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题作业设计”深化阅读教学的措施探索

作者: 邱方梅

摘要:专题作业是在阅读教学后针对教学内容提炼出合适的主题,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有广度的开放作业。专题作业不仅可以检测阅读教学的具体效果,还可以深化阅读教学。从“专题作业”设计理念、具体操作范例、应注意事项等方面探讨设计专题作业的方法,以期通过专题作业深化阅读教学,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业设计;群文阅读;专题教学

部编版初中语文以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适合展开专题教学。开展专题教学并不新鲜,“任务群”教学、“大单元”教学在本质上都是专题教学。但紧贴教材、接地气的专题作业设计在教材中却是缺失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业设计仍采用单篇课后习题的形式,这并不适合专题教学。专题作业是一个难以把控的领域,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教学的水平不同,设计出来的专题作业在质量和可操作性上都有差异。作业设计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在“任务群”教学和“大单元”教学的背景下,也可以通过“专题作业”来优化阅读教学。

一、转变育人方式,“专题作业”深化阅读教学

研究者在教育学会学术论坛上提出要变革育人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以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专题作业在本质上就是教学内容的综合,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自觉地将脑海中的零散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真正地体现语文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双减”的本质是减少学生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作业设计就变得尤其重要了。作业设计本身也是一次教学,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检测阅读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整合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将知识变成能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适合“大单元”教学和“任务群”教学的,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应该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作业整体设计的合理与否会影响作业质量的高低,影响整体教学的目标达成度。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就不能局限于单篇作业设计,而应该在单篇作业的基础上适当地添加一些专题作业设计。专题作业设计不应局限于教材的现有单元,而应在教材单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主题,确定有层次、有深度的作业目标,进行教材的合理重组。学生完成专题作业时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融合成一个整体,达到知识的整合、迁移、运用,最终实现“1+1>2”的教学目标。

二、贴近单元目标,把握核心素养,找准专题作业方向

一次成功的专题作业设计,首先要谨记单元目标,要搞清楚编者选编这些课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这决定了专题作业的方向。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段的学生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编者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读中提醒我们学习杰出人物可以感受“大人物”的非凡气质,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一单元的文本教学结束后,班上的学生有了人生追寻的目标。学生将第一单元中的“大人物”当作自己的偶像。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写平凡“小人物”的小事件,目标是“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学生学习第三单元后,向笔者表达了困惑“我们应该追随一单元的‘大人物’,还是应该踏实地做三单元文本的‘小人物’呢?”如果换一个标准,一单元文本的“大人物”会不会也是平凡的“小人物”?三单元文本中平凡的“小人物”有没有可能成为“大人物”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真研读教材后发现将一单元和三单元联合起来做一个专题,能够整合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验,可以达到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握人生方向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论述,笔者将一、三单元整合,做了以下的专题作业设计:

作业题目:做小人物,养大情怀

作业内容:

任务一:探究人物共性,理解小大异同

1. 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等“小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梳理再比较提炼。(要求分表格列出这些人物的“平凡之处”以及“非凡之处”)

2.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等大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回顾课文,梳理概括,结合内容整理。(整理出这些人物的“伟大之处”与“普通之处”)

3.小人物为何“小”?大人物为何“大”?请结合具体内容阐述。(提示:请思考我们评价小人物还是大人物的标准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标准?)

4.我的感悟。(提示:你希望将来做一个“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请说明理由。)

任务二:走进社会历史,领悟“大人物”“小人物”成因

同学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为我们介绍了两种不同的人物,这些人物谁最打动你的心?请挑选一个“小人物”和一个“大人物”,查阅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写作背景,再查阅那一段历史,思考他们人生的成因,除了个人性格因素,还有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一段人生?请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人物如果交换时代,或者放在当下社会,他们会不会变成另外一种人?请将你的思考写成一个片段,注意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观点,论说要有理有据。

任务三:做“小人物”,养“大情怀”

教学时,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通过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树立了远大的目标,我们有了仰慕的对象,我们明白了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是我们应该追随的。通过对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发现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和不如意。“大人物”“小人物”两种人生,哪一种是你向往的呢?如果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我们依然成不了杰出的“大人物”,如果我们的人生就确实如蝼蚁般平凡无奇,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到那时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我想通过前两个作业,大家心中都已经有自己的答案。最后请同学们以“做小人物,养大情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观点明确,论说清晰。请将这些天专题作业的真实感悟写进文章中,同时为了使你的文章更动人,请注意联系当下的实际生活。

三、回归能力培养,专题作业梯度设计

专题作业设计并非课时的作业设计简单叠加,教师应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有广度的开放性作业,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业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梯度和层次,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循序渐进地获得成长,在已有的语文水平基础上走到自己的最高点。真正优质的专题作业设计不只是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作业,应该是从最基础的开始,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到更深、更广的空间中,促使每一个学生在专题作业中都应该有自己的收获。

“大人物”为什么称为“大人物”,“小人物”为什么称为“小人物”,学生需要对比探究才能有更深的体会。所以笔者将这次专题作业的第一个任务设计为“探究人物共性,理解小大异同”,希望通过对比探究,让学生明白不管做“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应该有自己的准则,即向善、求美,“大人物”与“小人物”在某些标准下是相关联的。

学生要如何成为“大人物”?除了需要个人的努力,还与社会、时代甚至一些偶然因素有关,这一点需要学生去跨学科了解历史知识与时代背景,去思考社会发展变化给个人带来的影响。这样的研究与思考会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人物的精神品质,而不只是肤浅地追随“大人物”。通过第二个作业设计,笔者让学生明白从向善求美这个角度来说,第三单元的“小人物”也应该是了不起的大人物。这个设计在第一个任务的基础上有提升,大部分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少数学生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具体指导。

在前两个作业设计的基础上,第三个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自己平凡的人生。不管将来学生的人生境遇如何,都可以积极坦然地面对,努力认真地生活,就算以后他们成不了光芒万丈的“大人物”,也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通过作文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这个梯度的专题作业设计要求更高,具体要求可以视学生的情况而定。

通过这样有层次、有梯度的三步作业设计,最终实现两个单元的“唤起对理想人格的憧憬与追求,培养学生向善、求美、务实的教学目标”。学生应努力追随“大人物”,但是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这些杰出人物似乎有些遥远,他们可能永远成不了“大人物”,那学生该如何面对自己平凡的人生?笔者通过这个专题作业,让学生明白在“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还有第三种人生,那就是做平凡的小人物,活出精彩的大人生,即“做小人物,养大情怀”。

专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都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单篇教学。专题教学的优势很明显,为什么很多教师不愿意改变?因为专题教学的难度远远大于传统的单篇教学,这要求教师对整个专题的内容有全面地把握,包括教材的共性和个性,要找到合适的“点”统摄一个专题的所有教学内容。专题教学的最佳评价方式应该是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专题作业,专题作业不仅可以检测课堂主阵地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课堂获得的零散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不能很好地把控专题教学的情况下,先从专题作业开始,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在传统的单篇教学之后,选择合适的主题设置专题作业。通过专题作业将单篇教学进行整合提炼,让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大的收获。专题作业不仅仅是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达成度,专题教学本身就变成了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展,这也拓宽了作业设计的功能。作业设计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教师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语文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倪燕萍.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中的作业设计改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8).

[2]娄同森.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吴致海.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J].中华少年,2018(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徐新超.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浅析[J].中学时代,2012(16).

作者简介:邱方梅(1986— ),女,重庆市璧山区璧山中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