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焦点共同话语下的新高考作文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作者: 郭晶

摘要:随着“三新”改革的推进,高中作文教学迎来全新的挑战。新高考秉持聚焦新时代主题、关注国计民生且不回避热点、焦点的指导思想,教师可从赓续传统文化血脉、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深度锤炼、“互联网+”与教学视野拓展等维度,探究解决新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引用素材历史化、书面表达陈旧化、理性思维浅层化、表情达意空洞化等问题的创新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热点焦点;共同话语;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45-03

新高考改革以来,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随之发生变化,新高考作文出现了鲜明转变:由个体情感转向家国情怀,由偏冷话题转向热点焦点,由记叙类转向论述类,由注重有话可写转向追求写得深刻。写作的主题更加鲜明,话题更加开放,内容更加思辨。当下,时代主旋律成为高考作文主导话题,作文材料和创作要求更加贴近时代、贴近主旋律、贴近民生、贴近社会热点焦点,在大家都有话说的普遍共识下,如何写出深度、写出新意、写出韵味成为高考写作考查的关键。

一、热点焦点共同话语下的高考作文短板

(一)引用素材呈现历史化倾向

受阅读量少、涉猎面窄以及信息碎片化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写作时引用的素材大多囿于课本,尤其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占比较大。课本素材因广为人知,一旦过度引用便易陷入陈规旧套,缺乏新意。而历史素材历经岁月沉淀,与当下时代渐行渐远,在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融合上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激发生活实感、触动价值共鸣以及唤起情感回响,进而导致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思想精髓难以在学生作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感染力与说服力也大打折扣。

(二)书面表述陈旧化

当前,新的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进入日常生活,也是高考写作所必需的。时代主题的更迭、时代话语的更新以及时代表达形式的创新展现出蓬勃新貌,新词汇彰显时代发展脉络。然而,受信息量暴增而课堂教学在时间分配与精力投入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阅读教学基础薄弱的现状等因素影响,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普遍存在词语单调、表述方式陈旧的问题。

(三)表情达意空洞化

电脑普及与信息化在各领域的融合,在赋予人们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导致传统书写模式式微。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媒介,以及各类短视频平台所代表的视觉化传播途径,在高速传递海量信息内容的同时,悄然限定并主导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与感知模式,进而侵蚀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意韵和情感的敏锐捕捉及体悟能力,甚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主思想的生发。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往往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文字性阅读,难以沉浸于文本之中感知文字魅力,更难以期望学生主动投身于文字创作活动,以精准且富有内涵的文字抒发内心真情实感,从而导致其在表情达意方面渐趋空洞、浮浅,缺乏深度与感染力。

二、热点焦点共同话语下的高考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赓续传统文化血脉,挖掘时代价值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首要任务是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层面达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构建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思想意识共同体,进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教师可通过开展“飞花令比赛”的方式予以化解。作文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飞花令比赛,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巧妙运用。赛前准备阶段,学生深入探究、背诵大量古诗词,在字斟句酌中品味古人语言的精妙与意境的高远,不仅强化对古诗词的记忆,更提升理解与审美能力。赛时,学生对诗词的快速调取与精准运用进一步加深其对诗词的掌握程度。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巧妙融入写作。如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作文,引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动阐释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滋养;描写风景时,借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意境,为文章增添独特文采与艺术魅力;抒发壮志豪情之际,化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使篇章激荡着蓬勃向上的力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关于“乡愁”“送别”“春天”“月亮”“爱国”“山水”等不同主题的名句,以便在写作不同话题作文时能够信手拈来。例如,在写思乡主题时,可引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送别主题时,可引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古今共融策略,深度浸润传统文化。在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期间,借助节日习俗,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古典习俗、人物与文学作品等。例如,过端午节时,在品尝粽子、观赏龙舟竞渡之际,引导学生走近屈原,研习其作品,体悟诗人的家国情怀,为作文积累丰富的情感素材与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今共旅游”活动。现今旅游日益受到重视,在学习寄情山水类文学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研读古人记游山水篇章(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王勃《滕王阁序》等)时,融入个人游历山水的真切情感体验,找寻古今共通的情怀与感悟脉络。比如,学生游览滕王阁后,品味王勃笔下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与感怀,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人的创作心境,从而在写作中借鉴古人的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方式,生动描绘自身游历体验,提升作文文采与思想深度。当面对自然景观、人文古迹等高考作文话题时,能够展现学生独特感悟与深厚文化底蕴。

