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予解读时空 赏析小说风采
作者: 脱永亮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个系统、严谨的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师应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解读,质疑问难,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保证学生理解、掌握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部编版高中语文课文《祝福》为例,探讨具体文本的解读策略,以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课文风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讲授,也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如文本解读、情感升华、读写训练等,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收获。在语文课堂上,文本解读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需要广大教师引起重视。语文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形式多样的解读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文本的内涵,拓宽语文视野,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弄清背景,文化导入
《祝福》是鲁迅先生众多小说中极具时代悲剧色彩的作品之一,突出反封建的主题。但这篇小说长达万余字,很多学生读着读着就失去了兴趣,对小说的理解不够透彻,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学习这篇小说的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找到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领悟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蕴含的爱憎之情。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以及创作此文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鲁迅先生塑造人物的方法和特点,更好地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在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持续开展,“民主”“科学”的口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当时旧中国的百姓仍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封建礼教对于劳动妇女的摧残很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所以,鲁迅通过描绘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分享,这样学生就能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找到学习语文的动力。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在寻找小说创作背景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可能与教师预设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时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观点和创意,而是要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小说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同时,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其他人对于《祝福》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比如,丁玲曾经这样评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使她增加痛苦。”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说祥林嫂非死不可呢?到底是谁杀害了祥林嫂?”这种文化导入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有利于学生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小说主题。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由于《祝福》一文篇幅较长,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思路,增加新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促使其自主探究,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情境教学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来简化教学流程,突出重点难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对课堂保持高度的参与热情。
《祝福》是一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的小说,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祝福》的片段,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祥林嫂所处的年代,对祥林嫂的故事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为实现教学目标助力。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师播放完电影片段后,就会要求学生去评价祥林嫂,由于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电影片段的内容,所以学生的评价是片面的。要避免让学生过早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这样会束缚其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和系统,笔者在播放电影片段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为后续的文本解读做好铺垫。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对于祥林嫂的死因形成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是饿死的;第二种是冻死的;第三种是病死的;第四种是自杀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这种表达的空间,使其在解读小说的时候更有话语权。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创设表演情境,突出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结成学习小组,编排了三幕课本剧,分别是: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悲惨结局。
三、品读形象,分析写法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类课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只有对文本中的人物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够体会作者传递的情感,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从人物描写中分析形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特征,了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从故事情节中分析形象,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在故事中所处的环境和扮演的角色,清晰地把握人物形象;从人物关系中分析形象,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揭示人物的社会关系和个人特质,启发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时候应该带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客观地描述事实,认真思考小说对祥林嫂的三次形象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当祥林嫂最初来到鲁四老爷家时,小说关于祥林嫂是这样描述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但两颊却是红的。”能够看出此时的祥林嫂是年轻的,健康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两年以后,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可以明显看出祥林嫂的状态已经大不如前,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三次见到祥林嫂,小说中这样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这次的描写更加凝重,可以看出祥林嫂彻底地坠入了绝望的深渊,被践踏、被愚弄。其实,祥林嫂只是封建社会中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对吃人的封建社会的控诉。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获得了很多新的体验,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四、细读情节,理性反思
每当遇到长篇幅的作品时,学生阅读就容易出现浮躁情绪,容易忽视很多重要的情节,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鼓励学生细读情节,做好记录和批注,理性分析每一个知识点,从而达到全面理解、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善于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选择作者书写的其他文章,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异同点,以增添学习乐趣,拓宽学习深度。
《祝福》这篇小说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离奇的情节,但是却引人入胜。主要是因为文章能够正确处理好时空关系,将人物所处的每一个环节都描写清楚,并且以此作为引发具体事件、建构人物关系、加强角色冲突的依据,让小说更有可读性和影响力。作者并没有按照正常的顺序去写,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打破传统的书写思维,巧妙地设置悬念,突出主题。序幕主要介绍了鲁镇的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的情况。开头部分描述了祥林嫂最初到达鲁镇的情形,然后对祥林嫂的遭遇进行了描述。尾声部分主要讲述了“我”的一些感受。阅读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绘制小说的脉络,标注上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祝福》的讲解,向学生渗透价值观念和人生真谛,实现智育和德育的融合,让语文教学更有活力。比如:“一个人的内心需要充满希望,这样才能使生命更有阳光;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你永远是自己的主角。”
五、迁移训练,读写结合
在新高考背景下,对于文本解读的考查会更加严谨和深入,这也给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敲响了警钟。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更新,才能够更好地凸显学生中心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拥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应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施迁移训练,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增强语文学科的吸引力,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为了提升对《祝福》的研究力度,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专题阅读,比如关于人物命运、祝福景象、环境描写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体会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悲剧色彩。”笔者根据《祝福》的内容,鼓励学生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要求开拓新的个性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意,摆脱从众思维。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能够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打牢基础。
总而言之,文本解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也决定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程度。高中语文教师要立足学情,给予学生更多解读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造语文解读情境,把握语文重难点知识,创造更大的教育价值。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的乐趣。
作者简介:脱永亮(1986— ),男,甘肃省镇原县孟坝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