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 汪全茂 张进球[摘 要]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日趋重要。人才创新力的培养关键在教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的创新力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的支持。本文将从心理健康和创新力的内涵、关系、互相作用等方面,阐述心理健康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中的核心驱动力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人才;创新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技人才和教育第一次单列章节呈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受关注。“高精尖”人才更是地区、单位、企业乃至国家、民族的期待。“高精尖”人才的创新力与心理健康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一、心理健康和创新力的概念与关联
心理发展一般有适应性阶段和发展性阶段。适应性阶段个体主动适应社会,个体与社会互动,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要件;发展性阶段个体的能力(包括创新力)自主发挥,在具体某个或几个方面的能力相对突出。
创新力是人类智慧花园中最绚丽的花朵,包含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具有独创性、流畅性和变通性,体现出“新”的品质;二是具有实用性,也就是对个人、社会来说是有价值的。
从创新力和心理健康的概念出发,创新是个体在心理发展性阶段的自我实现,创新力的形成促进个体心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创新的开始。人类渴望成功,追求创新,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让自己越活越精彩,越来越完美。
二、心理健康是培养创新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创新潜能的发挥离不开心理健康。如果心理出问题,那么创新力的激发、提升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心理健康是培养创新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一)心理健康是培养创新力的生理基础
心理适应性阶段是人认识事物、认知世界的阶段。人类适应社会就是从认知到表象再到行为的过程。现代医学(认知神经科学)证明了心理的记忆、判断、思维等功能是认识的最基本要素。一般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会影响个体认知的敏捷性、准确性。发展性阶段的创新是一种超越一般认识活动的心理行为,比适应性阶段的认识行为复杂得多、高级得多。创新是集记忆、判断、思维于一体的过程,个体只有在具有准确的记忆、敏捷的判断和思维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内在潜能,创新力才能得以发挥。严重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疾病则会引发大脑额叶皮质、海马体和杏仁核等组织功能失常,那么创新力就无从谈起。
(二)心理健康为创新力培养提供非智力因素保障
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认为,创新力不但与智力因素相关,还与人格、情绪、动机、心理耐受性等非智力因素相关。非智力因素受制于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个体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创新力的发展,消极的心理状态阻碍创新力的发挥。所以,心理健康是创新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三、心理健康促进高校教育的“内核”——创新力的培养
心理状态良好,个体的创新力就高,心理不健康会阻碍个体创新力的发展;反过来,创新力越强,越能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创新性活动的开展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开设的音乐、文学、绘画、戏曲、话剧等课程都富有创新性,同时有让人放松自我、悦纳自我的作用。要把音乐、文学、绘画、戏曲、话剧等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相融合。在艺术学科里加入心理的鼓励、冥想、想象、放松等手段,有利于大学生植入积极观念,能够及时缓解大学生的焦虑、失眠、抑郁等,消解心理压力,也有利于激发创新力。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滋养健康心理,为创新力的发展提供外在支持
在高校,心理学的普及和研究越来越被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在高校的作用日益突出。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与创新力的相互作用,尤其要重视心理健康在创新力培养上的催化作用。
高校的每一门学科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都和激发创新力密切相关。哪怕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情绪状态、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等,都和心理健康时时处处有联系,更不用说学业压力、生涯规划、就业压力了。因此,营造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校园环境,无疑会潜移默化地滋润大学生的心理,为创新力的发展提供外在支持。
(二)从认知、意志力、情感、行为方面滋养健康心理,促进创新力的发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社会性的高级动物。人际关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维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力,是高校避不开的课题。
第一,在认知方面,大学生需要有明晰的自我认知,对自我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处理好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包括恋人关系)。
第二,在意志力方面,“自强不息”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人在事上磨”是大学生磨砺坚强意志、健全人格,锻炼心理韧性的必经之路,从而促进自我实现和创新力的发展。
第三,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情绪,不断调整情绪,合理释放情绪,同时顾及他人的感受,及时给予积极的情绪反应。
第四,在行为方面,适应学校、适应社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强调大学生行为的适中、适度,在社团活动、文艺活动、体育竞赛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逐步形成创新观念、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行动。
(三)开发科学的课程资源,一体化推进心理健康和创新力的发展
高校教育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才能一体化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创新力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要根据不同时期、生源结构、性别、年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等因材施教。高校的体育竞赛、文学赏析、话剧展演、大合唱、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会、电影沙龙等活动,对心理健康和创新力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当然,高校建立、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健全长效的心理咨询、生涯规划机制,为大学生提供适时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有良好的心理咨询辅导、生涯规划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为大学生疏导情绪、解惑指路,营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理性平和、豁达开朗的精神面貌。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沙龙、专题拓展、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积极的观念引导大学生,使之从适应性阶段顺利过渡到发展性阶段,创新力得到发展。
总之,创新力这朵智慧园花里最绚丽的花儿,离不开心理健康这一片沃土;有了心理健康这一片沃土,创新力的花朵才能绽放得更加绚烂。
参考文献
[1]徐华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赜[J].成才之路,2022(36):5-8.
[2]马富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有效应用[J].就业与保障,2021(20):95-96.
[3]张雯.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0(20):63-64.
[4]周娜.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9(30):145-146,156.
[5]任胜涛.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人才,2012(8):149-150.
[作者简介]汪全茂(1966— ),男,安徽祁门人,中共祁门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张进球(1964— ),男,安徽祁门人,祁门县第一中学,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