(二)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深度锤炼

在新高考的大格局中,作文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愈发深入与多元。其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彰显成为学生作文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要求高中作文教学必须探寻有效的路径,让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学生的写作思维与表达体系,展现新时代高中生应有的思维品质与表达风采。

辩论活动,逻辑思辨的“练兵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精心组织作文材料,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广大青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于时代的洪流中奋力拼搏。” 这则材料与第一单元的主题相吻合,延续了“青春情怀”的论题。在引出材料后,教师可进一步关联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作文课堂上开展主题为“青年造就时代和时代造就青年”的辩论赛。赛前准备阶段,学生围绕热点话题深入探究,积极收集资料,仔细分析不同时代青年与时代特征的内在关联,锻炼了学生的素材搜集与整理能力,为学生的作文写作积累了丰富且鲜活的论据素材库。在辩论过程中,双方辩手需要条理清晰地阐述己方观点,严谨有力地反驳对方观点,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组织语言,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强化观点,如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而这些正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要素。比赛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复盘辩论过程,将其中的精彩观点和精妙论证思路整理成文字,融入相关主题的作文创作中,使得学生的作文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合理,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深刻,充分展现学生对时代热点话题的深度思考和独特见解,这样的作文涵盖的交际语境愈发真实,此举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展开创造性表达,让学生作文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彰显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讲大赛,情感传递的舞台。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我们的家园”出发,聚焦家乡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在此基础上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大赛,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师可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表达技巧迁移到作文写作中,尤其是在抒情散文和议论文的创作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阐述观点、抒发情感,避免作文陷入空洞说教的泥沼,让作文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与强烈的时代气息,使读者在字里行间真切感受到学生对热点话题的真情实感与深刻感悟,从而有效提升作文的整体质量和韵味,增强作文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共鸣力。

(三)“互联网+”与教学视野拓展

资源整合与线上推送。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平台,教师可以筛选与热点焦点话题相关的优质范文、时事评论文章、专家讲座视频等推送给学生。比如,在讲解“科技创新”主题作文时,教师可以分享《人民日报》关于科技创新成果与影响的系列报道及解读视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教师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和筛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灵感。同时,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的交互功能,创建与教材紧密结合的作文写作社区。学生可以围绕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和时事热点话题发表作文,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师生的点评和建议,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多元交流互动。在写作社区中,学生能够从他人的评价和建议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实现共同进步。

直播教学与远程辅导。教师还可以开展线上直播作文专题讲座,邀请知名作家、教育专家进行线上授课,分享写作经验与高考作文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对热点话题写作的技巧和深度把握能力。线上直播讲座具有灵活性、互动性等特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与专家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解答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家的指导和讲解,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写作要求,掌握热点话题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辅导,“一对一”批改和指导学生的作文,及时反馈学生的写作情况,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增强新高考作文教学的灵活性与实效性,助力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综上所述,通过在赓续传统文化血脉、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深度锤炼、“互联网+”与教学视野拓展等多个方面采取创新策略,新高考作文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写出高质量、富有深度和韵味的文章,提高写作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康.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8(12):102-103.

[2]张华.技术:高考作文的决胜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9(4):52-55.

[3]杨曼.近十年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导向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陈韦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指导策略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24(3):11-13.

[5]刘洪燕.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进行任务型写作[J].好作文,2023(6):39-40.

作者简介:郭晶(1988— ),女,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