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主题整合教学的实践路径

作者: 冉洁 陈克超

摘要:以学科单元为基准,主题为纽带、问题为导向、话题与议题等为具体表现形式,利用主题的内在逻辑与凝聚发散功能,对相交领域中的内容、概念、技能等,运用交、联、关、合等手法进行统整,建构探索高中语文主题整合的教学实践路径。

关键词:主题;整合;实践路径

单元主题组块学习已然成为追求整体化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运用主题的内在逻辑与凝聚发散功能实现其整合是关键。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具体实践路径。

一、主题整合的内在逻辑

“高中语文的人文主题体现人本观,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构建的个人和社会价值观体系,其意义分为内容、文化、精神三个维度。”主题可以是具有知识逻辑性和系统结构的大概念,也可以是非知识逻辑性与结构性的内容,运用学科因果逻辑与形象的联想,利用主题凝聚与发散功能,将文本和资料根据内涵、知识特征、思想与情感、表现手法、艺术效果、学习方法等归并于某一主题之下,根据概念内容与结构的同型性和一致性,合并雷同内容、关联相关内容、进阶衔接内容等形式进行整合与拓展,求同中完成归类聚合,求异中深化拓展,即主题统摄下的重组逻辑——互补、并列、冲突、主次支撑等关系,从独立到关联,在重组中整合、在拓展中整合、在整合中拓展,形成结构良好、内容精炼的非线性思维体系,产生聚合价值。

二、主题整合的实践路径

(一)人文主题单元内的整合

1.人文主题凝聚下的整合。人文主题为主线将多文本组合在一起是新教材的亮点,突出思想性。大情境、大问题、大任务是人文主题的重要教学线。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创设“我为青春代言”为大情境、“怎样感受和理解不同时代特色的‘青春’内涵、鉴赏与探究不同文学体裁对主题的不同表达”为大问题,“聚焦时代语境,探究主题的表达形式”为大任务,诗歌诵读、小说品鉴、诗歌与小说比较鉴赏活动为进阶形式,在探究中归纳出青春内涵:一览天下的激情和志向、力量的颂歌、奉献和赤诚、青春的敬畏、美丽与忧伤、纯洁、改变生活与社会的豪迈。

2.同型文体文本的整合。文体特征相同的文本,其结构与情感表达上也会有差异。以大概念为统领进行整合,揭示主题思想。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三篇文章为经典戏剧作品节选,“悲剧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的关联”为大概念,语言、构思、意蕴、情感为大概念统摄下的核心概念,从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矛盾冲突与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创作的“三一律”特征,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以及在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中获得审美体验。如,窦娥的“滚绣球”中精妙的语言、鲁侍萍和周朴园见面时的对话、哈姆莱特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等经典台词赏析。赏析戏剧矛盾冲突——窦娥与张驴儿父子之间的冲突、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人物自身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在冲突的不断发展中,思考并归纳其戏剧冲突的特征及如何凸显悲剧人物特征。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是怎样遭遇了无情的摧残和毁弃,探究其悲剧根源。窦娥的悲剧主要是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造成《雷雨》中人物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封建门第观念与周朴园的软弱;哈姆莱特的悲剧源于个人性格的优柔寡断,对人性认识的转变与人文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悲剧作品会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悲伤、哀痛与愤懑,从而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真善美的追求。

3.语言与文化知识整合。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将语言与文化知识内容进行融合,整合形成主题,包括话题、角色、读者、目的、体式、语言等要素。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从语言视角整合为“说话的艺术”主题,座谈、外交、视察、饭局四种情境下的对话,在述、劝、辩的对话技巧中揭示人物性格与思想倾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抛出开放度极高的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直率、坦诚”的子路率尔而对曰,冉有从“方六七十”立马改为“如五六十”,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曾皙边听课、边“鼓瑟”、边观察,“暮春咏归图”描出老师心中蓝图“天下大同”。子路之志是千乘之国,冉有之志是“足民”,公西华之志侧重在“宗庙之事”,曾皙之志侧重于民,分别从军事、经济、礼乐、人民四个方面回答,最终聚焦于“为国以礼”,夫子表现为哂之、叹之、惜之、与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如何巧妙将齐宣王的霸道引向王道?齐宣王以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为话题引入,孟子故作不知,借口“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来翻转话题;避开问题,答非所问,用“以羊易牛”让齐宣王认识“爱”与“不忍”的区别,引出齐宣王抛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主动出击,“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频繁地使用反问句,语言气势磅礴,得出“国之本在民,百姓衣食无忧才是王道之本”的主张。

