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美育视域探讨《荷花淀》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作者: 张岚摘要:新时期美育工作已然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主要举措,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是学科育人的主阵地,以学习《荷花淀》为例,分析文本在文学语言、文学意境和文学情感方面的“美”,进而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浸润学生心灵,提升美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荷花淀》;美育;语言;意境;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06-02
当前,美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对做好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且明确的要求,强调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美育价值,强化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荷花淀》是作家孙犁的代表作之一,笔者以《荷花淀》为例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具体策略,以期提升美育的有效性。
一、语言美,流淌质朴自然情思
《光明日报》(2014年04月25日)刊登的尧山壁《提倡再学孙犁》一文,其中这样评价:“他的语言不似鲁迅那样城市知识分子的语言,也不似老舍、赵树理那样,北京市民、太行山民的语言,而是介乎两者之间,是北方乡村知识分子的语言,雅俗共赏,朴素、清新,像一阵清风、一池清水。”的确,《荷花淀》一文中不少地方都体现了孙犁写作语言的亲切自然。比如,人物之间的对话后面不少都缀了个“哩”字,“爹”“俺婆婆”也很符合农村妇女的口吻。但是孙犁又不是简单地照搬口语表达,而是大巧若拙,寓浓于淡。比如,白洋淀中突然出现鬼子,妇女们摇船飞快,以“离开水皮的打跳的梭鱼”来做喻体不算稀奇,作者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快”和妇女们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白洋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又用“织布穿梭”“缝衣透针”这组既生活化又日常化的场景动作来贴近人物身份和凸显人物性格特点。这种巧妙自然的比喻还用在了形容荷花上。当危险来袭,妇女们奔向荷花淀,作者写道“大荷叶”就像“铜墙铁壁”,“荷花箭”是“哨兵”,不仅成功写出了荷叶数量的多和密集,以及荷花花苞的亭亭玉立,还十分贴合文本的语言环境,营造出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又不遗余力地展现出敌后百姓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可谓一箭双雕。
细品《荷花淀》的语言,还有一种简练之美。作者用最简洁的语句说最重要的话。这种风格其实是源于作者的深思熟虑,创作目的非常明确,用“少即是多”的文学理论来突出它,提高它,反复强调它,如此一来读者一眼就能看出那些闪闪发光的文字及其背后的苦心经营。比如,文中写夫妻话别,水生一共说了三句话,三句话都不长却都非常重要。第一句叫女人识字和生产,强调了知识力量和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这是有一定斗争经验的进步分子在抗战最后阶段的真实觉悟。第二句话让女人不要落后,看似是一种“要强”,实则是怕自己发生意外,提前作好铺垫和心理建设。第三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被活捉要拼命,一方面真实地反映出战争流血甚至牺牲的残酷,另一方面这句于心不忍却又不得不说的话展现出丈夫对妻子最为深切的爱。文学大师鲁迅所说的语言美在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就是孙犁在《荷花淀》中“把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才有的艺术效果。
二、意境美,谱写诗意和谐乐章
《荷花淀》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创作于1945年。作者并没有从敌我正面交锋的场景入手,也不注重宏大场景的铺排与描述,而是在敌后白洋淀人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处着墨,使得一幅和谐优美的“月下编席”图徐徐展开,朦胧却清新的诗意从笔端湍湍流淌出来。
孙犁有意识地选择古典浪漫的意象营造诗意唯美的意境。比如,《荷花淀》的开篇起笔不凡。皎洁、清幽的月亮既被用来展现夜晚劳作场景的凉爽和干净,也为普通的农村生活增添一抹神秘且浪漫的色彩,体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如,作者为女主人公设计的农活儿是编苇席可谓匠心独具。芦苇是白洋淀的生长物,编成席子能让这寻常物品拥有具体用途和实际价值。但是“芦苇”并不普通,它是古典诗词中较早也是时常出现的植物之一。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芦苇承载着悲愁和漂泊的古典凄美意蕴。孙犁描写了“柔滑修长”“又薄又细”的芦苇,突出了芦苇易于编织的特点,这恰与文中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敌后抗日女性群体形成了巧妙且鲜明的呼应。她们如芦苇一样平凡,随处可见,但坚韧不拔、勇于争先的品质却能创造不平凡:被夸“好席子”的白洋淀席大家争着买,学会射击的她们在敌人“围剿”的时候能够配合子弟兵作战,这种“不谋而合”极具象征力,充满着诗意浪漫的和谐性。
有了诗情,画意自然而来。为营造诗画合一、和谐优美的意境,作者一靠敏锐捕捉瞬间的感觉,二靠展开合理且丰富的想象,三靠运用适切的艺术手法。诗意的美好感觉往往是跳跃的,因此作者的思绪从首段的“月下编席”一下子跳到第二段“争相买席”,第三段又回到“女人编席”中来。随之而来的意境氛围从清寂变成了热闹而后又回到了唯美,感情基调也由清静到热闹最后又归于静谧。尤其是在第三段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以“雪地”“云彩”做喻体,不仅在颜色方面极为妥帖,还写出了淀里的蓬松和柔软,而那吹来的风竟然自带香气,读者的感觉器官在此得以完全打开、打通,最富于诗意美感的意境如在眼前,却又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三、情感美,彰显高尚深远境界
孙犁曾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在抗日主旋律里,激荡的家国情怀中,真、善、美得到极大彰显和发扬,连千百年来不受重视的妇女也被调动了起来,从生活美走向生命美,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不容小觑。比如,听到丈夫第二天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其实是内心从惊讶到紧张,但又不能露出声色,只能借“苇眉子划破了手”为由头,掩饰既担心又舍不得、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为了不让丈夫看破而徒增烦恼,她还煞有其事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么细腻的心思背后是妻子对丈夫深沉的爱,以及想象不可知的困难时作为女人的委屈。接着丈夫作了一番解释,尤其提到“怕家里的人拖尾巴”,侧面体现抗战的艰难,而“公推我代表”还是因为“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说明抗日战士有勇有谋、思虑周全,充满为国杀敌的坚定之情。最后,妻子含泪答应先挑起“千斤担子”,父亲还拉着孩子的手一起送行,女人们聚在一起口是心非地聊起自己的丈夫满是自豪,文中处处可见这种以点带面来彰显百姓深明大义、爱国拥军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客观展现了普通人由对战争极度厌恶,到逐渐意识到必须抗争到底的复杂情感。战争归根到底就是美与丑的决斗,爱与恨的拉扯。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要通过文本中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情理交融中获得真实自然的审美体验;要借助文本里诗意和谐的文学意境,唤起学生在感觉和知觉方面对美的想象和理解;要通过文本高尚且深远的文学情感,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吕英利,于兴雷.《荷花淀》的美育特质[J].语文学刊,2009(22):69-70.
[2]耿荣艳.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方法[J].汉字文化,2019(3):92-93.
[3]周云霞.怎样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荷花淀》的教学为例[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23(4):34-35.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大单元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文美育价值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FZ2023GH011】
作者简介:张岚(1975—),女,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