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那个教师节

作者: 李仁甫

今天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掐指一算,从教以来,我竟度过了其中的37个。回首往昔,每过一个教师节,我的收获都是满满的,比如鲜花、水果、香油、大米……这些东西自然给我带来快乐,但教师节的快乐远不止于此。诸多快乐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学生赠我以一行行动人的文字。

我办公室的抽屉里,珍藏着数不清的信件和贺卡。其中一些信件和贺卡,就是在一个个教师节里一批批学生送给我的。而最使我难忘的文字,却是在第18个教师节收到的。

那是2002年的教师节,也是我最后一次以班主任身份度过的一个教师节。说到班主任,我在过去的一所乡镇高中几乎一直在担任,可谓“久经考验”;而2001年来到市区的这所名校——江苏省盐城中学之后,我一开始仍延续着“班主任”的宿命——这是年富力强的主科老师别无选择的人生境遇。但由于逐渐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产生浓厚兴趣,我便很快调整人生追求的方向,毅然决然地辞去班主任的职务。

2002年教师节的特别之处,除了因为我最后一次担任班主任外,同时也因为我离开曾经工作过的学校已有一年多,还因为我任教过的两个班级刚分班和我正任教的两个班级新组建。

那天早晨,把女儿送到市区的一所小学之后,我推开门走进办公室。只见刘老师满脸惊喜,正站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赏玩着学生送给她的精美礼品——虎皮兰盆景。向她道贺后,我发现我的办公桌上也有惊喜——一封信。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贺卡。原来是我任教的另外一个班级——高二(3)班学生送来的,上面写着:“李老师:今天是您的节日。我们高二(3)班全体同学祝您——节日快乐,工作顺利,全家幸福。”

丢下贺卡,作为一个置身于新环境里的新班主任,我头脑里自然产生一个新问题:要不要启发或者直接安排我班学生为本班任课老师也买点什么贺卡或者小礼品?我试探性地问办公桌对面的高组长,他说:“不需要,你可以顺其自然,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坐在我办公桌西侧的居主任也持这种看法。看来名校的风气就是独特,无须班主任对学生特别是班干部进行“启发”,这里的学生自会营造教师节的“仪式感”。于是我心释然,便开始准备我明天的语文课。

正备课,第一节课结束的铃声响起。课间十分钟,我班班长胡应东同学如我所愿地出现在我的身边。他把一张精美的贺卡放到我的桌前。他说:“李老师,这是大家的一份心意。”“谢谢!”我感激地说。他走后,我兴奋地对其他老师说:“正如你们所建议的,我按兵不动,班干部还真的主动赠送礼品给老师了!‘大盐中’学生的觉悟真高!”这样说时,我心想,其他老师也一定收到自己的一份礼物了吧。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贡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日子里,献上我们高二(18)班全体同学深深的祝福!”读着贺卡上的文字,我身上的血液一下子往上奔涌,直到头顶……

下午五点钟,当再次回到办公室时,我看到桌上有一封信。拆开一看,里面是贺卡,原来是高一时我所教的另外一个班级的陈濛濛同学送的。文字娟秀,曰:“李老师:一年的语文学习,使我几乎可以说很崇拜您,感谢您一年里对我的教导。祝您教师节快乐!(想念高一时的同学,想念高一的生活,也很想念上过的每一节语文课,还很想念您那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哈哈!)愿您永远快乐,really!学生:陈濛濛/ 2002年9月10日。”

反复端详这几行美丽的文字,我鼻子有点酸。这位女同学因分科而到了其他班级,却仍然惦记着我。一个让学生经常想念的老师,是幸福的;一个拥有值得自己经常想念的老师的学生,无疑也是幸福的!幸福的老师和幸福的学生双向奔赴,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下面一节课是我班自习课。巡查班情后,我便回到办公室。坐须臾,门口有人喊“报告”。在被应许后,那个学生小心翼翼地来到我的桌前。原来是殷菲菲同学!她也是分班之前高一时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她作文写得非常好,我很喜欢她富有质感的文字,我曾多次推荐她的文章给报刊编辑。

“老师,送你一张贺卡,并且送你一本书。还有,把《散文》海外版还给你。”她轻声说着,同时把贺卡、书和刊物放在办公桌上。道谢后,我问她:“现在写东西了吗?”她说:“写哩。”我说:“以后看书要搞地下活动,千万不能让你父亲看到啊!”我说这话,是有特定背景的:她把我向办公室同仁郑老师借的《边城》弄没了——其实是被她那强烈反对她看“闲书”的父亲扔掉了。我叫她不要把这事放在心上了,《边城》由我来处理好了。我又叮嘱:“现在的高二(2)班作文高手比较多,你要继续努力啊。”她点点头。

正在此时,我班一位我暂时还不能立即叫出名字的男同学,跑到我的身边,把一封装着贺卡的信递到我的手里,说:“老师,给你的!”我用右手紧紧地握了握他的右手,然后感激地说:“谢谢!”他告辞不久,殷菲菲同学也告辞了。

我先看殷菲菲同学送的书。书是崭新的,显然是才从书店里购买的,名字叫《传奇》——作者为张爱玲。打开扉页,四行端庄的字迹映入在我的眼帘:“将最喜欢的爱玲的文字送给最喜欢的仁甫老师!学生:殷菲菲/2002年9月10日。”

两个“最喜欢”,一个给了大作家张爱玲,一个给了普通教师——我。对于张爱玲来说,我的学生殷菲菲是最喜欢她的读者;对于我来说,我的学生殷菲菲是最喜欢我的学生。我对张爱玲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当然张爱玲也永远不会感知我的存在。在此,只是因为我的学生殷菲菲,我的名字才有幸出现在张爱玲的文字边。原来,语文可以连接起无数的人,而语文老师会因为能够连接起无数的人而成为学生的“最喜欢”。做语文老师,好幸福!

