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命题 素养立意

作者: 金洪源

摘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命制的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呈现出素养立意的特点:以经典性与时代性选择命题材料、以真实情境为命题载体、以开放性和创新性为原则设置题干、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命题取向。素养立意下的命题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回归教材,加强“双基”训练、注重真实情境创设、开展过程性评价等,以期提升学生的中考成绩。

关键词:课程标准;素养立意;命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4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这标志着语文学习从“双基阶段”“三维目标”正式走向“核心素养”。要求学业水平考试要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于是创新性、情境性、开放性试题应运而生。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依旧由积累运用、阅读、作文三部分组成,在保持试卷稳定性的同时,命题语料、命题载体、题干设置、命题理念等都呈现出新变化。

一、命题语料:经典性与时代性

“中考命题要体现立德树人的导向,除直接设计与‘三种文化’相关的题目外,还要优选体现‘三种文化’的语料。”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命题语料一反“重古轻今”的状态,兼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体现出经典性,那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时代性的集中体现。

试卷对古诗、古文的考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连续性文本是以“护革命文物,传革命精神”为主题,呈现革命文化;第5-6小题对大国工匠的采访则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而文学类文本《春到零丁洋》更是歌颂了敢闯敢干的特区精神,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2024年广东中考期间,适逢深中大桥通车,粤东、西交流更加紧密,粤港澳大湾区在加速一体化的进程中高歌猛进。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锐意进取的新时代的呼唤。

“三种文化”在2024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选材中并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融通的。如《春到零丁洋》这篇写景散文,不仅仅写出了改革开放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特区、充满竞争与活力的青年人,还有对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追忆、存留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浩然正气。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再如,非连续性文本中要想让革命文物的价值得到更深入地阐释和发掘就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这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交融促进。

二、命题载体:基于真实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情境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跨学科学习情境。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考试评价,生活情境的设置必须真实、新颖,只有在愈加真实的情境中,才能够提升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体验情境的设置需要贴合文本,学生在细读文本时,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共情。跨学科情境的设置要以语文本位为原则,不能重心移位,表面上是以语文为情境,实际上对语文素养的考查微乎其微。

“情境是经验世界与语文学科的纽带,是语文核心素养表现的载体。”2024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主要是以日常生活情境和文学体验情境组织试卷。如第5-6题采用多任务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的“采访”能力。新闻采访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容易接触到的情境。采访主题的确定、采访问题的设置都切合了“真实”的前提,学生在解决这个情境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课外文言文的考查中,命题人也依据文本创设了地理社团宣传景观的情境。第10题中,徐霞客探游石门的经历与所学诗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何相似之处?这种跨文本的情境需要学生真正理解已学内容,并且要求考生以作者的视角走进文本,并通过不同的语体进行表达。考生只有真正走进游记的情境,才能与作者共情,让学习真实发生。

通过共同的情境,在基于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这也契合了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支架”,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关系,不仅仅降低了学习难度,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题干设置:开放性与创新性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时代的发展也亟须学生摆脱应试的桎梏,不能只依靠题海战术提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考查是对学生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的全方位综合性的考查。这就对命题人设计题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题题干要科学准确;主观题题干设问表达要准确、条件要充分、考查要综合,还要注意设问的灵活性,避免单调、生硬、刻板”。

2024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在题干上作了不同的尝试。如第11题要求考生“任选一处,结合文段内容,写一则宣传语。”如此命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两处景观的认知选择一个比较熟悉的进行回答,开放式的问题虽然降低了难度,但是对学生考查的能力点的要求却没有降低。除此之外,拟写宣传标语往年都放在基础部分或者是综合性学习部分,但是命题人创造性地将其与文言文阅读结合起来。如第12-14题:

任务一:辨“材”析意

12.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任务二:以“物”说史

13.请用材料二“以‘物’说史”的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材料一中“半条被子”故事所蕴含的精神。

任务三:护“物”有我

14.为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建议。

非连续性文本采用了任务群形式的命题方式,包含主观题与客观题,这些题目分别对应比读、探究、精读的阅读模式。尤其是第13小题“以‘物’说史”的设置,考生需要精读材料二,认真分析“半条被子”背后体现出来的军民鱼水情:即便面对艰苦困境,红军战士依旧心怀百姓、舍己为人。这种设置问题的方式就显得新颖,比直接询问“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显得更加具体与生动。第14题代入了“我”的视角,需要考生在精读材料三、四后提取相关信息。

