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体现
作者: 谭伟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形成,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承担着丰富考查内容、增加文化美感、阐释时代意义的功能。通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各板块的考查内容,提出试题命制策略,从而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新高考;语文;试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功能
(一)丰富新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国家育人目标为导向,包括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精神教育,如文学知识、历史知识、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上述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被融入新高考语文试题中。例如,现代文阅读I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不再单纯强调“热点”“科技”“生活”,而选择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时代热点的结合,注重在“科技”“生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点,实现“科技+传统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入使得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选题背景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描述,文本阅读材料不再是单纯的陈述事实,学生能在阅读文本及题目要求时体会古人的智慧,汲取更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增加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美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及传统的节日、习俗和礼仪等内容,这些文化元素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因此,新高考语文试题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试题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体悟试题中丰富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及哲学思想。例如,考查古代文学作品时,试题中不仅要求考生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旨,还要求考生掌握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阐释新高考语文试题的时代意义
新高考语文试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语文作为高考科目,对于完成这项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入可重新诠释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其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当前新高考语文试题中,不乏古代文学中“诗言志”及“文以载道”的传统继承,不乏对科举考试中贴经、墨义、策问的发展。除此之外,学生在文言文阅读部分遇到的阅读材料主要为经典的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挖掘的是历史人物及事件背后蕴含的自强奋发、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入彰显了新高考语文试题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说明语文高考测试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彰显了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考查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主要包括信息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及文学类文本阅读四种。2020年启用全国新高考I卷和Ⅱ卷以来,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信息类文本阅读及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则体现在文化的挖掘,重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层联系和伟大意义。例如,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I卷习近平总书记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诗新潮》着重强调了中国本土诗歌传统和传统诗论的现代转化。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可以深刻体会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及思想体系的本质内涵,了解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向的同时认识本土诗歌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思考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的问题。2022年全国高考Ⅱ卷以《红楼梦》的翻译为素材,深入讨论古代典籍的翻译问题,凸显在实践中提升讲好中国本土故事,构建中国本土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从文学类文本阅读来看,新高考命题更侧重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精神”。例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选用描写伍子胥的精神活动及思想成长历程的材料,展现伍子胥刚毅果决、能屈能伸的人物形象。全国新高考语文Ⅱ卷的阅读题材料描写父女二人“到橘子林去”路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劳动者的信任与赞美之情。两套新高考语文卷通过文学类文本,均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文的阅读主要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及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为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试题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文本资料的形式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选文来看,文言文的选文或出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或出自《明史》,或出自《东观汉记》《贞观君臣论治》等经典史书,内容彰显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古代诗歌阅读选文则以唐诗、宋词、宋诗为主。名篇名句默写在内容上则更为直接,以创设文化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名篇名句的精神价值与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考题来看,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中“甲子”为中国古代纪年法,“宗室”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君或皇帝的宗族,“海内”则是中国古人对国境的称呼,“庶务”则是古人所称的各种政务及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每个考查的词语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表现。在古诗文阅读中,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中考查了“作者主张怎么样的学诗途径?”该题目考查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材料找到继承传统文化的独特方法。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则设问“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考查学生通过体味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除了完成作答,学生还能由此学会古人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方法,与古代诗人展开“无声对话”。
(三)语言文字运用
在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通过以文化为核心的多方选材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这部分试题所选用的材料丰富多样,典型且符合时代特征,同时包括了体现当代文化的材料与体现传统文化的材料。例如,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有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节日活动剪纸、猜灯谜、秧歌花鼓、戏曲等,也有现代文化中的“线上”“直播宣讲”等现代元素。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的选材则论述了传统发明“风筝”和“放风筝”的传统活动及其历史,展现了这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转化,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技术元素。在材料中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情境,学生需要将自己置身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的情境中,建立起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求的逻辑体系,才能完成相应的作答。如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如果学生无法通过自身所学判断选择哪一词语填入或需要求证自己选择的词语是否准确,就需要进入到材料营造的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的情境中,据此决定传统与现代究竟是“交相辉映”还是“相互映衬”。又如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填入文中括号的句子,学生需要阅读前文有关放风筝的历史,进入历史回溯的情境之中,才能知道填入的句子是先强调时间还是先强调地点。
(四)写作
全国新高考语文写作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材料的选择灵活多变,既有蕴含文化价值的历史材料,也有贴近真实生活的新闻材料及新颖独特的漫画材料。例如,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中引用唐光雨有关中国书法的漫画作品,彰显中国书法中逆锋起笔、中锋用笔、停滞迂回的特点,展示中国书法落笔的章法,每一笔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前进的方向。让学生通过浏览漫画作品领略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领悟文化当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习作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引经据典”,即引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作出与时代主旋律共振,积极进取,弘扬正能量的作品。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策略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必备知识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所包含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在命题要求中也指出了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发扬的部分,应成为高考命题的一大风向标,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古诗词、小说、现代诗歌、戏剧等常见的文学类作品以及名人书信等应用文体作品,让学生从文本材料中直观感知传统文化的丰富及其深刻内涵,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二)化优秀传统文化入真实情境
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评定其素养水平,要让传统文化融入设定的试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可设置必要的阅读提示,指明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示进入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和环境中思考问题,或在试题中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让学生通过名言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将题目设置与传统文化相连,让学生在感受材料中传统文化的历史情境后才能解答出相应题目。在写作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情境性的作文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或者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引经据典”。这些题目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写作中体味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三)融优秀传统文化于关键能力
新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上述关键能力中,有助于引导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例如,试题中列举的古诗词与课内学生学过的古诗词相关联,让学生整合已经学过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新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信息,思考当下情境中的新问题。又如,引用一段传统文化的材料,让学生解读材料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并结合当代生活展开辩证思考,进行一定的鉴别、取舍,批判继承,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张苹.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历史科学的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2]任翔.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 .
[3]张春红,廖与可.传统文化在高考试题中的育人价值、呈现方式及教学启示——以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为例[J].学语文,2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研专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科试题研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GYB1320101】
作者简介:谭伟(1970— ),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新高考语文试题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