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智先行 向美而生
作者: 陈建华摘要: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较高的目标且目标能够达成的课堂。打造高效课堂要以教材为核心,依据学情,设计课前预习,注重运用朗读技巧、分析鉴赏、拓展阅读等方法,按照单元具体要求落实各项语文要素。结合教学实践,从“尊重教材,以学定教”“重视预习,传授方法”“多种朗读,自主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效课堂;尊重教材;重视预习;朗读分析;拓展阅读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要求时效性。如何“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教师急需探讨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教师需吃透教材,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梳理成知识点供学生学习。此外,还要融入课外知识补充教材缺乏的内容,师智先行,学思后置。教师带着智慧的头脑走进教室,长文短教,省时高效。
一、尊重教材,以学定教
教材是一种核心的教学资源,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参的要求落实每个单元的学习要素。教师通过充分备课,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整合,适当调整教学顺序。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学习杰出的历史人物。要求通过阅读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第二单元是家国情怀。涵泳品味之中感受作者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第三单元是具有优秀品格的平凡“小人物”。小人物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境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讲第一单元,接着讲第三单元,最后再讲第二单元。因为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都是写人的,而且具有关联性。另外,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抓住细节,也可以放到名著导读《骆驼祥子》(第三单元的拓展阅读)圈点与批注之后进行。阅读《骆驼祥子》可以向老舍先生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深耕教材之后,灵活运用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重视预习,传授方法
作业布置要具体细致,有实操性,预习作业不能简单布置成“预习某篇课文”,这种预习任务会使学生一头雾水,而且效果也会如蜻蜓点水。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法。优化课前预习,使预习落到实处,才能切实服务于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常规预习要求——预习提纲导引——预习成果展示——预习效果检测”的预习模式。
(一)常规预习要求
学习新课文前,教师可以布置几项预习作业:
1.掌握课本内的文学常识并查阅有关作家作品的情况、文章的写作背景。可借助网络、参考书籍等进行查找。如在《论语》的预习中,学生了解了孔子的生平、名言、孔子及学生的小故事,并观看孔林和孔庙的图片。上述作业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了作家作品的相关情况,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扫除字词障碍。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要运用工具书达到会读会写的目标,再梳理文中自己不会读或者难写易错的字词,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和解决字词问题的过程。
3.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课前熟读,了解课文内容是上课之前的必备条件。
(二)预习提纲导引
紧扣每一课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列出不同的预习提纲,是预习落地的根本。如《春》这篇文章其中一个重点是品味学习优美生动的语言,笔者布置预习提纲如下: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描写,在旁边进行批注。
2.根据文本内容画出文章中所展示的一幅图画。
通过写和画两项活动,学生能深入文本,初步品析语言,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学习《秋天》一文的预习提纲如下:
1.查找有关秋天的诗词。
2.寻找秋天的足迹。通过图片或代表秋天的小物品来展现秋天。
上述预习提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丰富了知识的积累,又让学生感悟了生活。
(三)预习成果展示
学生课后完成常规预习作业及预习提纲布置的任务,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示,可分项进行,如先进行常规预习作业展示:
1.学生能流畅背诵文学常识。
2.全班分享所查找的作家作品情况及写作背景资料。
3.让学生领读生字词并把字词写在黑板上,对容易错的字音字形加以讲解。
4.展示“我的发现”,即在文章里自己发现并解决的生字词。
5.小组朗读展示。每个小组选几个组员或者全组参与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纠错和点评。预习提纲的展示,要根据每课不同的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可以在讲授课文之前,如手抄报展示、实物展示、朗读比赛,也可以在讲授的过程中,如品析语言、积累诗句等内容。
通过预习成果展示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也是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检查形式。每位展示的学生都要走到讲台上,这一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预习检测
预习过程中需要在落实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等基础知识上,通过预习检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知识。
笔者运用的预习模式摒弃了以往以“写”为主的情况,让学生动手动脑查阅搜集资料,变被动枯燥为主动灵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优化了课前预习,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就有了扎实的根基。
三、多种朗读,自主分析
读的形式可以多样,个人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师生合读等等,其目的是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文章时,每篇文章要设立一个主问题,带动其他细碎的知识点。笔者执教时,分析文章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题目设问法: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比如《望岳》一诗作者“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望见的泰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2.比较感知法。小说《孔乙己》的第4段和11段分别写了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和退场,试比较这两段写了哪些不同?《阿长与山海经》,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提取概括法,预习并填空:《散步》,在_____________季节,________ (人物)到________(地点)________事件)。后来,发生了________,因为________ ,结果________ 。
《木兰诗》,这是一个________木兰。(勤劳善良 淳朴孝顺 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 深明大义 眷恋家园)
《猫》,第三只猫的故事是一个关于________的故事。
情节:关于误解的故事。
形象:关于一只忧郁的猫的故事。
主旨:关于冤案的教训的故事。
情感:关于自责忏悔的故事。
4.拟题训练法。《藤野先生》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通过以上方法进行分析,文章的脉络就非常清楚了。
四、立足课内,拓展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笔者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联系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立足中考,统筹安排,笔者确定了每个学段要落实的重点和难点。
七年级:1.成语故事积累及其正确使用。2.用多个成语写一段中心明确的话。3.走近名人,积累名人故事——课内作家或者所涉及的名人。4.朗诵和演讲练习。5.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训练。6.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7.议论文阅读方法和技巧。8.仿照所学课文的写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写一些小短文。9.病句修改。10.名著导读。11.背诵一些浅显易懂的古诗。
八年级:1.继续搜集一些名人故事,为议论文写作积累素材。2.演讲和辩论训练。3.作文构思技巧训练。4.现代汉语语法讲解。5.标点符号应用指导。6.议论文写作方法指导。7.课外浅显的文言文阅读。8.课外三大文体阅读训练。9.修辞方法系统讲解训练。10.写作手法归纳总结。11.继续仿照所学课文的写作特点,写600字以上的作文。12.名著欣赏、读后感写作。
九年级:1.关心时事,把握时代脉搏,写一些有深意的作文。2.让学生谈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3.文言文语法归纳总结。4.稍深一些的课外文言文阅读。5.名著赏析。6.拓宽古诗词课外内容的积累面。7.写作指导。8.中考题型分析归纳、难点题和热点题反复训练。9.课外三大文体阅读训练。10.不同学科互相渗透题训练。11.指导学生对三年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语文是一个需要厚积薄发的学科,不仅包含必备的基础知识,还有丰富的文学常识、精深的文学素养。教师的教学绝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能力自主前行。
参考文献:
[1]常双. 打造成人学历教育高效课堂的探索[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2) .
[2]郭有好. 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J]. 学生之友(下), 2011 (7).
作者简介:陈建华(1975— ),女,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和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