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林恩清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行落实,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初中语文教师应立足新课标要求,积极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以此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践行以生为本理念、搭设生活情境、运用微课辅助教学等角度出发,探讨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路径,以期为语文课堂增色添彩。
关键词:新课标;有效教学;策略
2020年版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标的推进落实,为学生打造多元课堂,促使学生切实感知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基于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语文课堂注入勃勃生机,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落实以生为本理念,激活学习动机
基于新课标背景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探究、交流表达的机会,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辩论等,以此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描述了普法战争后,一所被割让的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具体情况,揭示了受到异国统治之后法国人民的痛苦以及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为积极践行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并没有直接带领学生阅读、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题目为什么是“最后一课”?(2)哪些地方与平常上课的氛围不同?小弗朗士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针对问题(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概述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最后一课”。针对问题(2),笔者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在学生出现困惑时及时帮助其排忧解难,也可以让同桌之间进行相互探讨,引导学生踊跃发言。之后笔者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合讲解,以此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更深刻地感知。此种践行“以生为本”理念的教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探究、交流表达的机会,不仅有效激活了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情感,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
二、搭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改变传统课堂教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搭设立足学生学情及基于教材的情境,能让学生真正“入境悟情”,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感知。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语文教材更是涵盖了众多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时,可将情境与生活这两个元素融为一体,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亲近的氛围中真切地体悟、探究语文知识的内涵,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以兴致盎然的状态进行学习。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以回忆的形式,将童年妙趣横生的生活进行了概述。每个学生也都有着不同的童年生活回忆,这就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条件。笔者为了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童年生活的机会。教学本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回忆讲述自己童年时最有趣的经历,以此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后笔者为学生安排写作任务,让学生就童年某件有趣儿的事,抓住细节,用饱满丰富的语言进行描写。此种搭设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本文作者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有所共鸣,同时在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写作练习的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使学生能写出意蕴深厚、言辞饱满、富有情趣儿的文章,有效强化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运用微课教学,突破学习重难点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学习最好的动机,就是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微课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因其具备集声、光、色一体的特征,在教学中被推广使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既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有效运用微课辅助教学,针对重点和难点制作微课视频,并在课堂予以呈现,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这不仅能减少教师反复教学的工作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其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效掌握文本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方法,进而充分领悟回忆性散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果教师直接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教学,学生很难将重点及难点知识完全内化。这时,教师可通过调查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学情,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以某一个知识点作为主题,制作5~8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有更为直观、动态的学习体验。笔者将理解“阿长”这一人物性格确定为教学重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切实感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制作微课辅助教学,愈来愈被学生认可,既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也有利于学生反复观看学习。
四、组织实践表演活动,强化学习效果
实践表演活动,即角色扮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通过实践表演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文本。基于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选择适合表演的文本,组织学生研读文本后进行表演,促使学生理解文本表达的深层含义。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以夸张的手法及丰富的想象,将一个自私虚伪、无能愚昧的皇帝形象刻画出来。文本的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表演活动。先按照学生的实际学情将学生划分为能力均等的几个小组,每组中既包含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包含中等生和学困生。之后让各小组在课下认真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编排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在上课时选择表演小组展示,也可让学生毛遂自荐,进行绘声绘色地表演。这种开展实践表演性活动的教学方式,既为课堂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也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新课标的推进落实,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初中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紧跟教学改革的节奏,基于学情,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创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通过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搭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运用微课辅助教学,通过开展组织实践性表演活动的方式,切实强化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并以此为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探讨[J].知识文库,2023(7).
[2]胡康亮.新课标背景下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3).
[3]刘坚.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1).
[4]罗崇庆.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策略[J].作文,2023(8).
作者简介:林恩清(1974— ),女,福建省连江第四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