。”这样的一次微互动,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把即将展开教学的内容做了顺畅的导入。

2.言语聚焦。微互动的对话,不能像正式的教学情境一样追求过程的完整性。它无须过度铺垫,也不需要考虑与课堂导入环节的衔接,其意在师生互动本身。微互动的大多数对话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兴趣,让他们在互动过程中展现自己。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时,课前微互动的模拟场景如下。

师:哪位同学可以向老师介绍一下你旁边的同学?

生1:我旁边的这位同学叫×××,他是我的同桌,坐在在我的左边,西边。

生2:×××在我的前面,北边。

师:真棒!我们在介绍位置的时候,可以讲清楚谁在我的左边,谁在我的右边,也可以说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

教师的聚焦提问,引导学生也聚焦地回答,学生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数学知识,对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点到为止。从微互动的“微”字可以看出,其时长是十分短暂的。教师在进行微互动的内容设计时,应注意把握好时间,时间过长易导致学生沉浸在课前,反而不利于掌握后续的课堂节奏。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认识乘法”时,和学生玩数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学生接着往下数:“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很快学生便沉迷在游戏中,气氛相当热烈,但此时教师已经不好掌控局面了。将游戏终止后,课堂气氛反而进入了冷场。因此,在微互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点到为止,在完成微互动既定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后,应快速过渡,带领学生进入正式授课环节。

4.情境前置。所谓情境前置,是将教学情境中间最普通、最生活化的一部分作前置处理,与学生进行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现阶段对数学的认知水平入手,创设口语化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将其与后续的教学情境自然衔接。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微互动内容:“现在私家车已经很普及了,老师上下班也是开车,如果我开得快一点,可以做到什么?”学生答:“节省时间!”教师再追问:“如果我开得慢点呢?”学生继续答:“用时就会变长。”这样,就引出了课堂教学内容。这样做首先结合了该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之变化”;其次,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后续的课堂情境的导入起到了衔接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并不是每一堂数学课都适合进行微互动,但重视课前1~2分钟的微互动,挖掘其教学价值,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当把课前微互动看成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在独立于数学课堂之外的同时,又能服务于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钱惠忠.问题导学 数学教学中学法指导策略的选择[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8):127.

[2]苏瑶.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7):169.

[3]陈绍斌.浅谈农村中小学校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18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