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人生:《天下第一楼》中的隐喻叙事

作者: 韩生轩

摘要:《天下第一楼》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话剧,其所刻画的“福聚德”堪称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缩影。剧本将中国饮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饮食中的“五味”来隐喻人物的悲喜人生,透过“福聚德”的兴衰变迁,折射出个体在时代浪潮里的生存境遇。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让初中生发现了新的创作天地。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天下第一楼》的隐喻叙事时,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字的魅力,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天下第一楼》;隐喻叙事

《天下第一楼》一文被选入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是当代著名剧作家何冀平于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一部聚焦人物命运与生存境遇的现实主义话剧作品。初中生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感兴趣,学习主动性也相对较高。《天下第一楼》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讲述了北京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在动荡岁月里几经沉浮的故事。剧本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透过“福聚德”的兴衰变迁与人物的悲喜人生,窥见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剧本的感悟能力和品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共同阅读,分析饮食隐喻

语文教学多以阅读为主,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增强文学素养。在探究《天下第一楼》的隐喻叙事时也不例外。教师需与学生共同分析,抓住文章内核,体会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天下第一楼》的故事以“福聚德”为载体展开,学生在阅读时应围绕“福聚德”的发展进行分析。

学生在品读文章内容时会发现,《天下第一楼》格外注重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渗透。完成阅读后,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会发生较大变化。学生会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饮食文化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本能的层次,从某种程度上讲,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以及审美想象。作者在写作札记里说道:“酸甜苦辣咸,盘中的五味就是人生的五味。我要把这五味调和在我的‘中国菜’中,将食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所以说,在命运的炉火上熬煎的不只是食物,还是人生,这也是文本之中的“饮食隐喻”。

二、探讨人物,感受“五味”人生

隐喻是一种表达方式,教师在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天下第一楼》的叙事风格时会发现,作者采用隐喻的方式去表达事物,传达信息。在分析探讨文章中的不同人物时,会发现作者通过隐喻表达,讲述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咸”。但作者所指的“五味”并不是真的味觉,而是“福聚德”这个微型社会中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抽象表达。

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作者的遣词造句中体会到“五味”。其中最常见也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是人物经历的“苦”。故事中的修鼎新也明确提到过自己的“苦”。修鼎新曾经是克五的“傍爷”,后来成为“福聚德”的店堂伙计,又称“瞭高儿”,意指此人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有眼色、会来事儿。最开始修鼎新是作为克五的高级奴仆出现的,他不仅会吃,还会识人待人,这也是在为其后续成为“瞭高儿”做准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克五爷落败,修鼎新的“傍爷”生涯随之结束,来到“福聚德”后与以往被自己使唤的伙计共事,这对他来说是残酷的。细细品读,学生会发现,“修二爷”的经历是悲惨的,虽然在整部剧中修鼎新的出场次数屈指可数,但能够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悲情。尤其与常贵相比时,更能体现出其人生的酸楚和苦涩。修鼎新的“苦”来源于他的地位和生活处境的落差。从修鼎新的家庭背景来看,家中三代为官,到他时却变成奴仆,虽然保持着自己的骄傲,但终究要听从他人差遣。开始他称呼李小辫、常贵为“李三儿”“常巴儿”,这种具有羞辱性的称呼可以说明他对成为下人是非常排斥的,但现实生活的压力打碎了他内心的高傲,即便他不想觍着脸讨好,也只能如此。其中的“五味”是复杂的,是不可言说的。当修鼎新回头看时,也只觉得“苦”。学生在阅读时作为旁观者,能够从细枝末节中感受到修鼎新的无奈,借助这一人物看到“福聚德”的另一面。

三、思维引导,细究文章结构

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天下第一楼》的隐喻叙事时,不能单纯从一个角度出发,要结合文章整体结构去细究,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加强对整个剧本结构的把控,以此保证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本。正式开始教学前,教师要注重思维引导,让学生对《天下第一楼》中涉及的主要知识有所了解。从教学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分为文学常识、内容结构、叙事特色三个板块。

文学常识主要指的是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拓展学生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内容结构涉及的点较多,其中不仅涉及对文章格局分布的探讨,还包括对故事结构的分析,可以细化为舞台说明、对话以及冲突三个部分。而冲突又可以根据人物不同、事件不同细分为五个冲突。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阅读、探讨,总结文章中的五个冲突。学生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总结出其中的主要冲突:其一唐茂昌要钱,王子西应对;其二克五敲诈,卢孟实应对;其三,卢孟实处罚伙计,厚赏成顺;其四,罗大头羞辱卢孟实;其五,唐茂盛支钱要人,卢孟实无奈。在总结冲突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剧中的人物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处事方式。

