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高质量课程视域下乡土资源的实施探究

作者: 李桂芳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正经历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刘雨杭在《幼儿园高质量课程建设: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纾解之策》中谈道:“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阵地,高质量的课程建设近年来已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一方面,课程质量决定了幼儿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课程质量涉及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本文从国家、儿童、教育和生态四维出发,分析幼儿园高质量课程建设的机理,基于乡土资源开发的高质量课程实施路径,为建设幼儿园高质量课程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内在逻辑:乡土资源与幼儿园高质量课程的机理

乡土资源是指幼儿出生和成长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人文资源则包括历史遗迹、民间艺术、传统节庆、地方音乐与舞蹈、地方服饰等。基于乡土资源进行的幼儿园高质量课程的建设,需要先厘清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乡土资源为幼儿园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课程更具生活化、实践性。通过开发乡土资源,幼儿园课程可以涵盖当地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幼儿建立一种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幼儿园高质量课程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同时,也为乡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契机,因为通过课程的推广和应用,当地社区和相关部门会更加重视乡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实现教育与地方文化保护双赢。因此,要不断探索乡土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结合方式,使乡土资源与幼儿园高质量课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理论基础:幼儿园高质量课程四维视角的分析

建设幼儿园高质量课程,不仅是教育理论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陈志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素及实践进路》提出“探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既是回应时代发展主题的需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之一。”

(一)国家维度:政策支持与课程指引下的育人导向

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和指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维度:匹配认知规律与贴近生活的建构

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及实际需求,是课程有效性实现的关键。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本土性教育资源,具备与日常相关的生活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趣味性、师幼可操作体验的适宜性、与发展脉络接轨的时代性、转化性,能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和丰富的感官刺激。

(三)教育维度:满足高质量课程改革的资源挖掘

乡土资源包括最常见的自然之物,如家乡动物、蔬果、水土;也有反映精神气质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文之物,如特色建筑、美食、节庆、工艺及方言等。它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增加课程的生活化和情境化。其次,借助乡土资源进行课程改革,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四)生态维度:适应环境与社会变化的动态整合

幼儿园课程应与自然、社会环境深度结合,与时俱进。具体而言,幼儿园应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应对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例如,组织幼儿到当地的公园观察季节变化中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

三、建设实施:落实幼儿园高质量课程的四条路径

高质量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需要从多角度、多路径出发,全面调动和整合教育资源。须将以上四个维度的审视融和,以幼儿发展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乡土资源为载体、以场景为支撑,从而落实课程的实施。

(一)以主题活动为组织形式

依据小、中、大三个年龄段预设生成乡土资源课程主题。小班以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为主,如“家乡动物”“家乡蔬果”“家乡花草树木”;中班探寻自然奥秘及家乡特色,如“农产品大发现”“家乡特色糕点”“家乡水土”;大班访寻家乡名胜古迹、感受乡土文化的源远流长,如“家乡方言童谣”“家乡民俗节”“家乡特色建筑”。

借助自然资源生成主题活动课程,如小班的“我和蔬菜做朋友”“你好,鸡鸭鹅”“果然有趣”;中班的“亲亲流溪河水”“泥趣”“探探农场”。借助人文资源生成,小班的“元宵乐”“唱童谣”“品粽子”等;中班“游玩北回归线标志塔”“端午安康”“过年了”“月饼美”;大班“广东温泉宾馆秘密”“非遗广裕祠”“跳跳水族舞”“走进农村过春节”。

如何生成?以幼儿的问题为导向。如一次午点吃番薯馒头,孩子对紫色馒头产生好奇和疑问:“番薯不是黄色的吗?”“番薯长在哪里?”孩子们虽对番薯的外形感知有一定的经验,但对其生长环境、制作方式及运用价值都比较欠缺。因此从孩子们的需要出发,就生成了主题活动“番薯一家”。

(二)以环境为重要依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照片、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幼儿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投放丰富、多元的乡土资源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此外,还可以带孩子们到实地场景,使其身临其境。以从化区为例,幼儿在环境的创设中亲身体验农作物采摘,感受清澈的溪水,观赏生机勃勃的蔬果园,发现家乡的美丽。

(三)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陈鹤琴强调:幼儿的学习应以游戏为核心,通过“做中玩”“做中学”“做中悟”来获得。因此,课程实施中,应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多感官体验和互动。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运用区域活动、亲子活动、户外混龄游戏等多种游戏形式。

如在“番薯的一家”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参观番薯农场,参与挖番薯、分类、烹饪、品尝、晾晒、模拟买卖等。活动过后,童言童语,分享精彩缤纷。

(四)以家园社区为桥梁

家庭、社区能为课程实施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支持。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和社区座谈会,开展如家庭参与的亲子活动、社区资源的利用和社区专家的讲座,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多方主体协同不仅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如组织社区成员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邀请本地的非遗传承人到幼儿园进行讲座和示范,带领幼儿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与本地的文化机构合作,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开展鳌头醒狮、从化水族舞等参观和体验活动。最后联合家庭、社区,共同参与课程评价,及时收集幼儿反馈信息,作为课程改进的依据。

(作者单位:广州市从化区幼儿园)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