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力的研究
作者: 李红红[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采用减负增效的方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力。从课程目标入手,教师要开辟灵动空间、设计小组活动、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习力;在挖掘文本素材方面,教师要抓住插图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在对比分析中增强理解力,在鉴赏中提升想象力;教师要聚焦助读环节,充分利用课前提示、泡泡对话、附录拓展等部分,引导学生深度研磨,提升解读能力。
[关键词] “双减”政策;学习力;小学语文
学习力指的是人在学习活动中起作用的、由心理结构和身心能量组成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它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双减”政策,构建减负增效的语文课堂,充分运用文本素材和课本的助读系统,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提升语文学习力。
一、基于课程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一)开辟灵动空间,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升他们学习力的基础。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双减”政策的要求,优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习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黑板报、文化角等方式,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通过设置隐性课程,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为了让学生从课外辅导班中解放出来,并增强学习力,教师要在校内设置具有文化氛围的实践活动。在“黑板报创编小组”和“文化角搭建小组”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活动,将语文知识灵活运用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这样能让学生摆脱繁重的作业负担,同时又让他们学以致用、迁移运用。
(二)设计小组活动,营造协作环境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优化教学效果,强化课后服务的效用。设计小组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双减”的要求,学生可以在课堂活动和课后学习中合作探究,在互动互赢的氛围中获得整体提升。
在教授了《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等童话故事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试着将课内外阅读中看到的童话故事改编成童话剧,并表演出来。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可以从人物刻画、情节改编、主题呈现等方面进行互动探索,进而提升学习力。如在改编《蜘蛛开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蜘蛛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作者的目的是要批判该角色还是赞美该角色。在展示情节的时候,师生可以探讨是否可以添加语言细节或加入动作,体现人物性格。在主题挖掘方面,他们可以合作探讨,在生活中是否也有和蜘蛛一样的人,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要如何才能改正。由于以上问题较为复杂,学生很难独立解答。小组活动提供了协作的环境,让他们出谋划策、相互启发。为他们设计小组活动能很好地体现课程目标,在协作环境中,学生能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在分角色诵读、表演课本剧等活动中产生愉悦感,获得被尊重的体验。
(三)搭建展示平台,调适心理环境
教师要基于“双减”政策,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师可以构筑平等、公开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外收获的知识展示出来。教师要激发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营造让他们身心愉快的心理环境。
例如,学习《羿射九日》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推荐一部动画片”的交流活动。由于该交流主要在网络上进行,所以学生的心态更轻松。在和谐舒适的心理环境下,学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推荐动画片。擅长表达的学生可以用录制短片的方式呈现,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可以用图文形式呈现。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鼓励他们针对同学的分享多说说对方的优点,并提出建议。展示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评价的过程,能检验学生的学习力是否有所提升,方便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互动展示中评价,学生更放松,心态更平和,展示效果更好,能更全面地展现自己的学习力,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
二、立足文本素材,在循循善诱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一)抓住插图细节,培养观察力
如果教师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运用文本素材,在循循善诱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就能构建减负增效的语文课堂。在课本中有不少插图,它们和文本内容相映成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插图细节,并对照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构思的,提升观察力。
在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作品的插图,并从把握重点、分析次序、形象表述的角度出发,提升观察能力。在把握重点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比几张图片,找出其中有特点的地方,并思考作者为何如此呈现。如有学生发现,小猴子手中拿着的东西都不一样,动作和神态也不同。在有序观察方面,可以让学生结合此前抓住的重点,分析一下这几张图片的逻辑顺序。有学生发现,前一张图片背景中出现的东西,在后一张图片中,拿在了猴子手中。这是串联所有图片的重要方法。在形象描述方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图片的内容,然后对照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学生可以思考该选择哪些修辞手法,来展现小猴子发现玉米等东西时的喜悦心情,它在丢弃东西的时候心情又是怎样的,最后一无所获时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观察力是语文学习力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观察,有序观察,并学会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观察到的细节展现出来。
(二)对比表现手法,增强理解力
理解力是学生读懂课本,挖掘作品主题思想的重要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比阅读,看看不同的作品或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并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借此增强他们的理解力。
在阅读《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课文的前后两部分,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产生了什么艺术效果。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作者使用的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前半部分展现的是“静”,后半部分则展现了“动”。为了让学生增强理解力,教师可让他们试着删除掉“静”或“动”的某一部分,看看呈现效果如何,进而分析动静结合的手法产生的独特效果。学生发现,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能产生对比的效果,在“静”中体现出作者的失落,烘托在“动”时作者的欣喜之情,有助于体现“鸟的天堂”的确生活着多种鸟。学生还可以试着改编自己的作品,看看能否加入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烘托景物的特点。他们在实践中,能进一步深化对动静结合的理解。结合课文对比分析,学生能透过文字表面,深入理解各种表现手法背后的寓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他们参与仿写活动,进而在学以致用中提升学习力。
