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校,那教师节

作者: 王福强

2024年,教师节将迎来它的第四十个春秋。这本应是一个深刻缅怀与感恩教师无私奉献的日子,然而,当9月10日的晨光初照,鲜花与掌声交织的盛景如约而至,表彰与赞美如同潮水般涌向辛勤耕耘的园丁们时,作为一个工作了36年的教育老兵,我却不禁担心:节日的喧嚣过后,那些真挚的情感与对教师职业本质的尊重,是否也会随之淡去?

之所以产生如此疑虑,是因为年复一年、光鲜亮丽的教师节庆祝背后,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丝遗憾——这个旨在弘扬尊师重教精神的节日,有时却似乎演变成了一场场精心策划的“秀”。表彰大会上的荣誉加身,媒体镜头下的笑脸盈盈,固然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认可与肯定,但若这一切仅停留于表面的繁华,而忽视了庞大的普通教师群体,忽视了对教师内心世界的关怀、对教育环境改善的持续努力,以及对教师职业成长与幸福感提升的真正关注,那么,教师节便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它设立的初衷。

这样的感慨,让我有机会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节点回望往昔,想起了那年,那校,那个教师节的故

事……

1988年的那个夏天,阳光似乎比往常更加炽热,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忐忑,我,一个刚从中师毕业的青涩少年,踏上了前往河北廊坊一所偏远乡镇中学的征途。那时的我,皮肤黝黑,个子不高,瘦瘦小小的样子,却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准备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成长。

但那时候的乡镇中学,大多较为没落。办学条件很差,师资力量薄弱,加上教师待遇不高,甚至频繁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因此,学校很少能够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状态和氛围。

我去的那所学校也不例外。学校规模不大,大概三四百名学生。学校条件极其简陋,几排破旧的教室,坑坑洼洼的土操场,一个木板都折断了半截的篮球框子,几乎成为学校的真实写照。更糟糕的是,学校坐落在远离村庄的一片田野当中,围墙之外,荒无人烟,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地。到了晚上,当地的同事们都回家了,而我这个外地人“无家可归”,只能住在学校临时腾出来的一间空房子里。很多时候,空荡荡、黑漆漆的校园里,只剩下我和学校门房里那个耳朵高度失聪的门卫大爷。赶上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就连我这个一向以胆子大著称的毛头小子,也难免被窗外鬼魅般摇动的树影和旷野里传来的莫名的声音,搅得心慌意乱,紧张异常。

虽然我只是个地地道道的“初出茅庐”的新手,但仍然被学校委以重任,不仅担任了两个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而且当了班主任,45个孩子的命运被交到我的手上。恶劣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到我的工作热情,或许我的骨子里天生就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了那四十五个孩子,我几乎倾尽了全力,三年的时间,用“摸爬滚打”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可惜的是,我的努力一时却没有换来让我满意的结果。那时农村的家长并不怎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反,看孩子没什么出息,很多人就选择了让孩子退学,辍学就成为非常严重的现象。虽然当时从上至下,一直在“轰轰烈烈”地抓“控辍保学”,甚至提出了百分之九十几的非常高的指标,但这一切只演化成了应对检查时摆在汇报材料上的虚假数字,却根本无法阻挡学生流失严重的现实。

那段时间,工作之余,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奔走在学校周边的村子里,去家访,去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地做孩子和父母的工作,渴望着把每一个面临流失的孩子重新拉回课堂就成了我的重要工作之一。多年之后,当我看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突然就从那个十四岁的代课教师魏敏芝身上看到了自己执拗的影子。当时,自己就一次次被失去学生的痛苦和无奈纠缠着。但愈是如此,我却愈是被“不完美”的结局刺痛着、激励着,我逐渐意识到,自己该做的事太多了,教育该做的事太多了。因此,我要竭尽全力去尽可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只要有一线可能,我也绝不放弃。正是在那时,我对于教师角色的神圣感开始有了些许的领悟。

我开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班级管理,将全部身心扑到孩子身上。我不顾老教师善意的“提醒”,坚持和孩子拉近关系,打成一片,我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创造无限的可能。于是,每至周末,我的宿舍里便热闹非凡,孩子们主动相约跑到学校来,一起写作业,一起玩耍,其乐无穷。而我,则不厌其烦,和他们聊天,辅导他们的功课,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成箱成箱地买来挂面,为他们煮了一锅又一锅清水面汤,大家一起吃得“不亦乐乎”。我开始想方设法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尝试分组教学,建立了“组长负责、人人过关、团体评价”制,让每个人都把不扯别人后腿当作一种自觉。我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模拟当时电视上的流行做法,组织语文知识竞赛,没有电子抢答器,就用羽毛球拍代替;组织写作兴趣小组,编辑“浪花报”,由一开始自己的自娱自乐,到最后每一期都面向全校其他班级发行;组织户外活动,将语文课堂搬到大自然中;用好日记本、摘记本,不仅让孩子们做好语文积累,更是建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组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孩子们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做计划,等等,并将其升华为一门课程……

