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类文本阅读答题策略
作者: 徐雅芹
摘要:通过分析202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试题,探讨中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的出题角度和解题技巧。强调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筛选、赏析等能力考查点。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展示解题策略和答题思路。总结从文体特征和能力考查两个角度把握答题思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中考小说阅读复习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安徽中考;小说阅读;文体特征;能力考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42-03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的语文试题从2020年到2024年间,文学作品阅读考查除了两次散文阅读外,有三次小说阅读,考查的小说有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节选(2020年)、选自《2021中国年度小说》的佟继萍的小说《红船女子》(2022年)和选自2022年23期《微型小说选刊》的侯发山的小说《中国地图》。拟以上述三篇小说阅读为例,从小说的文体特征和考查的能力两个角度探讨安徽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命题的规律和解题的方法。
一、小说文体特征方面
安徽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小说阅读部分,题型设置近年来保持不变,都是5道题,其中客观题1道、主观题4道,分数大致为22分(其中2023年是23分),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对小说文体特征和信息筛选等方面,会考查到环境的特点和作用、人物的刻画方法和人物性格、情节的特征和作用、小说的主题等方面。
(一)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事件、地点、景物,也包括物候(季节、天气等),以及其他的自然条件等。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风俗民情、社会关系等。
安徽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对环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和具体的作用等方面。
对环境特点的把握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含的具体内容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时空特点、天气特点、景物特色、特殊的风土人情,以及人物与周围的各类关系等。
关于环境描写的方法,可以从描写本身特点入手思考,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技巧方面,比如笔法的繁简(粗笔勾勒、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等;其二,修辞,可以从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方面思考;其三,角度,比如感官方面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观察角度的整体、局部和俯视、仰视等,写景顺序的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等。
小说环境作用的把握可以从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和“两重点”(主题、效果)等角度思考。环境的作用除了环境本身的作用外,还要考虑环境对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交代时代背景、营造故事情节的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作品基调、突出小说主题等。
【例1】(2022年安徽中考)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红船女子》)
1921年7月,上海的天气闷热,海风裹挟下,浓重的云团翻卷集聚着,像是在酝酿一场暴风雨。
回答上述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确定景物描写本身特点。即这个景物描写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还是二者兼有。如果是自然环境,就要考虑环境本身特点,比如景色特点、物候现象等;如果是社会环境,就要把握反映的社会特点。
第二步,分析景物描写中关键词句的内涵。文章第1自然段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中,如果结合下文可以明确,这里体现的更多是社会环境,结合小说的标题“红船”后文内容明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由此能够明确:“闷热”除了指天气外,更重要的是点明当时的社会形势的紧迫,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能够明确这里体现的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海风”“云团”主要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迫害等;“酝酿”指后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
第三步,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主要起到渲染、烘托、引出下文、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等作用。小说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渲染当时社会环境的紧张,体现会议召开的不容易;情节方面,主要是为后文开会时密探闯入作铺垫等。
【答案】“闷热”象征帝国主义压迫之紧,“海风”“云团”象征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协同迫害,“酝酿着一场暴风雨”象征着中共一大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景物描写渲染了紧张氛围,突出了会议召开的不易、艰难,为下文代表们开会时密探闯入作铺垫。
(二)人物的描写手法、性格及作用
人物的描写手法主要体现在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肖像)和侧面描写,人物性格的概括可以根据对人物描写的相关内容进行,其作用方面同样涉及情节发展、主题呈现等方面。
安徽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对人物方面的考查集中在分析人物描写手法、概括人物性格,以及人物的作用等方面。比如,2022年“ 缅怀历史,致敬先辈。王会悟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两点并简述理由”就考查了人物的品质等。
