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经典文学作品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沈静摘要:初中语文教材选入多篇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内涵丰富,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优质载体。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感悟其蕴含的深刻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促使学生获得正向的引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政教育;传统文化;精神品质
新课标强调“贯彻学科融合的理念,深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运用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思政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鉴赏感受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其背后的深刻道理,感悟其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坚定的信仰,激励学生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与理想,助力其健康成长。
一、在语文教学中展开思政教育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教师应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注意德育渗透,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养分,从情感、态度、意识、观念等角度建构富有时代意义的教学模式。教师应遵循新课标所确立的“立德树人”原则,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学作品,这成为推进思政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鉴赏经典文学作品,促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其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
二、引进背景故事资料,感悟作品蕴含的积极因素
丰富的故事资料,可以辅助学生解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整合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感受作品中刻画的艺术形象,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每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有特定的创作背景,其本身所展现的社会百态、各类人物形象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是社会背景的反映,因此,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更有深度的探索与解析。当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之中,就能够充分感受文学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积极因素。例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一词时,笔者引进背景故事资料,提升教学实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启发,全面渗透思政教育,使学生体会词作的意境,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词作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同时,通过讲解词作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感受词作所展现的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以及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豪迈胸襟等。明确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
具体的教学环节可以设定为:(1)展示资料。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洞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然后写下了这首词。(2)鉴赏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词作描写的北国壮丽雪景和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下阕歌颂了当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等。在赏析下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为何评价古代帝王要用‘惜’字?”提示学生掌握“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意识和能力,都是思政教育的一个方面。
三、创设情境,升华学生情感态度
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重要产物,其本身的智能性、灵活性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借此可以优化教师讲解知识的模式,给学生带来最为直观的认知途径与沉浸式的体验感。因此,教师应认识这一先进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全面探索与使用。通过引进情景式资源,营造浓郁的感知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展开鉴赏,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
信息技术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明晰与直观,能够将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以高效的方式展现出来,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学生在获得明晰的感知后展开对作品的解读,非常有助于拓展自身的想象空间,感悟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涵,体会其中的意境。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品所蕴含的积极因素,或者传达出来的情感态度等,在沉浸式的体验之中获得成长。其次,信息技术富有生动形象的特质,据此可以将经典文学作品所衍生出来的一些纪录片、影视剧片段等进行充分的展现,带给学生丰富的课堂体验,使学生在形、声、色、光的融合之下,深度理解作品内容,接受文化滋养。在品鉴经典的过程中把握人文内涵,提升其核心素养。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一文时,笔者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推进教学,促使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文章。“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是全文的一条主线。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共产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做与白求恩一样无私奉献的人,实现思政教育与语文学习的融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设置为:(1)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白求恩的图片,以及相关联的影视剧片段或纪录片。如“战争时期,一个外国医生,白求恩,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年逾半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战场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手术台就是他的阵地……”引导学生明确这位医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升华学生的情感。(2)引导学生分三个逻辑段展开细致探究,明确“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的中心论点。第一层: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第二层:论白求恩对医术精益求精。第三层:我们大家都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分析作者对白求恩的悼念之情,感激之情。
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性的经历与感知,同样也是升华学生感悟与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理念的全面倡导下,思政教育的推进不应局限于文本解读过程,而更应落实到具体行为中。因此,拓展延伸类的实践活动就尤为重要,具体的实践主题也可以与思政紧密结合。通过实践,学生投入的热情以及兴趣有效提高,进而展开创造性的表观,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之中获得成长,这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意识提升也有帮助。
以生为本,是教育教学推进的基本原则,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经历实践活动之后,从中培育思政观念尤为重要。因此,在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情感的塑造。在解读一些角色形象的同时,受其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建立坚定的信仰。比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展开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梳理各个描写片段,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具体的实践活动主题为:(1)传承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鲁迅精神,如“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仅是位令人尊敬景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其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她终身对鲁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2)引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鲁迅先生质朴的行为,理解鲁迅先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与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密切相关,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学生成长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应从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出发,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与熏陶,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达成育人的效果,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李颖.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J].学园,2023(13).
[2]刘红红.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J].新智慧,2023(4).
[3]李徐虹.初中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文本解读的思考——以《沁园春·雪》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2(30).
[4]陈晓玲.品味经典文学文本,回归语文核心素养——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为例[J].课外语文,2022(1).
作者简介:沈静(1975— ),女,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