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作者: 陈智峰

从教20多年来,曾多次有友人问过我:为何选择报考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并最终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说实话,我本人并没有过人的语文天赋,父母也没有充栋盈车的藏书供我阅读。幸运的是,我在中小学时期遇到了几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喜欢上了语文,并给我以潜移默化的引领……

一支钢笔和一次查分

我在老家的村小芙蓉小学读到四年级后,五年级转学至岩头镇中心小学就读。李伍南老师是我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时的他四十出头,颀长清瘦,腰板挺直,平时不苟言笑。开学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李老师就来到我家家访。他跟我父母交流了我日常学习的情况,并夸我聪明好学,假以时日或能成大器。临走之前,还送了我一支钢笔,是当时很流行的“英雄”牌的,深红色的笔身,银色的笔套,虽然说不上有多贵重,但我一直珍藏至今。初一时,一位心灵手巧的同学郑佩剑帮我在这支钢笔身上镌刻了一棵遒劲的松树,让这支本就意义非凡的钢笔又多了一份不同寻常的情谊。

在李老师的关怀和督促下,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第二学期我还成了语文课代表。1989年6月,我参加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当时的小升初需要参加升学考试,考语文和数学两门)。考得挺顺利的,觉得试卷没什么难度。可等到发榜那天,我却当场傻眼了,我的语文成绩居然只有78分?!这分数让作为语文尖子生的我甚至开始怀疑人生了。虽然数学考了95分,但我的总分没有达到岩头区中学的录取分数线(记得那年的分数线是175分)。顿时,我整个人都蔫了,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父母也都不知所措,没有责怪我,也不知怎么安慰我。

正当我们一家陷入困顿迷惘的时候,李老师又来到了我家,还带来了一份查分申请表。他说他压根不相信这个成绩是我的正常水平,他觉得平时成绩优异的我绝对不可能只考这么点分数,肯定是哪里搞错了。于是,李老师帮我一起填好了查分申请表。翻出我的原卷一查,原来是誊分环节统计总分时出了问题:我的作文题得分18分(满分20分),没有加进去。因此,我的语文成绩应当是96分而非78分。最终,就是因为这失而复得的18分,让我在最后时刻幸运地挤进了岩头区中学。

小学毕业30多年了,我一直没有再见过李老师,只听说他后来调到了县城,还当了中塘小学的校长。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我的市名师工作室导师、市教师教育院副院长谷定珍先生说起他在中塘小学的校园里,看到一幅标

语——“一笔一划写好字,一言一行做好人”,我当时就觉得这应是李伍南老师的手笔,当年他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的。

去年,在县城的一条街上,我邂逅了已经退休多年的李老师。他迎面走来,虽两鬓斑白,清瘦依旧,但精神矍铄。我一眼就认出了他,激动地跑上前,说我是他曾经的语文课代表陈智峰。他爽朗一笑,说他还记得我。我连忙又说起了他送我钢笔和帮我查小升初考分的事,他笑着说已经不记得钢笔的事了,帮我查分的事依稀还记得。我告诉他,是他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李老师欣慰一笑,说他早就知道了,也知道我几年前评上正高级教师的事了。还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了声“好样的”,作为曾经的老师他为我感到自豪。

在李伍南老师身上,我学习到了做老师应有的爱心和责任感。

一篇习作和一次比赛

胡国胜老师是我初一时的语文老师。他那时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常穿一身深灰色的立领装,颇具书生气质,相当儒雅,风度翩翩,有一种胡适的“既视感”。上课时,胡老师经常会示范性朗读,他的嗓音富有磁性,让我们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而且,胡老师还会以本地方言来吟诵古诗文,抑扬顿挫,仄短平长,听起来特别有古典韵味。现在想来,这确实是老一辈语文老师的“绝活”,令人追慕不已。

