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中“樽”应作“腰舟”解

作者: 赵纪超

摘要: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五石之瓠》一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文中有“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一句,关于“樽”的注释为“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这种解释并不准确,容易让人产生“坐着酒樽渡江”的误解。通过分析相关研究《庄子》的文献,认为将“樽”解释为“腰舟”更合理。

关键词: 《五石之瓠》;樽;腰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48-01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中的《五石之瓠》一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文中有“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一句,其中“樽”字的注释为“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这个解释容易让人产生“坐着酒樽渡江”的误解。人教版配套《教学用书》上没有相关解释,然而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版)却将“大樽”解释为“大樽,一名腰舟,形如酒器,缚于身上浮于江湖可以自渡。”陈鼓应先生在《庄子今注今译》中引用了唐人成玄英《庄子疏》的解释:“樽,南人所谓腰舟。”那么“樽”到底该解释为“盛酒器”还是“腰舟”呢?

“腰舟”其实就是葫芦,它具有质轻、防水性强、浮力大等特点,很早就被人们当作渡水的工具。明代罗颀在《物原》中记载:“燧人氏以匏济水。”这里的“匏”就是葫芦,意思是远古先民燧人氏利用葫芦来渡河。《诗经·匏有苦叶》也有类似记载:“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意思是,葫芦有枯黄的叶子,可以用来渡过深水。古人常把葫芦系于腰间用来渡水,形象地称为“腰舟”,其功能类似于现在的救生圈。

即使在当今,我国一些地区仍有葫芦腰舟的遗迹。2008年5月26日《海南日报》整版刊发了《史前水上交通“活化石”——黎族渡水腰舟》一文。文章详细介绍了海南黎族渡水葫芦腰舟的制作、传承以及使用方法。早在2007年,海南黎族渡水腰舟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申遗”。众多研究学者一致认为腰舟是水上交通的“活化石”,对后续竹筏、独木舟和船只的发明有重要影响。此外,我国还有不少用葫芦渡水的神话传说。比如,“八仙过海”里的“铁拐李”就是把自己的法器“葫芦”丢进海里,接着跳上葫芦,乘之而去。《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行也是借助观音菩萨的宝葫芦渡过八百里流沙河的。

《五石之瓠》一文被选入语文教材时,编者选用的版本为清末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版)。《庄子集释》是《庄子》考释的杰出著作,该书收录了晋人郭象《庄子注》、唐人成玄英《庄子疏》和陆德明《庄子音义》三书的全文,还摘引了清人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并有郭庆藩自己的见解,是关于《庄子》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庄子集释》对“樽”的解释也引用了成玄英的《庄子疏》,原文为:“樽者,漆之如酒樽,以绳结缚,用渡江湖,南人所谓腰舟者也。”意思是说,葫芦上漆之后像酒樽,用绳子拴住可以来渡水,就是南方人所说的腰舟。显然,“樽”就是“腰舟”,只是上漆之后像酒樽。笔者认为教材对“樽”的解释采用“腰舟”一说更为合理。

作者简介:赵纪超(1979— ),男,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第二高级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