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诗词滋养心灵: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作者: 欧湘荣

摘要:结合学情和案例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古诗词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情感共鸣、哲理启迪、挫折教育等策略,以支持初中生心理和情感发展。这些策略结合运用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构建一个支持性和理解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03-03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沉淀,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理论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的关联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有效的情绪管理以及面对压力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古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哲理思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心理教育资源。优秀的古诗词能够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古诗词教学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初中生心理特点与古诗词教学的契合性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复杂多变,面临诸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的挑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问题。古诗词教学可以很好地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相吻合。通过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此外,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深远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因此,将古诗词教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可以有效支撑初中生在这一关键成长阶段的心理和情感发展。

二、实施策略

(一)情感共鸣策略:以情动人,以诗共情

情感共鸣策略旨在通过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诗文的情感传达力。例如,通过情感化的朗读,让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触动学生的情感;配合适当的背景音乐,增强诗词的情感氛围;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表达诗中的情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意。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情感与自己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分享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感受和体验,通过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促进班级内部的情感交流与共鸣。这种互动和分享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支持性和理解性的学习环境。

案例一:《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调适教学

1.教学导入:情境营造的情感预热。教学开始时,教师采用背景音乐《兰陵王入阵曲》辅助配乐朗诵,其中激昂的鼓点和悠远的笛声交织,营造出豪迈且深邃的艺术氛围。配乐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带领学生穿越到苏轼生活的宋代,初步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超越时代的豪情壮志和不羁个性,为后续情感共鸣打下坚实基础。

2.文本解析:情感冲突的深度剖析。在细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一核心句。通过精读和探讨,挖掘句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先是词人对过往辉煌岁月的追忆与对当前境遇的无奈和不甘,以及未酬的壮志和渴望重振旗鼓的激情。这不仅是对文学语言的鉴赏,也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苏轼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精神寄托与实现自我超越。

3.情感迁移:生活情境下的情感共鸣。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当你遇到挑战时如何将内心的不甘和渴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这一问题,搭建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鼓励学生将个人经历与苏轼的情感世界相联系,进行情感对话。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在困境中的情感调节策略,如培养积极心态、重设目标、寻求支持等,从而在相互启发中增强情感调适能力。

4.情感内化:情感共鸣的实践跨越。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豪情壮志转化为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面对挑战、坚持自我追求的精神是永恒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深刻理解苏轼词作的情感表达,学会如何将这种情感共鸣转化为行动,学习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以坚韧不拔的态度面对每次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哲理启迪策略:以诗明智,以理服人

哲理启迪策略主要通过挖掘古诗词中的深刻哲理来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赛等,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内化这些哲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具有丰富哲理的古诗词,结合具体文本,让学生探讨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意义。例如,探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今天如何体现开放包容的重要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个人情绪管理中的实际作用等。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这些哲理与当代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这些哲理的体现,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智慧,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坚实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案例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哲理启迪与生活应用教学

1.精准解析文本哲理。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理内涵。通过详细分析这一比喻句,学生认识到人生的变化无常与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之间的相似性,理解悲喜与聚散是生活的常态。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性认知,从而形成更为成熟的人生观。

2.深度探讨生活哲理。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引导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文中哲理与个人生活经历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学生分享个人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对哲理的直观感受,还深化了学生对词作意境的理解。

3.深入开展挫折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中哲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通过回顾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他们在逆境中的心态和选择,帮助学生认识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对于应对困难的重要性。学生分享自身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应对策略,加深对哲理的实际应用理解。

4.有效链接写作实践。最后,教师安排一项创意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乐观面对生活的短文或诗歌。这一环节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也是考查学生对哲理理解的实际应用。通过上述文学创作,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的哲学知识转化为个人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促进其在情感方面的成长。

(三)挫折教育策略:以史为鉴,激发励志

挫折教育策略旨在通过古诗词中的挫折经历和展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来激励学生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并培养其抗压能力和坚韧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挫折主题和励志精神的古诗词。通过深入分析作者的生平、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描述的具体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挫折是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必经阶段。此外,通过讨论作品中展现的坚韧精神,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挑战,理解持之以恒的态度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案例三:《行路难》与挫折教育的融合教学

1.背景铺垫:引入背景,引发共鸣。教学初期,教师以李白的生平为导入,尤其是他仕途的坎坷和所遇频繁的挫折,借助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叙述手法,塑造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诗人形象。这不仅为学生解读诗歌内容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还激发了学生对李白命运的同情与共鸣,为后续的情感体验与思辨打下坚实基础。

2.文本细读:感知挫折,体验情感。教师随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行路难》,特别关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等反映挫折和困境的诗句。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学生深切体会李白面对自然和生活双重困境时的挣扎和无奈,从而引起学生对自身挫折的反思和情感共鸣。这一环节增强了学生对诗歌情感层面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3.哲理启迪:体悟精神,励志成长。基于情感的共鸣,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富含希望和励志的诗句。通过详细讲解和讨论,学生意识到即便在逆境中,也应保持乐观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正面引导了学生的情感,也塑造了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4.心得分享:展示成果,升华效果。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心得。通过分享,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并据此进行点评和引导。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环节,也深刻阐释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教师进一步强调面对挑战、锤炼坚韧品质的必要性,指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三、结论

通过详细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的结合方式,展示了通过语文诗词教学来支持和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具体路径。通过情感共鸣、哲理启迪和挫折教育等策略,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通过诗歌教育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更坚韧的品性。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证明古诗词在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道德观念和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和实用性。尤其是在未来继续探索和优化这种教育模式将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笔者强调 跨学科教学方法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呼吁教育者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注重心理健康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2018(4):34-36.

[2]王强.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基础教育研究,2020(8):45-47.

[3]刘明.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挫折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6):78-81.

【基金项目:本文系第二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资助项目“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古诗词鉴赏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Y2024190】

作者简介:欧湘荣(1982— ),女,湖南省衡阳县蒸阳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