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小说阅读教学

作者: 苏万斌

摘要:深度学习具有过程性、整合性、实践性、批判性等特点。小说阅读教学是实现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小说阅读教学实现深度学习首先要掌握深度学习理论,其次要整合小说文本,第三要细化深度学习过程设计,还要精心设计活动,实现深度学习结果的迁移。

关键词:深度学习;文本整合;细化设计;迁移

中国的先哲们早就提出深度学习的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雍也》)论说学与思的关系,主张学思结合,认知要深度参与。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则着重引导学生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应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一、深度学习概念解析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深度学习的概念。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布鲁姆的认知过程理论。在该理论框架下,深度学习不再是单纯而孤立地对知识进行背诵式简单加工,也不是浅表式接受相关概念性知识。在深度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恩特威斯尔看来,深度学习是建立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上,其核心是知识运用,关键在于生活情境中知识有效运用与迁移,通过设置充满挑战性的目标、激发学习者内驱力,整个过程丰富多彩又充满乐趣。

进入21世纪,我国学者也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深度学习概念。黎加厚(2005年)提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崔允漷(2017年)将深度学习定义为学生基于教师预设的专业方案,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从国内外研究者的结论中可以看出,深度学习主要呈现出如下的特征:

1.深度学习是过程性学习。通过深层次理解学习内容,进而对所学内容进行长时间保存,并对其进行批判、反思、更新和创造。在该过程中尤其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动机刺激下的积极自主学习,旨在通过深度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深度学习是整合式学习。深度学习的学习内容既重量也重质,有时是质大于量,学习内容跨学科、跨门类、跨文化。所以深度学习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既重视局部内容,又重视整体内容;既重视旧内容的巩固,又重视新内容的建构;既可以静态填充,又可以动态组合,学习者最终实现内部精神力量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3.深度学习是实践性学习。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一个人穷其一生都无法学完,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被美国惠利基金在2013年定义为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和原理、开展沟通商榷、协同学习、自我指导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杂能力。深度学习是知识整合的最高形式,其使学习者将原有知识与现实情境相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或认知的挖掘和校准,对思维进行扩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解决复杂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4.深度学习是批判性学习。深度学习是对知识的深度加工,通过对语言符号的深度加工,推进思维向高阶发展,最终使学习者的思维保持在较高水平。学习者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应用等深度加工方式,形成高水平的认知能力,面对更为复杂的情境问题能运用分析、比较、迁移和评价等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加以解决,创新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将思维方式调整到处理问题的最佳状态,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学习者又将类似的学习体验投入新一轮的深度学习,达到进阶式发展。

二、深度学习与小说阅读教学的勾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一种学习能力,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要实现核心素养目标,新课程标准又提出学习任务群概念,并设置18个学习任务群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小说阅读教学是“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一个分支,整个“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有4.5个学分,占高中语文学习的32%,其中小说有17篇,分别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作家作品等。小说阅读直接承载语文学科重要的培养目标,在高考中又有18分的考核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说阅读教学承载的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小说时要有意识地积累语言材料,从语言分析中体会小说的文学特色,洞悉小说的独特魅力。在深度学习目标的要求下,开展小说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特点,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小说文本的价值在于启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引发读者质疑作者和他人的观点。在深度学习的坚持下,小说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体现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小说文本本身就包含语言文字、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的价值。持续开展深度学习,帮助学生从小说文本中获取更多的精神力量,而这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对文本进行深度加工、理解和提炼,最后综合形成审美价值判断,达到有效输出和审美创造。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小说文本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结晶,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在于引导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深入理解,探索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鼓励学生认同多元文化,践行先进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世界视野和个性色彩的文化观。

三、指向深度学习的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的持续开展是需要精心策划和充分设计的,要使小说阅读教学向深度发展可以实行以下策略:

1.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教师在开展小说阅读乃至其他文本教学前要对深度学习理论进行详细梳理,熟悉深度学习理论对师生的不同要求,融合已有的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策略,实现语文教学中阅读经验和能力的迁移,达到认知深化、思维发展、情感内化和文化理解的深层次融合,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学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

2.多样整合小说文本。可以以单篇为主题,将同类小说文本进行整合;可以按中外小说类别将小说文本进行整合;可以按照古今时代区别将文本进行整合,还可以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要素进行整合。如《阿Q正传》阅读教学,可以将同类的批判国民性的小说进行整合,融合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推荐梁启超的《不朽》,从中了解梁启超对国民性的认识,组织学生对《不朽》进行个性化解读。在讲授《阿Q正传》的结尾时对国民性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再解读《人权与约法》,借助胡适的眼光对国民性进行仔细剖析,了解胡适与鲁迅论战的时代背景,还可以把《百年孤独》所引发的探讨嫁接到《阿Q正传》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3.细化深度学习的操作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把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主动还原背景知识,从句段、篇章去感知、揣摩、涵泳咀嚼,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字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对流程的细化,实现阅读经验和当前文本的融合,逐步开展分析文本、鉴赏评价等活动,保持深度学习向更深入发展。比如在组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套子”的深层含义和现实意义。可以把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和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以及改革派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深入分析制度因素对人的约束。

4.精心设计活动,实现深度学习的结果迁移。可以开展探索式学习,通过提炼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还可以开展项目学习,搜集与小说文本相关的多种资源,在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认知的过程中完善自身认知结构,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开展《促织》和《变形记》比较阅读,充分发掘“制度对人的异化”这一重要概念,提供支撑文本,帮助学生对类似概念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狂人日记》《怀念狼》《山月记》《金驴记》,按照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从人物形象、写作方式、象征意味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厘清中外作者在人性异化等领域对社会根源的深度认识,进一步比较作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深度体会作家对社会的独特认识,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掌握深度学习的理论体系,找准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切合点,借助小说阅读教学这个重要环节,持续开展深度学习,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

[2]崔允漷.学历案与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3]王文娟.指向深度学习的小说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6).

作者简介:苏万斌(1977— ),男,甘肃省古浪县第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