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探究《锦瑟》中“此情”为何情

作者: 吴纯

摘要:《锦瑟》主旨含蓄朦胧,尾联中的“此情”为何情,直接关系到读者对诗意的把握,值得深入分析和探究。读者可从尾联开始倒溯探究,寻求突破。通过诗歌本身运用的直抒胸臆、比兴、用典等手法进行多角度细读和挖掘,力求对“此情”获得比较全面、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锦瑟》;“此情”;多角度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含蓄朦胧,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诗的尾联中“此情”究竟是何种情感,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于诗意的把握理解,值得深入分析和探究。对于文学研读而言,一切结论的得出都应该立足于文本本身,所以读者对于《锦瑟》中“此情”的探究也应该紧扣诗歌,从诗歌内部寻找突破,力求获得比较全面准确的认知。

一、直抒感“此情”

解读“此情”不妨采用倒溯法,先从诗歌的尾联进行初步把握。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在尾联中直抒胸臆,表明了“此情”在萌发之际模糊不清、难以道明,诗人自身并没有清醒地觉察或格外地重视,而只是当成了随意的平常之景,但是时过境迁,这一份情感却在未来的某一时刻重新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才意识到其独特价值和魅力。这在宏观层面为读者理解“此情”指引了方向:它是一种需要时光沉淀之后再来细细品味和珍藏的感情。那么,沿着这条路线,读者可以继续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感会如此呢?”接下来可以结合诗歌其他部分来进行解答。

二、比兴悟“此情”

在诗歌首联中,采用了比兴手法。先言锦瑟有五十弦,再引起所咏之物:“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句诗人嗔怪锦瑟为什么会无缘由地有五十根弦,看似无理,却有诗人自身之理,相比于其他的弦乐器,锦瑟的五十弦的确显得繁多,而这恰好引出了诗人内心情思厚重的秘密。锦瑟的五十弦宛如诗人心事的密密麻麻、不可理清。这一表达既具有古典诗歌含蓄之美,又非常熨帖地表达了诗人细腻复杂的感受。诗人紧接着又点出了锦瑟的弦柱其实都是为了表达对美好年华的追思。

至此,那份在尾联中当时不明、事后回味的情感,读者可知一二。“此情”原来是一种对过往年华长长的、繁杂的追忆,就如身在此山中不知其美,眺望此山才叹其层峦耸翠。接下来要探究的是:“‘此情’又指追忆过去年华中的什么呢?”

三、用典察“此情”

《锦瑟》的中间两联每句用典,含意扑朔迷离,引得读者浮想联翩,但这也是探究“此情”必须认真推敲和体察的诗句。《锦瑟》“以典故为情感的表达方式更加深了本诗的含蓄与朦胧”,“四个典故为‘思’的具体化内容,且与‘此情’相契合。”

“庄周梦蝶”是指一种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梦幻迷离的感觉;“望帝托鹃”则包含了浓浓的哀怨与无奈;“沧海月明”里传说中人鱼哭泣时流出的眼泪变成了珍珠,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蕴含的情感特征则是悲伤而又纯洁、高贵。“蓝田日暖”与其他三个典故均不同,它带有温暖明媚的气息,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力所不能见的光气,蓝田玉正是如此,在太阳的照射下,这种玉气会冉冉上腾,它象征着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这种美好虽然是不可求的,但是却令人不断渴求、向往。相较于首尾两联对于“此情”的概括,这四个典故对于“此情”的描绘更为具象、细致。

结合用典,读者可以进一步感知“此情”。总体而言,“此情”是诗人对于美好年华中丰富、真实的生命体验的回望和审视,更多针对独特的生命感受本身。读者理解“此情”时,不必限于爱情或政治,可以更加宽泛、更为通达一些。那里有如庄周不知是蝶是己一样朦胧的心事,有如望帝啼血一般痛苦的经历,还有岁月里那些如人鱼的珍珠眼泪一样纯洁高贵的情愫,还饱含着对如蓝田玉气般美好、温暖事物的不懈渴求。

这些发生在逝去年华中的一切,当时没有觉察到珍贵,但是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这些情感和经历都在脑海中熠熠生辉。曾经的温暖和欢乐自不用说,哪怕是过去的痛苦、伤悲和眼泪,也因为独一无二、不再重来而值得追忆,因为生命的历程本身就是宝贵的。这些感受可以在现代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所以《锦瑟》的魅力不会随时光而褪去。“其意境、其情绪、其形象的幽美与形式的完美、其音乐性,似乎都是可以用现代人平常人平常少年的平常心感觉到的,也是完全可以接受得了的。”

俄国诗人普希金曾写道:“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美好的回忆。”这句诗可以作为理解《锦瑟》中“此情”非常生动的注脚。《锦瑟》作为李商隐的晚年之作,也许正是作者回顾人生、珍视生命历程的心声。

参考文献:

[1]吴微星.以典攻情:解李商隐《锦瑟》之朦胧[J].文学教育(上),2023(9).

[2]王蒙.一篇《锦瑟》解人难[J].读书,1990(7).

作者简介:吴纯(1990— ),女,湖北省武汉市第十四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