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深度学习的『三动课堂』
作者: 黄冬玲深度学习就是学习者把学到的新知识和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心得体会结合起来,将二者融会贯通,积极地将新知识迁移应用,不断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高阶思维阶段的过程。
深圳育才中学提出了“三动课堂”模式(“三动”指问题驱动、思维灵动、评价互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有深度的主问题和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链,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本文以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课为例,展示三动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问题驱动,促进深度学习
问题是课堂活力之源。因此,教师必须要创造真实、具体、有价值的情景材料,以此为媒介,通过一系列逐步递进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深层学习的发生。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最近备受关注的“预制食品”作为情景材料,发掘了可供利用的生活资源,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加强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并将课堂和实际相链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习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本节课设置了4个情境整合的大问题。
问题1:预制菜行业缘何快速发展?
问题2:假如你是预制菜生产者/供应商,现有三种情况,请写下你的行为选择,并说明理由。
问题3:预制菜行业中的问题体现了哪些市场弊端?
问题4:就如何促进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以上4个问题,很好地融合了情境和教材,不断递进;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不断地追问、添问,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生成,补充知识。整个课堂以问题作为驱动,问题设计遵循低起点原则、逻辑链原则以及梯度原则,层层深入,形成完整的问题串,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全面分析了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问题及措施,让学生与真实的情境和问题持续互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
二、思维灵动,激发深度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表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学就是对人的思考能力的训练,而教室正是进行思考训练的最佳场所。三动课堂要求通过营造真正的教学情境,设置驱动性问题,使同学们在互动中相互协作,促使思维的成长与发展,进而产生深层的思维。
本课中,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等。教师还将其中的“引导性问题”转变为更加开放的“持久思考性问题”,比如“如何促进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种开放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促进思维的灵动性,实现深度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解疑答惑”外,还要设置“激疑”“促思”等环节。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好奇心,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当学生在面对不同情境时,能主动、自觉、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并外化成一种具有迁移性、扩展性、实用性的能力时,深度学习就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素养也就形成了。
三、评价互动,实现深度学习
三动课堂主张利用基于现实世界的互动式评价,促进深度学习。在本课中,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式的、以任务为基础的探索空间,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
如,教师呈现探究活动:如果深圳市场监管局面向社会各界进行意见征集,对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开展“寻方”活动,请你就如何促进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各组抽任务卡,按照自己所抽的主体(政府、生产企业、外卖商家或餐厅、消费者各一组,评论员有两组),小组内进行讨论(3-5分钟),再请代表回答。
本环节是课堂的重头戏,学生活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各组,听取学生观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本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主体全面思考,小组内交流互动,组际间完善补充。特意设置两个评价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逻辑、表达、内容等方面的评价,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该环节组织学生研讨和交流,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步骤。深度学习的场域,可以是多人共同参与、深度互动的场域,大家进行对话沟通,共同思考,深度学习就体现在发表意见、讨论修正、争论辨析、结果分享等互动过程中。
在教学中,评价反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教师要建立起教学评一体化的观念,科学选取评估方法,恰当地利用评估手段,抓住同学们的亮点,适时地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外,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指导,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并通过关联多个交叉领域的知识,指导其实现知识的转移与转换,从而推动深度学习的产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需要从复制式、浅层次的学习转向以实践、体验、理解、迁移为主要特点的深度学习。三动课堂通过构建真正的教学情境,设置驱动性问题,指导学生开展交互式的协作,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高效地转移到现实情境中,进而达到深层次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菡,孙崴.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24): 74-76+80.
[2] 许卫兵. 深度学习:从思维到素养[N].中国教师报,2016-11-02(5)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