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引导方法探究

作者: 袁艳玲

[摘 要]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高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其肩负的素质教育责任同样重大。高中音乐以鉴赏为主,而学生的乐理专业度、鉴赏经验、艺术素养、人生经历等尚且不足,无法更深层地对音乐进行赏析,从而影响了其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以及思想、精神、观念的形成与塑造。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运用合适的引导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教师引导

音乐与美术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与精神感染力,而音乐艺术的表现与感染更加立体、灵动,且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审美素养、艺术与文化修养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塑造学生健康心灵、美好思想与观念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效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一方面,规正方向为“引”,点拨启发为“导”,因此“引导”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引导方式的多样性也能促使音乐鉴赏教学形式与内容更加多元、丰富,从而增强音乐鉴赏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率。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的有效引导有助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与发展。首先,教师所引导的内容包括如何欣赏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创作者如何通过乐律的组合与变化来描绘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如何从乐律中感受意境与思想、情绪、情感等。其次,音乐鉴赏是多重感官与机能的调动,欣赏音乐也并非单一地欣赏音乐的词曲乐律,而是需要分析与理解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艺术、文化与精神价值等。因此,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我探究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引导方向

(一)以音乐元素辨析为引导方向

音乐元素是音乐作品的基本构成部分,包含乐器、乐理知识、技能等,这些元素是学生在音乐鉴赏中需要首先聆听、鉴别与欣赏的基础内容。在音乐鉴赏的第一层,教师应以音乐元素的辨析为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基于鉴赏作品的风格特点而设立相应的鉴别训练主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音乐元素的辨别技巧。

(二)以思想主题感悟为引导方向

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鉴赏价值,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包含了作者的创作思路、意图,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精神;二是其诞生的时代与相关历史背景;三是作品带给欣赏者的启示与教育价值等。而这些具有生命力的价值与内涵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感悟与探析。因此,音乐鉴赏的第二层,便需要教师以思想和主题的感悟为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鉴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引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同时增加课堂的互动,鼓励学生能够自主赏析。

(三)以精神观念升华为引导方向

音乐鉴赏最具价值的部分是其蕴含的育人价值。音乐鉴赏所具备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审美、精神、观念层面,是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学生音乐、艺术、生活与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思路

(一)导入阶段

教学导入是开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该环节的主要目标在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直接引导方式,或借助故事、历史、视频资料进行情境引导,让学生建立对作品的初步认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诞生的历史环境,从而便于学生关联与理解,为接下来的音乐鉴赏做铺垫。

(二)课中阶段

课中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互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对作品进行赏析;教师可以构建项目式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与分析能力等;教师也可以实行分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基于自身水平,立足不同层次进行鉴赏,实现不同层次的进步与提升。

(三)课后阶段

课后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的主要目标在于拓展教学内容,巩固学生基础,促进技能提升。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多元途径引导学生进行作品鉴赏,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的自我感悟,升华学生的思想精神,塑造学生的音乐观、艺术观、审美观、生活观与价值观等。

四、引导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做好鉴赏铺垫

基于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引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音乐鉴赏做好铺垫。以《孟姜女》为例,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或借助多媒体,配合插图来呈现这段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歌词与故事有何联系;其二,创作者是如何通过曲调来表现人物哀怨的情感的;其三,哪些乐器更适合用于表现哀怨的情感,作品中有用到这些乐器吗?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孟姜女》这部作品,更能明确自己的鉴赏方向。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奠定情感基调,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情感去欣赏、感受、理解音乐作品。

(二)构建项目式、分层式课堂,提高鉴赏能力

1.构建项目式课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歌曲鉴赏。任务一,了解歌词大意,总结思想情感;任务二,歌曲中运用了大篇幅的合奏与合唱,感受其带来的艺术效果;任务三,歌曲中段的间奏中有一段旋律突然加快,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解释;任务四,歌曲里的“初心”指什么,你如何理解“初心”,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与观点;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与探究。

2.构建分层式课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鉴赏小组。第一组,从歌词、演唱、旋律等层面鉴赏,巩固乐理基础;第二组,从主题、思想情感层面鉴赏,提高审美素养与鉴赏水平;第三组,从自身思想、观念、精神的塑造与提升层面赏析,发挥作品的育人功能。教师通过构建分层式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出发,挖掘和探究音乐作品更深层的内涵。

(三)开展多种活动,促进长远发展

基于课后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开展多种活动,增强教学的真实感与体验性,调动学生的身体机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眼界,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1.线下实践。以《蝉之歌》为例,这是一首侗族大歌,作品演唱者运用独有的技巧模仿出夏天的蝉鸣。在夏日蝉声四起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大自然中聆听蝉声,让学生试着模拟蝉鸣,再赏析《蝉之歌》,感受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2.线上交流。教师可以组织音乐艺术线上交流活动。课余时间,教师分享音乐作品,并组织学生鉴赏作品,开展艺术交流讨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开展多种活动,不仅拓宽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渠道,还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作者简介]袁艳玲(1980—    ),女,江西高安人,高安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