四、命题理念:教学评一致性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意识。从顶层设计的维度上实现了从“考什么教什么”向“学什么考什么”的转变。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题目从评价层面对新课标精神进行了扎实的贯彻、对统编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落实、对接下来教师的教学方向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引导。这打通了课标、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之间的联系。

如综合性学习部分对确定主题、采访问题的考查是对七上教材《有朋自远方来》、八上教材“新闻采访”任务的落实。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中明确了学习评价表的形式,其第一项就是对主题的明确;八上新闻单元中明确了采访问题必须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再如,对名著《骆驼祥子》的考查就是通过批注的形式,而教材也是从圈点批注的角度对《骆驼祥子》进行导读。命题人明确了要从心理的角度回答问题,但是这个题目绝不仅仅是只看给出的文段就可以写出答案,学生只有完整地读过整本书,才可以确定当下的心理活动是在遭遇了哪件事之后生发出来的。试卷对名著的考查不再是与其他题目一起放在积累运用部分,而是放在阅读部分,回归了整本书阅读的本质。

在课程意义上,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考试形成了“大闭环”;在课堂意义上,教师要紧扣教材,设置课程目标展开教学设计,这就是“小闭环”。也只有教学评在课堂层面实现了“小闭环”,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意义上的“大闭环”。进而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五、素养立意下的教学建议

(一)持续夯实依托教材的“双基”教学

自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个省市纷纷以教材为本创新教学设计、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作业评价研究,真正用好统编教材,发挥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双基”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口号的提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过去以“知识传授”为本的“大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到了“核心素养”时期,也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就与之对应。近些年广东中考对古诗文默写、字词默写、修改病句、词语运用、古文翻译等的考查基本稳定,而这些基础知识都可以直接在教材中直接落实。但是也要看到其比重在慢慢降低。阅读题对于信息提取、主旨概括、语言赏析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大量存在。日常教学活动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是“教考衔接”的重要一环。

回归教材不仅要重视考试题型,也要重视语料的选择。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都是叙事性散文和小说,但是2022年《在地图上旅行》和2024年的《小石潭记》《徐霞客游记(片段)》《春到零丁洋》都是写景散文,纵览统编教材中的写景散文和游记篇目不在少数。因此教学要重视教材的选篇,循序渐进,“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

(二)逐步强化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教学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规定:“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

在命题要注重增强真实情境的背景下,新的课程方案要求教材编写要加强情境设计、课堂教学要加强真实情境创设。当下,不少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会选择创设情境。比如,讲授《醉翁亭记》《壶口瀑布》等文章时,会创设写导游词、设计宣传海报的日常生活情境;在讲授《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文章时,会创设再现故事情节的演绎情境;在讲授《我爱这土地》《海燕》等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文章时,会综合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吟诵的情境;在讲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文章时,会采用绘图布景的方式创设跨文本语言的情境。

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的文本会创设不同的情境;同样的教师面对同样的文本会创设丰富多元的情境。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文本的需要创设更为真实的情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着重关注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

近年广东中考语文题型稳中有变,保持积累运用、阅读、作文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素养型、开放式的题目占比越来越高,这就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的综合体现,并非割裂存在。因此日常的教学活动也要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始,重要抓手就是过程性评价。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让渡决定了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一样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相对于传统纸笔测试关注结果,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通过第三方的评价来发现在事前准备、活动实施、出现问题、分析原因、尝试解决、再次实施、总结反思等环节可能面临的问题。比如教材在《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就设计了征集活动方案;分工合作,组织活动;分享体会和感受的环节。在前期,又提供了活动目标、活动主题、活动步骤等支架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可以通过评价量表的形式,让教师、同学、自己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学生在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2024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确定采访主题、第6题确定采访问题、第11题设计宣传标语等对核心素养考查的开放性试题都可以在过程性评价中得到较好的落实。研究也表明:“过程性评价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一线教师应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贯彻过程性评价,实现学业成绩与核心素养的同步提升。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业水平考试更加多样、灵活,对学生发展高阶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也要及时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郭跃辉.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中考语文命题研究[J].语文建设,2022:(13).

[2]章新其.语文素养命题的浙江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5).

[3]周宏锐.从一道主观试题看题干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4).

[4]崔允漷.教学评一致性: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J].中国基础教育,2024(1):3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东省珠海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差异化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24ZHGHKT090】

作者简介:金洪源(1994— ),男,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