【例2】(2020年安徽中考)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象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试题明确了回答问题的角度,即要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无论哪个角度,“赏析”类内容,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思考:首先,修辞和句式,分析修辞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句式体现的意义等;其次,内容和情感,分析表现对象体现的具体特征。解答这道题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明确描写人物的具体手法。有心理、外貌、动作等描写;使用比喻修辞和双重否定句来体现祥子。
第二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对祥子的心理、外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身强体壮、自信满满的祥子形象;比喻,形象生动;句式,体现了祥子的结实和自信。
【答案】(1)在心理描写中融入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祥子身体健壮、充满自信的形象。(2)运用比喻手法,使用表现力很强的方言词汇“脱”以及双重否定句式,将祥子身体结实的特征充分凸显了出来,同时形象地表现了祥子的自信心理。
(三)情节结构特征和作用
小说的情节结构包括故事情节和线索等,作用方面会涉及人物的刻画、主题的呈现等。安徽中考,在情节结构考查方面,除了客观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有关情节的外,重点考查的是对情节的梳理。比如,2023年安徽中考语文阅读题:爷爷“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回答。
【例3】(2022年安徽中考)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上海一幢石库门建筑里 ① 王会悟及时通报 代表们立刻撤离
② 代表复会地点意见不一 ③ 代表们纷纷赞同
④ ⑤ 王会悟示警,了解情况后解除警报 会议继续进行
考生回答上述问题可以从筛选段落信息的角度分析表格相关内容,从地点变化的角度展开。
地点一:上海一幢石库门建筑。第2自然段中,写王会悟放哨;第3自然段中有陌生人从后门闯入径直往楼上走。
地点二:李达的寓所。第6自然段中,代表对复会地点意见不一,王会悟建议到嘉兴南湖;第7自然段表明了代表的同意意见。
地点三:嘉兴南湖游船。第13自然段,写南湖红船;第14至16自然段,写王会悟看到突然来到的大船惊醒示警和随后的解除警报等。
由此可以明确要填写的具体内容。
【答案】①有陌生人突然闯入; ②李达寓所里;③王会悟建议在南湖上召开会议 ;④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 ;⑤湖面上突然驶来一条大船
二、能力考查方面
从能力考查方面分析,安徽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考查点主要涉及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修辞手法)、信息筛选(情节梳理、造成人物具体言行的原因)、赏析(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小说标题和词句、写作手法)等。
从2020年、2022年、2023年的小说阅读题目来看,试题涉及填入空格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能够互换等词语考查,也有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小说标题的丰富内蕴等,此外还涉及到整本书阅读问题等。
【例4】(2023年安徽中考)小说标题“中国地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标题的意蕴,可以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思考,同时还要分析体现的精神、思想等。
“中国地图”的表层意思就是中国地图,但从人物的角度看,也是爷爷心中的中国地图;二是体现的情感,其一是对中国地图测绘事业的热爱、一是对祖国发展的骄傲之情等。
“中国地图”深层含义中,一是从情节的角度看,这个“中国地图”有着新旧两种,而新旧的对比,体现了中国建设的成就问题。
【答案】“中国地图”既指文中的中国地图实物,又指装在爷爷心中的中国地图;新旧地图的变化折射出祖国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地图”承载着地图测绘人对中国地图测绘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中国地图” 蕴含了对祖国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例5】(2020年安徽中考)从整本书看,祥子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加以概括。
形象变化方面,结合长篇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可以从节选部分的坚韧、自尊的祥子的形象开始,到长篇小说的结尾部分祥子的狡猾、自暴自弃的对比得到“形象”方面的答案。
而原因的把握,可以从“性格”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一个人的悲剧命运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性格悲剧,即造成悲剧的原因是性格使然;其二,社会原因,即人物的悲剧命运来自社会现实。而祥子的悲剧既有性格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由此可以得到答案。
【答案】形象:从一个老实、健壮、坚忍、自尊要强的“骆驼”,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原因:祥子的悲剧,是他个性弱点造成的,更是他所处的社会压迫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对安徽中考语文阅读试题所涉及的小说阅读的问题,可以从“文体特征”和“能力考查”两个角度把握答题的具体思路。其中文体特征方面,特别是“作用”类题目,可以用图1表示。
至于“能力考查”中的“赏析”类题目,可从“修辞手法+句式特征+表现对象特征+体现品质或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
当然,我们对安徽中考语文近年来小说阅读考查内容的分析也是挂一漏万的,只是希望能够通过以上的分析,为未来参加安徽中考的学生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刘勃.着眼个性化命题,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中考小说阅读复习创新思考[J].作文,2024(20):35-36.
[2]陈玲.基于教材课后习题的中考文体复习:以小说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5):73-76.
[3]吴瑜.中考语文之小说阅读高频考点分析[J].初中生辅导,2023(Z3):44-48.
作者简介:徐雅芹(1989— ),女,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三义路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