《鸿门宴》中刘邦巧舌如簧,拉近距离“同心协力、志同道合”;道德绑架“曾经盟誓,先入关者为王”;捧杀示弱,“我”先入关只是机缘巧合,论本事与实力还是将军厉害;示好,先入关只是为了守住这片土地,专门等您来,谦卑恭敬,抬高对方,满足对方的虚荣心。樊哙唱双簧,以鱼死网破相威胁,威胁之辞使心惧;以秦王为例旁敲侧击,警告之语让心忧;君子度量,恭维之言令心怡;以盟约约束,诛杀有功之臣是不义,责怪之论促心疚。两人一唱一和,一守一攻,以仁义礼信约束,在迎合与攻守中瓦解敌人。

(二)重组教材拓展整合

1.重组教材结构。重组即打破原有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将多个文本以一共同的特定内容为主题整合,依据教学主题内容重新组建新的教学结构与教学体系,形成专题。如,高中语文必修中册苏轼的《赤壁赋》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将进酒》整合,以相同的人文思想“文人贬黜下的精神世界”为主题,从内容、情感及主旨的整合分析,被贬黜文人的落寞与内心情感的纠葛,探析矛盾的情感变化以及自我解脱、最后的境界。三篇作品情感如流水缓缓流出,蓄势而发;心态变化表现为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乐——悲——喜”,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矛盾”内化后最后的精神境界更堪称典范,各具特色,孰登峰造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变与不变的哲理,或共情或洒脱或超然的世界观让世人汗颜。

2.重组教材拓展。在教材重组的基础上,以主题为中心的拓展式,以某一内容为本,局部拓展,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补充,以进一步突出和丰富主题内涵。如《登泰山记》与《赤壁赋》整合,主体“我”与客体山水、林园、动植物,形成“观照——反映”的关系,在主体对客体的观照过程中,提炼主题思想:心灵的远游——山水与人生。“寄情山水,各具意趣”,感受水月之境与泰山之雄;“语言艺术,点评领略”,品评文字;“赋体游记,各臻其妙”,关注赋体散文特色与游记洒脱雅致的风格;“登山临水,心灵远游”,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获得的人生启迪。延伸阅读《古文鉴赏·登泰山记》和《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姚鼐繁复中求简略、简略中求生动的散文风格,也是“桐城派”的文风特征,桐城文章、书法碑帖艺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经世济民中兴桐城”,严复“促进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现代转化”,桐城三百年实现辞章学术与立身、个人命运与时代家国相结合,与时俱进。

3.重组教材延伸。在教材重组的基础上,以主题为中心进行延伸,以某一内容为本进行延伸与补充,体现各文本的差异性,整合在一起对主题内涵形成整体认知。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时,设计易安词为主题,对李清照词作形成整体认知。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作者在“寻觅”什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的“旧时”有哪些美好的回忆?选择反映作者生活的另外四首词:《点绛唇·蹴罢秋千》《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旧时的家园、生活、情调、人儿,有乡土风情、温馨的浪漫的生活、赏花和饮酒、相敬如宾的伴侣,“嗅”“比”“瘦”“伤”“愁”,反映纯情少女、娇俏新娘、闺中思妇、离乱之民、悲戚遗孀这五种形象的心灵世界,贯穿作者生命之中的是百转柔肠千缕愁的愁情。愁源于伤春悲秋、伤别怀人、国破家亡、浪迹天涯。李清照寻觅的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幸福的爱情、自身的价值。

4.重组教材,同题异构。标题是文本的中心,对文本内涵的高度浓缩,表现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者暗示主题,相同的题目却呈现多种情感,如以词牌“卜算子”为主题,《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四首词道出了人间万种风情,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最深情;王观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最轻快;苏轼的“月光清冷之夜,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最孤寂;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最经典。陆游以梅寄志,零落成泥香如故,写出梅花的灵魂与生死观,象征坚贞不屈、兀傲孤高的崚崚傲骨形象。四首词写出人间千姿百态的生活观与精神境界。

以主题为本进行互联与迁移、整合与拓展,关联多个领域的内容,从不同视角,保证其独立性、真实的综合方法,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指向综合性、多元化的系统思维视角是主题整合的策略。以主题为支点,引领整个学习行动,建构学习任务、培养学科素养为目标、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或任务完成、带动整体化学习活动,是主题整合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冉洁, 陈克超. 大观念的内生逻辑与体系建构[J]. 中学语文,2023(31).

[2]邢玉英.不再是“惊鸿一瞥”——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2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大观念理念下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为K22YJ113524;本文系2023年重庆市精品选修课“中国现代科技和他的脊梁”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冉洁(1974— ),女,重庆市长寿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