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教育理念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与方法

作者: 蔡楠

[摘 要] 小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的智力、审美和心灵健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能使学生展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活”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发现美为主线,以创造美为宗旨,以感受美为积淀,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游戏诱趣、问题引导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不一样的美,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活”教育理念;美术核心素养;意义与方法

“活”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点睛之笔。它不仅传达了生活教育的概念,还贯穿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各个部分,这种“活”教育理念对于教师如今开启美术教育的新篇章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美不可或缺,一些艺术活动更是如此。在活动中,教师要以发现美为主线,以创造美为宗旨,以感受美为积淀,通过情境创设、游戏诱趣、问题引导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不一样的美, 畅享审美雅趣,欢享实践创新之美,将教育做“活”,用“活”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艺术美感。

校园中的“美”时刻都在发生,在与他人语言交流时需要美, 校园的环境布置需要美,艺术活动中更需要美。小学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审美能力,并使其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展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从而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指导观察, 活用教材——给学生一双“美的慧眼”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会挠着头,睁着水汪汪的眼睛问:“老师,小鸟应该怎么画,云朵是什么颜色,我这么画对吗?”还有的学生变得迟疑,他们目光呆滞,始终下不了第一笔。其实, 学生并非不敢下笔, 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方法去学习,导致他们习惯了被动学,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和学生直接探讨什么是“审美”、何为“审美能力”,对年轻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机会,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既能客观地认识美,又能对美产生不一样的主观感受,值得深入思考。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解读和畅想,这对学生来说有诸多益处。

例如,学生在植树节亲手植下了承载心愿的小树,掀起了一阵用绿植美化教室的潮流。当安置好这些绿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 我们该如何照顾植物让它们生长得更美呢?”有的学生说:“我要做水仙花的‘守护神’,每天守护着小花。”有的学生说:“我会和吊兰‘说说话’。”还有的学生说:“我要给‘草莓宝宝’浇好多好多的水,唱歌给它们听。”利用课后休息的间隙,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探索叶片的形状和花朵的颜色、味道,并向学生:“这片花瓣的形状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东西?某种颜色又会让你联想到什么?”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看一看、嗅一嗅和摸一摸的过程中发现、欣赏植物的美,使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主动性,主动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二、实地探索,拓展思维——给学生一场“美的体验”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加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力度,以多种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在教学《影子的游戏》这一课时,按照预设方案,教师应带着孩子们去操场沐浴阳光,享受自然之美。可是天公不作美,学生只能在教室里欣赏多媒体图片,然而教室的条件非常有限。如果这时候要求学生凭空想象课文中的场景,显然是勉强的。既然天公不作美,倒不如让学生当回手影演员。让学生边表演边揣摩,对比着他们脑海中的动物形象,并将课堂中欣赏过的皮影戏融入表演之中。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光影的神奇和艺术的魅力。这些教学成果有无法预料的精彩,是不经意间的神来之笔,而不是教师刻意追求的结果。

三、展示个性, 激活创新——给学生一双“美的翅膀”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曾经说过,儿童是爱活动的,儿童是爱美的, 是充满智慧的。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探究的乐趣中,以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创造的灵感。例如,我校“变废为宝”社团的课程坚持“节约资源,物尽其用”的环保理念,鼓励学生开发废弃物的新用途,赋予废弃物“新生命”。在此理念下,学生用废弃物也能诠释艺术之美,不论是海绵纸、垃圾袋、报纸、水果套袋等普通材料,还是对联、剪纸、蓝印花布等具有中国元素的饰物,都能成为学生循环利用的原材料。有了这些“珍贵的”材料,学生发起了设计创意服饰的头脑风暴。

地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江苏南通,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沉淀的苏中古城。拥有古朴清丽、寓意吉祥的蓝印花布,古风犹存、哨响如筝的南通板鹞,发源于苏绣的通绣,曲韵悠远的通戏等文化资源。学生把这些元素都运用在一件件环保服饰的设计中,使这些服饰在别致中透着文化气息,在精致中藏着对美的追求。

学生还利用快递中的防震防摔棉制作创意礼服,礼服的下摆是用水果盒中的泡沫垫镂刻的花纹。穿着这样的一袭长裙,配上乌黑的发髻,演绎出别样的蓝白风情;在一次性蛋糕纸盘上绘出清雅的图案,以青花瓷瓶为造型,用麻线将纸盘拼接,与无纺布购物袋制成的背心精心缝合,仿佛梦回大唐盛世;以大红色为主色调,用对联裁剪成大红披肩,用小红包、“福”字帖制作裙身,再搭配用无纺布镂刻、插接的花灯,喜庆的气氛热烈而浓郁,看着叫人欢喜……

最让人惊喜的是一套具有戏剧元素的服饰,学生考虑到武生背上小旗造型的独特,用两副对联做旗面,用废旧的水管做旗杆,再用红白色的塑料桌布做辅料,制成了这套精美的“戏服”。

在进行美术教学时, 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挖掘学生潜意识中的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周围的美, 并鼓励他们创造美的事物, 进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育做“活”,用“活”教育来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艺术美感。

[作者简介]蔡楠(1996—    ),女,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美术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