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老师

作者: 蔡慧瑜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面对教育的时代性,我们需要一次次重新出发,带领学生走向未来。同时不能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要谨记从儿童视角出发,去审视教育生命,保持鲜活。

一、之争

成为老师时,我已是教龄十多年的“青年老教师”了。孩子们在背后称呼我为“我们的Lydia老师”,而我则从这个称呼里揣摩着学生对我的喜爱程度,有些小满足。

风和日丽的周一,我满心欢喜地等待学生的周末作业:不同于平时的练习,这次我要求学生用英语推荐一本好书,并简要描述推荐理由、推荐指数(10分制)。不一会儿,英语科代表涨红着脸跑进办公室:“老师,M同学作业乱做,还不承认!你看看他说的推荐指数!”我眼睛一扫,怒上心头:几行英文,一排数字。果真是那个只爱数学不爱英语的M同学,在文科老师心目中桀骜不驯的M同学,平时不肯花时间在英语上就算了,居然还在英语作业上做数学?纸上一个不大不小的,仿佛在笑话费尽心思的我。

不想拘泥于千篇一律的灌输式教学,我绞尽脑汁地变换方式带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世界。可周末的作业总是让人头疼,时不时出现搪塞、敷衍的作品。上课铃响了,怒气冲冲的我只能传话M同学在下一节课课间来办公室报到。是对这个学生有着太高期待,还是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是嫉妒学生对数学的偏爱还是无法容忍爱零回应?我忍不住抱怨起来:只重视数学能考上好学校吗?傲慢!

办公室的老师也纷纷发表意见,大家的讨论逐渐集中到两点:一是学生使用这个推荐指数的评价:该不该相信他?办公室里的一些老师,开始义愤填膺地诉说起学生的种种劣迹;而有几个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选择了相信他;已经领教了学生各种花招的我,则表示怀疑。二是对该学生的评价。假如这学生的推荐指数确实是,

是孩子的叛逆还是标新立异?你接受不接受?

生活是教育的本原,办公室开始了一阵阵的讨论。

二、之解

在下一个的又下一个课间,M同学才在大家的期待中慢吞吞地走进办公室。一进来,他就站在离我尽可能远的地方,说不应该把数学草稿写在英语作业上,只是因为一时没有草稿纸,就随手拿起身边的纸写了起来。看我并没有大发雷霆,他又挪近了点,说没有藐视英语的意思,但也强调了那个 的确与数学题无关,确实是他给的推荐分。

我顺了口气,问:“你在哪里见过推荐指数、评价分数为的?”

“没有。”

“那你还和科代表杠上了?”

“老师,她不相信我!你们都还没看我的作业内容,我的推荐篇目是《哈利波特》。您知道的,里面有个站台。看到作业中的数字,我一下子就联想起了书中的这个分数,也是在1-10分范围内的,哪知道会引起这么多麻

烦……”

小小的声音肯定在办公室老师们的心里激起了大大的涟漪。若不是主角在现场,办公室的教研沙龙恐怕马上就要开始了。老师们没有机会即兴发言,却投来了几道赞许的目光。

随后的英语课上,我特别分享了这个评分值,让学生们谈谈看法。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无所谓。接着,我让M同学讲述这个推荐分的由来,同学们觉得特别棒,各种花式点赞,包括英语科代表;又有同学提出要考虑周全,此举应避免考试等正式场合;也有学生辩论起了“规则与创

新”……思维之活跃,让我感到了自己曾经的“小满足”的苍白无力,我竟然在自己的天地里忽略了学生的光芒。而M同学听着同学们和老师的发言,双眼发亮。

,通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一个站台名,在普通人眼中,它仅仅是伦敦火车站第九和第十站台之间的一堵墙;,孩子心中一个神奇的数字,在有偏见的老师眼里,它可能是叛逆的叫嚣。我们匆匆阅读了许多文本,却很少停下来阅读学生。我突然也喜欢上了这个创新的数字,它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师者,在“教师视角”的固定边界内墨守成规;我庆幸自己尊重了这个真实的数字,它让我看到了“儿童视角”的精彩与生动。我告诉学生,老师不是10分完美,但希望成为一个 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成长。

三、之思

之争虽不像霍林和贝克老师的《星期三的战争》那么“硝烟弥漫”,但它的确打开了我阅读问题、悦读学生的一扇窗,促进了倦怠期教师的新成长。

(一)问题:教与育的脱离

1.对话在教育中的缺席。在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育观下,教师往往自居于独白者地位,习惯于标准答案和训话,师生之间缺乏心与心的碰撞和激荡。独白在教育中的垄断使很多教师会对像M同学一样的学生产生偏见,错过背后的故事,造成课堂的平淡无奇和师生关系的“貌合神离”。

2.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与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数学老师对M同学的喜欢使得他选择了信任,而文科老师则由于M同学平时在文科学习的表现而陷入了偏见的泥潭。

3.超限效应。日常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从自以为的“爱”出发,误将自己的想法当成经验,用反复的识记、考试、训话填满了学生时间和空间。凡事过犹不及。事实上,当学生受到外界某一刺激的时间和作用过长的话,就会出现不愉快、不耐烦,甚至是逆反的心理。因此, 故事中的那些“种种劣迹”可能是学生不满的宣泄。

(二)改变:教育是迷恋成长的赞美诗

1.变“独白”为“对话”

独白是以思想灌输、单向度传播为主要特征的话语方式。在独白式的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传输教学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实践证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是我们抛开偏见的关键;倾听孩子的呼唤,是我们成长的方向。只有这样,“人”和“人的发展”才会在教育中出现。

对话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以达成对特定情境和问题的视界融合的过程。(姜勇,庞丽娟《解读对话——论师生交往中的对话精神》,《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第5期)对话有助于帮助教师走出偏见,更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唤醒教育活力。从某种意义来讲,的对话不仅让M同学在课堂上找到了自信,也促进了老师的反思,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2.升“学历”为“学习力”

修炼提高自己。教师的个人磨练、团队的同伴互助、专家的引领都是教师不断积累与更新本体性知识、发展实践性知识、优化条件性知识的重要保障。之争随着那一届学生的毕业被办公室的老师逐渐淡忘,但大家即兴研讨的兴致依然不减当年,还向专题教研迈出了一大步。例如,教师们通过在教学故事分享中探究“动心”的艺术,学习学科中蕴含的丰富的心育因素,促进了对学生心理世界的了解。

跨界丰盈自己。信息爆炸、人工智能、智慧校园……时代的更迭给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注重综合素养教育的时代,教师应突破边界的束缚,加强专业交往和合作能力、提高创新意识。顾明远教授就主张教师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所教的专业书籍,也需要读不同的文理书籍,以了解当今世界的科技变革,提高人文修养。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理念、能力和行动更为迫切和必要,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

3.变“草木皆兵”为“草木皆缤”

学校School有个有趣的词源,它是从希腊语 schole 一词来的,意思是“闲暇”。可现在繁重的学业填满了学生所有的生活,能不让他们厌烦吗?超限效应提醒我们,学生不希望老师用自己的想法去填满他们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提供多元的发展路径,也应关注学生空闲时的消遣方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教师要学会“在风沙、麦浪、波纹里看到风的姿态”,在日复一日中感受那些青春的涌动和成长。

一个人只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时,才会作出更多的努力,变得更有爱心。因此,充满“劳绩”的教育生活需要美的滋养。校园里充满了美,教学中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对教育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对学生点滴进步的欣赏,都是教育生活的生命力所在。发现生活与世界之美,教育就会“草木皆缤”,充满光彩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

上一篇: 言说,塑造成长
下一篇: 校园·画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