一次,我一篇写人的习作得到了胡老师的赞赏,他在作文讲评课上当堂朗读了我的习作,并大大地夸了我一番。其实,这篇习作本身并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但胡老师却能说出多个优点来,这让我听了颇感意外与惊喜。而在胡老师富有磁性的嗓音中,我的这篇小文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其实,这是一篇写胡老师的文章,开头抓住了他的年龄、肖像和穿着等特征,接着又记叙了他富有磁性的嗓音与课堂上的朗读与吟诵等。此外,无知无畏的我还大胆地写了胡老师上课时的口头禅“这个……这个……”,而胡老师对此居然丝毫没有生气,还当众大方地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做了自我批评,当堂承诺今后他会努力改正缺点。胡老师的这一行为尤令我肃然起敬。之后,他也对我的习作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我在课后一一认真地做了修改。

不久之后,胡老师推荐我作为班级的两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作文大赛,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校级作文比赛。具体的赛题如今我早已不记得了,但参赛时的那份激动和荣耀感我至今记忆犹新。当然,比赛的结果我也还清晰地记得——我有幸获得了那次比赛的二等奖。在我拿奖之后,胡老师自然又当众狠狠地表扬了我一顿,还夸我是个“小才子”。于是,我更加喜欢上他的语文课了,也喜欢上了写作文。

诗人叶芝曾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虽然胡国胜老师仅仅教了我一年,但他让我明白了赏识、宽容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一个视角和一次传承

在经历了高一一年的迷惘后,高二的我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改变。就在这个时候,刚大学毕业的周向勇老师刚好分配到了我们学校,并接任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教了我高二、高三两年。周老师那时才二十出头,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他身材不高,但帅气逼人,有点像当时“四大天王”中的郭富城。因此,成了我们男生争相模仿的偶像,也是不少女生的“暗恋”对象。

周老师人很新潮,印象中他喜欢穿一身蓝色的牛仔衣裤,甚是俊朗潇洒。他的课堂也很新潮,他经常会将鲜活的新闻时事引入课堂,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与现实世界接轨,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他的课上,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了美国世界杯决赛时罗伯特·巴乔的落寞背影、周星驰版《唐伯虎点秋香》的嬉笑怒骂、“魔岩三杰”于红磡体育馆一夜轰动乐坛,还听闻了长江三峡工程的破土动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一代歌后”邓丽君的辞世等等,这些新闻事件不仅大大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也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生动地诠释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在带完我们这唯一的一届学生后,周老师就应聘去了报社,当了记者和编辑,这于他而言可谓水到渠成。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他与报社的六位同仁一起组团去现场做报道。这个团队取了个“七剑下天山”的名号,而周老师对应的是“傅青主”,足见他当时在报社的地位与影响力。后来,他又成了报社的副总编辑。

当年,周向勇老师曾半开玩笑地说我是他的得意弟子、衣钵传人。后来,我真的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借鉴了周老师将新闻时事引进课堂的做法,并在具体操作上做了一些改进与升级,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寝室时评”:

首先,让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周末回家时每位成员各自浏览近期的新闻;

其次,每人在寝室QQ群或微信群里推荐一则“最感兴趣的新闻”,并以100字左右概括新闻事件;

再次,由全体寝室成员集体投票确定本周的新闻评论话题,每人再就此写作一篇时评;

最后,各寝室均由一位代表将寝室室友的时评汇总并做成PPT,在下周的语文课上与全班同学分享。

如此一来,学生一周可交流6至8则新闻事件及相关评论。一学期下来,每个班级均可交流新闻事件100则以上,每位同学至少参与评论其中的20则,并负责主持分享3则以上。“寝室时评”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帮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还让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了卓有成效的训练。我的一名学生在随笔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我深信一个肯花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点评时事的教师,远比一个‘机械’地兜售知识的教师更能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基于此,我撰写的《以“寝室时评”法推进高中写作教学》一文被中文核心期刊推广,并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也引发了不少语文同仁的模仿。而“寝室时评”的源头可追溯到周老师当年课堂上不时为我们引进新闻时事的做法。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说。于我而言,周向勇老师不仅帮我打开了语文学习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让我循着他的脚步而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并传承了他当年实施过的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感谢李伍南、胡国胜、周向勇三位老师,是你们引领我走进了语文教学之门;同时,也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所有老师,是你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传承了你们的衣钵,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苏步青学院)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