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实施路径
作者: 王加娟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力,还要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浸润学生的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教学实践,从搭设情境、立足教材以及设置悬念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路径,并通过“以情促学”“用情育人”的方式,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数教师仍无法摆脱“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意识,并且轻情重知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学生缺乏体悟情感的学习时间,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效,学生还因此觉得语文课堂学习乏味,容易滋生消极压抑的情绪。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紧跟教育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探寻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实施路径,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切实升华学生的情感,浸润学生的心灵,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的生成。初中阶段的学生虽较小学生情感思维都有所发展,但并没有完全生成,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极易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而语文作为一门涵盖情感知识的学科,教师应抓住教育的契机,将情感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去分析、观察、对比各种各样的正负面情感,促使学生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初中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不仅要具备丰富多元的学识,还应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尊重社会价值观,懂得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成长为有文化、有责任心、有担当的社会新人。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效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有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致。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输,还应开展像艺术教育一样的情感教育,而其并不是模式化的教学,需要教师自身有丰富且健康的情感,并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文本潜在的情感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地进行合理化衔接,以此给学生带来共鸣,让学生在温馨且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并有效引发学生探究文本的乐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搭设教学情境,强化情感体验
每篇纳入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与目的,所体现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因此,基于新课程开展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时,想要强化学生的情感教学,教师只以“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很难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且难以达到高效情感教育的目标。这时,教师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搭设动态化的学习情境,通过引领学生入境悟情,以动激情,有效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沿着情感轨道,深刻地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沁园春·雪》一词时,这首词营造了北国壮丽的美景,运用夸张及比喻等多种表现手法,展现了气势磅礴、旷达豪迈、感情奔放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如果一味向学生进行言语的传输,很难让学生深有所感,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情感教育目标。这时,教师就可借助先进技术设备,为学生搭设动态化的学习情境,在课前提前搜集一些与文本内容有关的图片及音频等,将其整合为完整的微课,在课堂上供学生学习观看,以此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脑海中生成北国的风光。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朗读,品味词人所抒发的情感,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感知北国的风光,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此种搭设情境让学生真实感悟情感表达的方式,既可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感知,也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二)挖掘教材内容,把握情感基点
托尔斯泰曾说“将自己体验过的情感向外传达,感染别人,让其体验情感”。要求教师在开展基于新课程的情感教育时,只有自身具备了对文本内容情感的深刻了解,被文本的情感所打动和感染,才能向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慢慢地簇起火光,增强学生的理念,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基调有所把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对教材文本情感的挖掘,全方位分析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情感基点,而后让学生准确理解作者诉说的情感,教师还应重视抓文本的细节和关键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以小见大体悟文本情感,以此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熏陶。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背影》一课时,本文是我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全文以质朴的语言,呈现了平凡的故事,看似平凡,却藏着父亲与儿子彼此之间浓浓相互的爱,有父对子的舐犊之情,子对父的浓厚之爱。教学中为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教师就可深入把握文本的情感基点,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与父亲的相处日常,而后让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分享一些父子间有意义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获得的感受等等,而后让学生细致地阅读文本,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这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能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懂得感恩、尊重父母。
(三)层层设置悬念,调动情感基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基于新课程进行情感教学,教师不仅可为学生搭设情境,挖掘教材内容,还可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内容及学生的学情,设置层层悬念,即向学生提出多个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基调,为高效落实情感教育的目标奠定扎实基础。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合理选择相关的教材文本,来促进情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桃花源记》一课时,这是陶渊明创作的古诗文,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为调动学生的情感基调,教师就可通过层层设疑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文本的情感,如对于文本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主人公迷路之后该如何做呢?”通过小小的设疑,让学生对文本的中心大意有一定了解,为学生的顺利学习奠定基础。在学生获得准确答案之后,教师可继续设疑,如针对“忽逢桃花林”一句,让学生思考“桃花林的模样?以及主人公的遭遇?”通过层层递进地提问解疑,既能使学生掌握文本知识内涵,也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高涨热情,这时学生的情感思维也处在活跃的状态,可确保理想的学习实效。可见此种方式是强化情感教育的有力途径,教师应合理选择文本,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切实理解文本内容,感知作者表达的情感,并生成良好的情感。
(四)带领学生诵读,充分体悟情感
《情感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分析自己的情感时,应借助词汇予以实现,语言本身有着巨大的能量。”基于新课程开展语文情感教育时,带领学生诵读,从词汇出发,让学生感知情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可切实强化学生的情感体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教师可通过示范诵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有效吸引学生的听觉感官,使学生对诵读内容产生兴致,并为学生的诵读打下情感基础。教师在范读时“读之以情”,学生自然会“感之以趣”,并积极投入到诵读过程中,从而通过诵读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深刻理解作者展现的情感要素。为进一步丰富情感教育课堂的形式,还可以配乐诵读,让学生一边随着音乐诵读,一边感受作者呈现展示的意境,沉浸在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更好地熏陶学生的情感,浸润其心灵。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愈来愈受重视,就像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教师用情感去“哺育”学生,学生才能获得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程海林.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名师在线,2021(27).
[2]叶涛.小议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写算,2021(3).
[3]朱晶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试题与研究,2022(22).
作者简介:王加娟(1978— ),女,山东省临沂第十六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