叙事特色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学生在分析一篇文章的叙事方式时,通过详细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人物台词以及环境描写,进而了解整个故事。首先,戏剧冲突地点集中。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福聚德”烤鸭店,它是戏剧冲突发生的地点,也是《天下第一楼》这篇文章的中心。“福聚德”烤鸭店是卢孟实施展自己抱负和才华的舞台,更是见证他人生起伏的重要场所。所有人物都在“福聚德”轮番登场,命运交汇,人生百态尽显,又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黯然退场。作者表现的是店铺的沉浮,实际描述的是人生隐喻。文章彰显了北京的民俗风情,展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性格特点。其次,戏剧冲突存在较大起伏,尖锐而激烈。即便语文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天下第一楼》的节选,其中也囊括了众多人物。因为作者叙事风格简练,所以言行交错间并不会感到散乱。其中描写的几场人物冲突使整个剧情此起彼伏,节奏紧凑,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同时,学生也能从这些冲突中感受到作者表达的主旨。最后,作者较为突出的叙事风格便是非常符合老北京特色的京腔儿,使文章内容生动鲜活,处处透着“京味儿文化”。

四、立足语言,分析京味特点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天下第一楼》的隐喻叙事时,需重视其中的语言描写,分析作者从语言设计上透露出的叙事风格。《天下第一楼》常被称为“京味儿话剧”,细读课文可以看出,“京味儿”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上。“福聚德”本就是坐落于北京城的一家烤鸭店,故事围绕这个小店铺展开,其中来来往往的人大多是北京当地人。作者描写的烤鸭店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壮大,成为“天下第一楼”后,又因为内忧外患逐渐衰败。从题材来看文章带有浓厚的京味。细究文章内容,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北京方言、俗语,如“耷拉脸子”“搭济一下”“心里窝口气”“得空儿”“你得下心”“闪了舌头”“不开眼的”“别人五人六的”“敢情儿”。这些词语的使用让人物更真实、更饱满,同时更富北京韵味。

五、合作讨论,全面总结分析

《天下第一楼》涉及人物众多,故事线索纵横交错。为了保证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分析戏剧内容,加强对文章叙事风格、人物关系的了解。戏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收尾。《天下第一楼》的结尾是一副对联。上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下联: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而这副对联就是一个明显的隐喻,正如剧作家所言:“这副对联突破表意,直取人生,人生的苍凉,命运的拨弄,尽在一个问号之间。”“危楼”二字在象征着“福聚德”的事业走向的同时,也映衬着剧中人物的起浮人生。戏中主人公卢孟实自以为是事业的主人,其实“梦里不知身是客”。卢孟实呕心沥血将“福聚德”做大做强,最后落得个被扫地出门的结局;一辈子迎宾送客,笑脸迎人的常贵最终含悲而死;从座上宾沦为“瞭高儿”,修鼎新看透世事,愤世嫉俗;沉溺于高傲的自尊与没落的现实之间的克五,以小人手段维护着内心最后的尊严。

学生在合作讨论戏剧中的人物时,能够清楚认识到卢孟实是《天下第一楼》的核心人物,整个故事围绕他展开,作者的创作主旨是歌颂卢孟实、常贵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以及实干精神。同时,卢孟实也有不足的一面,玉雏儿是卢孟实的相好,卢孟实在老家早已娶妻,但他又瞧不上自己的老婆,满口“丑八怪”的不屑,他曾在玉雏儿的激将下扬言要休了自己的老婆,却又在得知老婆生了儿子后,立马激动得忘乎所以。在这段戏的舞台提示中,玉雏儿是嫉妒、羡慕的情感交融。玉雏儿是胭脂巷的妓女,她聪明又善于察言观色,是卢孟实的得力助手,但囿于身份,即使见识与手腕兼具,也无法获得一个真正的名分与地位。卢孟实和老掌柜之间如同千里马与伯乐,如果没有老掌柜的知人善任,就不会有卢孟实后来的一番成就。出身贫寒的卢孟实受老掌柜临终之托,掌管“福聚德”。他精明干练,善用心机,胸怀做成“天下第一楼”的远大抱负。在玉雏儿的倾心协助下,卢孟实成功化解危机,最终将“福聚德”做成大饭庄子。罗大头就是一个有“火爆”脾气的人。他仗着独门手艺,蛮横霸道,整日里不是瞧不上这个,就是看不起那个。当李小辫的到来威胁到他的地位时,他便不惜使用下作手段也要维持自己的体面,给他人带来痛苦。

《天下第一楼》的厚重在于透过一座小小饭庄的兴衰,折射时代命运下个体的生存境遇。对初中生而言,不仅要学习基础的戏剧文学知识,还要理解剧作家所创造的复杂“世界”,这无疑是困难的。因此,这要求语文教师要扮演好“说书人”的角色,指导学生,带领学生走进戏剧文学,体悟戏剧故事里的百态人生,挖掘潜藏在戏剧语言之下的深层意蕴。

作者简介:韩生轩(1978—),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中心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