(三)鉴赏唯美意境,提升想象力
在赏析文本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其中优美的意境,运用想象的方法,在脑海中还原作品的意象,进而提升自己的想象力。
在解读《枫桥夜泊》等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三步法,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第一步,给他们播放视频、图片、音乐,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产生初步的阅读体会;第二步,让学生对照文字,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在脑海中排列组合,想象自己是诗境中人,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唤醒学生的心理体验;第三步,让学生试着搭建想象体验和语言表达之间的桥梁,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在学生表述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试着在描述景物的同时,揣摩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体现出意象和情感之间的融合。基于“双减”政策,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深刻认识到文本资源和各种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把握它们的关联点。这样能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轻松提升学习力。
三、聚焦助读系统,在深度研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一)课前提示,引导自主建构
部编版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助学系统,如果能合理利用,就能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逐渐深入,进行深度研磨。由于“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故此,教师可以从助读系统方向入手,思考如何能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和高效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提示”部分,让学生清楚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而设计学习规划。
《北京的春节》的课前提示中提到了两点。第一个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第二个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课前提示,找出哪些涉及人文要素,哪些涉及语文要素。学生发现,该文学习的人文知识是了解传统风俗习惯,语文要素是了解如何详略有序地写作。此后,教师再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环节。在“了解传统风俗习惯”环节,学生可以安排“阅读了解北京春节风俗、调查了解当地春节风俗、拓展了解其他节日风俗”这三个环节的活动,自主建构节日文化知识。在“如何详略有序地创作”环节,学生可以安排先读后写的环节。他们可以在阅读中了解作者如何调整详略,然后自主写一个风俗活动,写清详略。“双减”政策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够丰富,他们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自主建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提示”,弥补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力。
(二)“泡泡对话”,渗透思维方式
“泡泡对话”是用“泡泡”对话框的方式,生动活泼地展现各种学习要点。不仅如此,编者还将逆向思维、拓展思考等各种思维方式融入其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泡泡对话”,指导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中,促进思维的提升和发展。
在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泡泡对话”开展猜读活动。在“泡泡对话”中提到了“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猜想和“泡泡对话”是否一致,是否有独特的想法。教师提醒他们思考几个问题:如何阅读?在阅读中想到了什么?如何在阅读中获得阅读经验?这种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可以将自己猜读的内容说给同伴听,看看谁的想法不仅离奇有趣,还符合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该活动,学生认识到,预测不是无端猜测,而是需要文本内容作为支持,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做出自己的判断。他们认识到,在阅读中预测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不管预测是否正确,都可以拓展思维,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泡泡对话”有助于构建轻松自由的对话式学习情境,让学生找到后续探索的方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小组学习中自由探索,构建减负增效的课内外学习环境。
(三)附录拓展,开阔认知视野
利用附录拓展部分,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后续如何展开拓展阅读。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融入自由、活泼的交流氛围中。这种学习效果比课后辅导班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效果更好,也更符合“双减”的要求。
在《草船借箭》一课设置了“阅读链接”,从曹操的角度展现了“草船借箭”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文,找出这一段写的是哪一部分内容。然后结合课外阅读,说说曹操的性格特点。然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参与到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中,全面阅读《三国演义》,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诸葛亮、曹操等人物的特点的,并试着用一两句话形容这些人物。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有学生认为曹操是英雄人物,但是也有人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英雄人物。这两组学生可以开展辩论,在探讨中开阔认知视野,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物形象。满足学生多样化要求,这是“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助读系统,设计出具有变化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
学习力可以影响学习知识的状态和行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让他们感觉语文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样自然就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也可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秀梅.统编教材长文短教的精细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2):49-51.
[2]赵永攀.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四个着眼点[J].教学与管理,2022(17):34-36.
[作者简介]李红红(1979— ),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