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秦论》主旨句的逻辑关系

作者: 索颖泓 张涵

摘要:《过秦论》是一篇经典的政论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文章的主旨句,句意明确,即是要提醒执政者要施行仁义,但句中的“而”字所表现出逻辑关系应为转折而非因果。

关键词:《过秦论》;而;因果;转折

《过秦论》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这篇文章是贾谊政论文中的代表作,说理透辟、议论酣畅,逻辑严密,风格朴实峻拔,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过秦论》阐述了贾谊深刻的政治见解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展现出其“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的胸襟胆识。

《过秦论》一文收在贾谊的《新书》中,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语文教材选的是《过秦论》上篇,文章先是层层铺叙,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此句也是全文的主旨句,因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至关重要。有人把这句话解释为:因为不施仁义而使攻守形势发生了变化。还有人将其解释为:秦不施仁义因而攻守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两种理解都把“而”理解为“表因果关系”,对此笔者提出不同的看法。

《过秦论》大概作于贾谊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后,当时正值西汉太平盛世,时人皆以为天下大治,太平无事。贾谊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看到西汉王朝繁盛之下潜藏的危机,多次向文帝上书,劝勉汉文帝施行仁政、廉洁好善,与民以福,与民以财,以求得长治久安,永保盛世太平。《过秦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意在指明秦国的过失,因而上篇总论秦攻取天下时如何猛不可挡,势如破竹,轻轻松松夺得天下;秦守天下时如何土崩瓦解,瞬间灰飞烟灭,从而引发读者对其中缘由的探究。在文章具体的展开过程中贾谊先是依据时间顺序追溯了秦王朝得天下的过程。他从秦孝公写起,浓墨重彩地写出秦孝公一统天下的野心,凭着内修外联,轻而易举地夺取魏国土地。接着作者写秦君惠文、武、昭襄向东西南北四方扩张。同时花费大量笔墨,着力渲染九国的强大。九国之师里,有明智忠信、宽厚爱人的战国四君子,有经纶满腹、策无遗算的无数谋士出谋划策,有伶牙俐齿、运筹帷幄的诸多使者沟通联合九国之力,有勇冠三军、所向无敌的无数名将统领千军万马。九国如此强大的阵仗本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却被秦“开关延敌”,吓得逡巡不敢前,进而“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以惨败告终。秦不费吹灰之力便战胜了阵仗赫赫、强大无比的九国之师,由此看出秦之天下无敌。在孝文王、庄襄王之后,嬴政自称始皇帝,以无限威势,继续发展六世的丰功伟业,向南向北攻夺扩张,最终君临天下。

贾谊不惜笔墨极力渲染九国之师的强大与惨败是为秦国之强张本,突出了秦攻天下时之势不可挡。秦始皇一统天下,大局已定,秦王朝由攻天下转为守天下。但是秦始皇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变化,继续以对待敌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臣民,滥施暴政,以天下人为奴,做着秦王朝将千秋万代的美梦。天下还是那片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崤函依然坚如磐石,但如此强大无比、固若金汤的秦王朝却经受不住一个小小的低贱的氓隶的发难。陈涉一呼,天下云集响应,辉煌显赫的秦王朝便如历史长河中的一现昙花,瞬间灰飞烟灭。

贾谊用陈涉等谪戍之众与九国之师对比,二者无论从地位还是从武器、谋略都无法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但是为什么秦王朝能轻而易举地打败九国之师,却被不值一提的谪戍之众摧毁宗庙、灭君亡国,从而沦为天下笑柄呢?答案就在文章结尾处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

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形势不同,采取的策略应随之不同。攻天下,面对的是自己要征服的敌人,必然要使用武力暴力;守天下,面对的是自己要统领的臣民百姓,君王要靠百姓们发展生产,壮大国力,所以君王守天下一定要实行仁政,要爱民如子,要与民一心,才能长治久安,才会有盛世太平。秦朝皇帝不谙此中奥秘,一如既往地滥施暴政,只落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悲惨结局。贾谊在此意在提醒大汉皇帝如果不能引秦为戒,也将步秦后尘。

由此看来,从劝谏的角度来讲,文章的核心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而”字不是“表因果”,而是“表转折”,应译为“但是”,全句之意是:秦(守天下时)不施行仁义,但是守天下的形势不同于攻天下的形势。或者意译为:秦王朝攻守的形势不同了,但是秦君不知守天下要施行仁政(所以身死国灭,沦为天下笑柄)。

作者简介:索颖泓(1971— ),女,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言文教学。张涵(1994— ),女,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七实验学校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与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