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构建路径

作者: 曾晓辉 朱琼

[摘 要] 融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传播机制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面临着教学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研发力度不够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体系:一是多方联合共建,推进数字化建设;二是完善服务体系,推进规范化建设;三是坚持“内容为王”,推进内涵建设。这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有效路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微教育”;融媒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崛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得到了极大丰富。顺应时代发展,构建高校思政“微教育”育人模式,培养讲政治、讲道德、有素养的时代新人,开创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势在必行。

一、融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重要意义

融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从多方面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技术革新

融媒体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的应用,主要有期刊数据库、融媒体平台、数字影音制品、电子图书等。二是衍生了新型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数字服务项目,通过融媒体可以为读者提供图书馆借还服务、自修服务、咨询服务等,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使用率。三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技术创新,通过融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电子资源云联盟,依托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多维度、多层面、多领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协同发展。四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为契机,加快构建“数字+出版+网络+技术+融合+高校+图书馆”的数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数字教学设施建设。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传播机制

融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传播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传播载体。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传统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传播载体已发生深刻嬗变,数字化学习正逐渐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主流选择。二是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数字传播渠道。数字网络、出版融合、数字产品与服务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三是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传播影响力。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平台,融媒体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需求,其创造的学习方式更加贴近学习主体的现实情况。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服务能力

融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服务能力同样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传播能力。融媒体可实现借还书预约、图书期刊检索、学位论文查询和特殊文献收集等功能,特别是其“微教育”问卷调查功能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教学服务水平。二是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科研服务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学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数据服务,融媒体可加速信息传递与交流,促进学术交流,为学习主体提供有效供给,提升学生的学术储备和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学术科研能力。三是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融媒体能不断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数字图书的利用率,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公共服务向更高质量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现实困境

“微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如有些学生自制力不强,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容易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被带偏。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造成了一些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教学服务功能发挥不足

一是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微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有待加强,加之融媒体宣传力度不够,思想政治“微教育”受众群体的覆盖率不高。二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亟待提高。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部分编外教师、兼职教师由于自身专业限制和主观认识高度不够,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专业性等方面有较大不足。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引领高校数字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尚处于酝酿中,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特藏专藏文献、革命文献、古代文献等资源转化力度不够,一些特色图书数字资源的内在价值尚未充分开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研发力度不够

一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差异化服务相对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主要服务群体为教师和学生,对他们的发展需求,服务水平还可进一步提升。二是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数字产品内容和质量相对不足。由于部分高校图书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图书管理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数字内容建设相对迟缓。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一站式数字服务功能建设还需提升。部分高校数字图书服务效率不高,图书借还服务、自修服务、咨询服务、办理借阅证服务等程序烦冗,离精细化服务尚有较大差距。例如,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一键办理”服务实现困难,仍需关注和注册各类小程序、公众号、APP等,这些捆绑应用往往夹杂着“私货”,内容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图书公共服务功能。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教育”不断普及,以“微教育”为核心特征的网络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微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体系呢?将这一问题置于融媒体背景下进行探讨有助于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合理路径。

(一)多方联合共建,推进数字化建设

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要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要与院校特色相一致、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师生实际发展需求相契合,积极借鉴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先进经验。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要贯彻国家大政方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深刻聚焦热点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成果等,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大力推动融媒体和学科建设融合发展。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要加强校内外合作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要联合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以及诸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CASHL系统、CARSI互联网校园学习生活交流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等平台,加强数字创新研究,创新融媒体服务,推进数字交流与合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真正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

(二)完善服务体系,推进规范化建设

一是要深刻认识、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重要性,增强高校编外教师、兼职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要充分落实国家相关决策部署,通过数字网络、出版融合、数字产品与服务等,努力构建更大范围的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场域,逐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生态体系。二是着力打造高质量专业服务队伍。要扩大对互联网、多媒体和数字平台的使用,加强公共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三是通过阅读活动、读书分享、学术交流会议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服务效能。高校应动员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以本校为原点,其他高校、各级图书馆、出版社、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共享的数字矩阵模式,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

(三)坚持“内容为王”,推进内涵建设

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要充分应用融媒体。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要构建“数字+出版+网络+技术+融合+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体系,把现实应用场景放在突出位置,整合各方特色资源、优势资源,采取科学合理形式,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微教育”数字服务平台,切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提供更多的数字资源。此外,高校还可构建与学习主体需求相一致的个性化服务体系,通过数字云联盟图书馆,实现数字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做好数字监测、数字问卷调查、数字反馈等工作。二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内容质量。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融媒体服务内容质量,不断加强对特藏专藏文献、红色革命文献、古代文献和地方特色文献等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创新驱动逐步实现对这些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完善数字图书的服务业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内容质量,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三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一站式”公共服务的水平。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问卷调查、反馈建议等,抓细抓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和数字服务工作,努力打通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最后一公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融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公共服务效能。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均发生显著变化,有了许多新特点,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因此,通过对融媒体的合理应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数字化建设、规范化建设和内涵建设,可以更加有效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中国报协网.《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报业,2021(3):122.

[3]李占敏,李雪.“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教育”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27-28.

[4]刘丽琴.“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40-42.

[5]徐云华,张璇.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探索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8):145-146.

[6]骆玲玲,朱海雪.“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1,23(4):79-83.

[7]何蓉蓉.微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和无缝对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3):84-85.

[8]陈步伟.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创新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2):13-14.

[9]吴婧.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3):117-119.

[10]赵佳寅.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的设计与组织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JG20277)。

[作者简介]曾晓辉(1985—    ),男,江西赣州人,副教授,南昌工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朱琼(1989—    ),女,江西南康人,南昌工学院,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