接着,我又拆下那位男生给我的一封贺卡。上面写的是:“李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全家幸福。学生:

蔡寅/2002年9月9日。”内容虽大众化,但我发现后面的落款是9日——也就是前一天。原来他早有准备,也就是说,我早就被这位学生的爱包围了起来,只不过我现在才真正地感知到罢了。通过这份贺卡,我一下子记住这位男生的名字。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走得很近,虽然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后来,在我不担任班主任而只是任教该班语文时,他还给我送过一份特别的卡片。卡片是他自制的,文字里有一句竟是“我不止一次想叫您一声:父亲!”是啊,虽然只是担任一年班主任,但我恪尽职守,付出了很多心血,深为我的学生所信任。

是日傍晚,我还收到一封远方来信。这封珍贵的信,来自我过去工作的那所乡镇高中。离开那个小镇时,我其实并没有主动把新地址留给那里的同学们,但我竟然还是收到那里学生的一封封来信,其中这一封恰在第18个教师节收到的来信尤使我终生难忘。

“李老师,自从您不教我以后,我心底的内疚与日俱增,它像一条毒蛇一天天地纠缠着我。我要向您说,我不能不向您坦白,我是一个卑鄙无耻的文抄公!”这位名叫韩学玉的同学所说的“内疚”,是指他曾经向我交了一篇剽窃来的“优秀”作文。那篇作文“语言老到,构思新颖”,被我写了很多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被我在作文评讲课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课后,有人愤愤不平地告诉我,韩学玉同学的作文是抄袭的,他只改动了些许文字。我曾产生过“曝光”他的念头,但想到作为高一新生的他才进校两个星期,是不堪承受其“真”的,于是我最终并没有戳穿他。过了一段时间,我把他的一篇篇周记贯串起来读,发现一篇比一篇有进步,而且看起来显然都是他亲自写的。这说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化错误为力量,努力写出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文字。后来一家出版社约稿,叫我搞一些有关“作文改写”的东西,因为要用到学生范文,我便找了几个同学把“乐羊子妻”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便也顺便考验了一下他。记得他的那篇文章质量并不高,于是我改动之后把他叫到办公室来进行指导。那天,他既惶恐又感激。再后来,我让班上包括他在内的几个同学参加“迎新年”征文比赛,他竟然在盲评中获得三等奖。

“……李老师,您让我参加那次征文比赛,本来我想弃权,但又不想辜负您的信任(其实我并不值得您信任!),于是还是参赛了。不料我意外地获得了三等奖,这使我感到出了一口气,因为班上有人不相信我,在背后说我的风凉话。李老师,您自始至终都信任我,给我机会,使我不得不向前走。李老师,我坦白地告诉您,在做您学生之前,我的作文水平、语文成绩都很差,我对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初中三年还没有哪个语文老师表扬过我。因为内疚,我一直在想方设法弥补过失;因为要向您和我的同学证明自己,所以我一直在充实自己。我不得不读很多书,不得不订阅很多报刊,不得不勤奋练笔,不得不认真听讲……于是我在进校的第一次大考中,语文分数在全班排第五名。”

他的进步,是在我意料之中的,而他如此努力却远非我所料。“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原来为人师者也可以像医生那样影响甚至改变一个学生的灵魂!

他还写道:“老师,当初我交给您的是一篇谎言,其实我细细想来,您早就识破了我的鬼把戏;而您这时,情愿也用谎言对待我,一次次肯定着我的进步。不过,同样是谎言,我的是丑陋的,而您的是美丽的。老师,我永生永世都不会忘记您美丽的谎言!老师,这封信也许写得并不感人,但每一个文字都是我的真情表白。第18个教师节即将来临,我就不专门给您寄去贺卡了,不妨就在这封信的末尾顺便祝您——教师节快乐!”想不到,我的这位原本对语文了无兴趣的学生,竟然把语言和思想的功夫锤炼到如此境地!

那天晚上,读着韩学玉同学的真情文字,回味白天办公室里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我眼里不禁噙满泪水。教师节,我一向很看淡;但第18个教师节,却让我无比感动。

叶澜教授说过,校园生活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经历,一个教师只有这样看,他才会从事创造性的劳动。我觉得,这话说得太对了。是啊,我们决不能把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定位在纯智力的层面上,定位在拼命压榨学生分数的层面上;我们应该珍惜与每一位学生相处的时光,应该把课堂教学和大小考试等行为纳入与学生的真诚交往的框架之中,定位在人生的一次次重要的友好经历之中。这正是如今所倡导的“立德树人”应有之义吧。

那天去看晚自习,在走向教室的途中,我突然感觉到,在这所国家级重点高中教书,在这所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校育人,如果不加倍努力地工作,我怎能对得起他们呢!此后,行走在校园的每一天,我都会带着这一份独特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使我每一天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不仅成就了无数学生,也成全我自己。

2002年那个教师节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对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热爱,自此便与日俱增;而国家级教学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二级教授……这一切的荣誉都是在那年之后获得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