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的行动研究

作者: 张的玲 袁丽娟

一、研究背景

“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其教学评价仍以标准化考试为主,显然与整本书阅读所承担的素养目标相悖,导致教学脱离文本的功利化倾向。当前,如何结合前沿教学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整本书阅读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有研究表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与整本书阅读的固有价值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和一致性。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借鉴核心素养理念,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中存在的不足,设计并实施一系列改进措施,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实现深度阅读评价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实施

(一)研究对象

以广东吴川市Z小学三年级的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已完成相关年级的基础语文课程;活动为期一学年,总课时为64个课时,性质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整本书阅读课程。

(二)实施步骤

1.第一步:提出问题

传统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多以教师评判为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自主性,机械的评价方式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反而可能削弱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自我反思以及与学生、教师、家长的访谈,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方式单一,主要集中在笔试和口头评价上,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成长轨迹;评价主体局限,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使得评价结果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评价标准笼统,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方法,探索并实践一种新型的整本书阅读评价模式,以期促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水平的提升。

2.第二步:制定方案

小学语文教研组成立了研究小组,经过集体讨论,结合文献,决定在阅读评价中融入核心素养理念,制定了如下评价方案:

评价方式多样化。设计主题演讲、思维导图、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等多种评价载体,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由学生、家长、同伴及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明确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避免单一评价主体带来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评价标准具体化。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领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

3.第三步:行动观察

以《稻草人》整本书阅读为例,全书15节内容被有序分配至一学年中,每两周(四节课)聚焦一个章节,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研读并充分吸收。阅读之初,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指定章节并撰写笔记,记录个人理解与感悟。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剖析稻草人形象的象征意义、故事情感及深层寓意,学生则需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完成四项创意活动:思维导图制作、角色扮演、主题演讲、创意写作。教师以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领域为基准,细分评价标准,全面检验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每次活动的评价都融合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观察与教师综合评定。在期末展示中,学生选择并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展现个人成长与阅读成果。

实施5周后,发现如下问题:评价方式的操作性较难掌控,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全面执行;评价主体的参与度难以均衡,家长和同伴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评价标准的适应性有待提高,部分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无法完全适应统一标准,导致其努力和进步未能被充分认可和反映在评价结果中。

下一步将根据反馈意见对评价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整体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4.第四步:修订改正

简化评价流程,先选择易于实施的评价方式,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效率。通过教师分享实践经验,逐步引入更复杂的评价方法,促进评价方式的实际操作性。

鼓励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互评,提升同伴的参与度。定期向家长发送反馈报告,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建议,帮助家长更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阅读评价中来。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灵活的评价层级。教师可以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评价层次,确保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努力都能被认可。

三、研究反思

本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解决了评价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受限于个人视角与研究时长的限制,其广度与深度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未来研究可增加样本的多样性与代表性,同时延长研究周期,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普适性,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贡献更加坚实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姚珊,朱文辉.基于大概念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06):13-18.

[2]李丽,刘飞.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及其课程化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4):61-66.

(作者单位:张的玲,广东吴川市教师发展中心;袁丽娟,岭南师范学院教科院)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