一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到了期末。那一年很巧,学校所在的区域,若干年来第一次恢复统一考试:统一命题,统一监考,统一阅卷。这也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当考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整个校园都沸腾了。我所教授的班级彻底“放了卫星”,居然战胜了那么多城区学校,战胜了那么多优秀老师,取得了全区平均成绩的第一名。这个名次放在一所毫不起眼的乡镇学校,放在一个地地道道的“菜鸟”教师身上,的确不可思议。因此,引起轰动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我也一下子从寂寂无名到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但我却没有想象中的激动,这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我知道,这是我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的花朵,是对勤奋应有的回报。关键是,在感到无比欣慰和满足的同时,仍有太多无力的事情困扰着我。一个中途转学来自广西的男生,成绩虽然一般,但非常努力。我在暑假里突然接到了他的一封信,大意是说:我是他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在共同相处的半年时间里,我给了他太多的关心和温暖,让他摆脱了语言不通带来的强烈的自卑感,他非常感谢我。但因为家庭的特殊情况,他要跟着父母去广东打工了,来不及见面,只能用书信告别。等我骑车到了他们家租住的房子,却早已门户紧闭,人去屋空。那一刻,强烈的失落感再次紧紧攫住了我的心。这样的事冲淡了期末考试成功带来的喜悦。迷茫中,我逐渐清醒,自己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1989年9月10日,教师节如约而至。这一天,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特殊而神圣的日子。

那天,全镇举行了盛大的教师节庆祝大会,场面非常隆重。我有幸作为优秀教师代表中的一员登上了领奖台。当那块写着我名字的牌匾被镇党委书记亲手递给我的那一刻,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将牌匾高高举起,微笑着向众人示意,尽情迎接着大家给予我的鼓励与荣耀,也用这种方式,掩盖着内心的不安,为自己五味杂陈的思绪补充一些能量。

回到学校后,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庆祝活动正在等待着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把一间最大的教室布置成了临时的宴会厅,旧的课桌被拼凑在一起,铺上了朴素的台布。年近退休的一位老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了极具艺术感的大大的美术字:教师节快乐!后勤主任,居然还搞来了几串气球,零星地点缀在窗框和房梁上,顿时有了节日的气氛。

更有趣的是,宴会的菜肴和酒水,也大多是老师们自发准备。有人从家里摘来了黄瓜、豆角、西红柿,有人拿来了午餐肉、水果罐头,有人提供了花生米、兰花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桌上没有整齐和精致的餐具,菜肴就那么随意摆放着,极为简单、朴素,但却更显独特的情调,饱含着大家的心意和对这个节日的热爱。我记得,我特意跑到小卖店,花了两块多钱,买了一瓶当时最流行的“沧州白”白酒,算是我的一份心意。而菜肴制作,更是众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纷纷大展身手,他们熟练地切肉、炒菜、炖汤,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节日的尊重。而我,那时候则完全没有经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洗礼,是个厨艺上的“小白”,只能在一旁帮忙洗菜、递调料、端盘子,虽然忙碌但内心却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觥筹交错间,镇长带着政府班子成员来了,逐一敬酒,还给每个人发了红包。他那粗犷而有力的声音格外引人注目。他端着酒杯走到我面前,用力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干得漂亮!这才第一年就这么出色,以后继续加油!”这份鼓励,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注入我的心间,让我原本游移的内心多了几分坚定。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孩子们的祝福。当我迈着微醺的脚步踉跄着回到宿舍,发现了宿舍门口挂着的一个布袋子,里面塞满了全班每一个学生给我写的信。那是一个无比美好的黄昏,我斜倚在床头,伴着窗户透进的一抹夕阳的余晖,一封一封地细心拆开来,读着这些孩子的心声。这些信件用稚嫩的字迹写着:“老师,您的课让我爱上了语文,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有学问。”“老师,您总是耐心地给我们解答问题,就像我们的大哥哥一样关心着我们。”“亲爱的老师,感谢您这一年的付出,我们会更加努力不让您失望。”慢慢地,我的心陶醉了、融化了,眼角竟然不知不觉间浸出了眼泪……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以不同的身份,经历了各式各样的教师节。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始终怀念着那个纯真质朴、充满情感与力量的教师节。那一年的教师节,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丰厚的奖品,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最温暖的笑容和最让人铭记于心的力量。它让我懂得了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浮华,而在于心灵的碰撞与启迪;教师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学生的敬爱、领导的支持和社会的尊重。

当我再次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回望往昔,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感激。感谢那段在乡镇中学度过的时光,让我学会了坚持与奉献;感谢那些纯真可爱的孩子,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与幸福;感谢那些给予我支持与鼓励的同事们和领导们,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往直前。

转眼间,我的教师生涯已经进入第36个年头,我也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教育老兵,但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却如同陈年老酒,愈久弥香。夜深人静时,我常会不由自主地翻开那些泛黄的信件和照片,思绪便飘回了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特别是那个意义非凡的教师节,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