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表现性任务引领初中语文课堂深度学习
作者: 环承娟摘要:深度学习为语文教学转变提供了新契机,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创设任务是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聚焦表现性任务内涵,从“概念——情境——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真正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表现性任务;深度学习;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15-02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构建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可见,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着眼知识建构、思维发展、审美提升三个方面,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实现深度学习的价值。充分利用任务,规划学习路径,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其中,任务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表现性任务是一种与传统的客观标准化任务相对的学习任务,它特别注重对知识的建构,学习论证推理的过程,最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何为表现性任务?顾名思义,“表现性”是指“现实的”,指运用学习的形成性或者通过激励情境习得概念和技能。它关联现实世界,最终指向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培养。表现性任务往往会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实践能力。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学生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感知,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设计表现性任务?本文聚焦单元概念,从创设情境、开发模板、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研讨,让深度学习落地。
一、聚焦大概念,分解和转化表现性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注重课程内容结构化,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进语文学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体验,进而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成果。可见,深度学习是语文课堂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
首先,聚焦大概念,整合知识。“大概念”是指将所学的内容纳入关联的概念体系中的概括性知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单元主题学习,巧设学习任务,促进语文素养提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聚焦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从知识教学转向能力训练。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选取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游记,旨在提升学生对游记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写游记。学习该单元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可聚焦单元整体,提取大概念,整合结构化知识。参照新课标,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结合本单元的文体特征,“学习欣赏和品味作品的语言,体味作者独特的情思”是学习该任务群的核心。基于此,本单元的大概念应该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品读游记的方法,即游记往往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读者,以独特的描写表达人文气息,借助精准的逻辑阐明哲理,体现作者独具魅力的精神特质。
其次,形成子概念,转为学习目标。大概念具有统摄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在大概念的引领下,浅表化、松散化的学习目标可以深化并统一,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基于此,教师可以围绕提取的大概念,前后勾连,分解成表现性目标。仍以上述四篇游记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思维”“语言”“描写”三个核心词,形成以下子概念。具体为:(1)抓住文中的描写顺序,把握游记的选材、构思;(2)游记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体悟独特的语言形式;(3)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及描写过程,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子概念转化为有序的问题群,进而具体落实为单元表现性目标。具体为:(1)通读四篇游记,筛选主要信息,厘清作者的行踪和具体经历;(2)研读四篇游记,品味优美的词句,体悟个性化语言所表达的作者独特情思;(3)比较辨析四篇游记,体悟抒情的差异性,把握要点会写游记。由此,学生通过阅读梳理、欣赏探究、写作思考等学习活动,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提升了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二、设置真情境,勾连和驱动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设定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可迁移的能力和素养。其中,学习情境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质量。真实情境指向现实生活,需要增强学习者的目的性,真正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和深度思维的发展。
首先,结合现实生活,创设真实情境。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展开发现和体会语言材料和语言活动背后的规律。”语文学习不能与实际生活脱离,应根植于情境活动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提升深度思维能力。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创设语文情境的基础。同时,真实的情境还需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生活。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内外的旅程”为主题,设计以下情境:
暑假来临,为了激发广大游客游玩的欲望,携程APP推出了“等你,一座城、一处景”的活动。请你以《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文本为素材,为其设计文案。
其次,结合情境,设计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并非浅层的学习任务单,而是与真实生活相连的“测试”。它需要在真实而富有挑战的情境中,激发学习者通过深度思考,将现有的知识拓展迁移、深化认知。基于此,在设计真实情境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立足文本,整合学习内容,分解学习任务。比如,以上述设计“旅游文案”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具体学习任务如下:(1)“寻觅美景,感受人情”。请你选择其中一处旅游景点为其设计海报,体现出文本中的内容;(2)“山山水水,情景运思”。阅读文本,把握景、情、理的交融,写出编辑推荐的理由;(3)“物我相见,抒写心声”。创作一篇游记(或者制作一段配乐配画的视频),推荐到携程APP相关网页。由此可见,无论是视频制作,还是脚本撰写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情感体验。该学习任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将山川美与语言美、真情美、哲思美融合,真正做到了因文求声、由文入心。真实的情境打通了语文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与合作的空间。
三、设计好评价,解释和描述表现性规则
深度学习不仅要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化,向高阶思维发展,最终有效解决问题。表现性任务作为深度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学习的载体,也是评价的手段。
注重表现性评估,进行实践。新课标指出:“围绕特定的主题,设计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深度学习需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学习逻辑,从知识积累到解码分析,从欣赏品鉴到评估迁移,拾级而上,持续驱动。其中,评估的方式多样,有效链接生活,多维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如,学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师可以设置以“文旅集团征集广告语”为核心任务,开展“挑选广告语”“撰写广告语”“共赏共评广告语”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和运用游记。为了让实践活动有效落地,教师可以分解活动,以撰写旅游攻略为核心任务,要求学生表达“景观之我见”“景观之我感”,真正理解和运用游记“所见”“所到”“所思”三要素。
总之,深度学习的价值在于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转化、运用。有效设计表现性任务,开发深度学习的教学模板,助力创造性成果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
[2]杜飞.表现性任务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16):10-13.
[3]刘玲玲,李震.任务:语文深度学习的关键载体[J].语文建设,2023(7):37-40.
[4]陆志平.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J].语文建设,2020(17):40-43,62.
[5]陶伟亚.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学周刊,2025(5):119-121.
作者简介:环承娟(1985—),女,上海市奉贤区庄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