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台阶》中的情感描写

作者: 郭时贤

摘要:解读《台阶》这篇小说有多个视角,研究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应当是文本解读的应有之义。基于情感线索,从追求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搭建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三个方面来解读本文,分析父亲这一角色特征,开辟一条新的文本解读路径,并从中发现那些指向情感、激活内心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台阶》;情感描写;父亲形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入了李森祥的《台阶》一文。自从该文被选入语文教材之后,便引发了研究热潮。解读这篇小说有多个视角,研究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应是文本解读的应有之义。情感具有主观特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一篇小说,不同的人在同一阶段面对同一篇小说,通常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所有的基于情感的分析都离不开对文本中情感描写的梳理。分析情感不是孤立的,必然伴随着对小说中的人物与事物描写的分析。只不过基于情感的分析,意味着情感是分析的主线,而人、事、物都伴随着这条主线演绎故事,进行情感的传递。拟对《台阶》中情感描写展开分析与讨论。

一、追求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

李森祥的《台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温情的父亲形象。相对于其他文本而言,《台阶》中的父亲一改往日传统的严父形象,多了一点“人情味”和“精气神”,当然还有李森祥潜藏在文本中的对“父亲”命运的深深惋惜。这样的宏观概括,准确地描述出一位追求高台阶的父亲的形象。从情感脉络的角度来分析,父亲在追求高台阶的过程中,具体有着怎样的情感追求呢?

即使是初次阅读文本的读者,也能够发现“台阶”就是父亲心中的执念,父亲孜孜以求的就是“高台阶”。课文的第一句话就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即使不继续往后读,也能够发现在这句话有着丰富的内涵。大多数读者都能够读出“台阶低”显然不只是指真正的台阶低,更意味着父亲所张罗的这个家地位低。通过台阶来彰显一个家庭的地位——“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应当是某一时代下某种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这个台阶就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当然,这里还有值得分析的地方,那就是“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是“父亲”的执念。为什么是父亲呢?因为父亲是一家之主,家的脸面就是父亲的脸面,父亲的脸面也就是家的脸面。

从文中的描写可以发现,作者自己家已有的三级台阶原本也是父亲努力的成果,搭成台阶的三块青石板是父亲从山上背下来的,父亲背石板的过程,隐含着父亲为这个家庭付出的过程。尽管父亲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其中还为磨破了一双麻筋草鞋而感觉可惜,这个时候所搭建起来的三级台阶,其实并没有完成父亲的心愿。所以,当台阶成为作者儿时玩耍天地的时候,在父亲的心目当中,这绝不是理想的台阶。可以说父亲一生的追求都只能通过他心中的台阶来体现。

这是一个朴实父亲心中最简单的想法,却也是这个父亲一生的情感所系。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说“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这也就意味着父亲的理想其实并没有被充分宣扬过,绝大部分是父亲内心的所思所想,偶尔在自己的家人面前提过。这种深埋在心中的情感,成为父亲永远放不下的追求。所以父亲“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当所有的情感都浓缩于台阶这一事物时,父亲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搭建高台阶的不懈追求。

二、搭建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

从《台阶》情感内蕴赏析的视角来分析这篇课文,会发现这篇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巨大的教学价值。情感元素显然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认为搭建高台阶是父亲的愿望,搭建高台阶的过程就是父亲将隐藏在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的过程。

文中强调,父亲为了搭建高台阶,有一个“十分漫长”的准备。用后文的话说,“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这种准备既有砖和瓦的材料准备,也有金钱的准备。因为这样的准备十分漫长,几乎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水滴石穿式”的准备。在这样的准备过程中,父亲心里存在着永恒的动力,这一动力来自“父亲坐在绿荫里”“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在这一动力的驱动之下,“塞角票的瓦罐满了”“鹅卵石堆的小山般高”。当所有条件满足后,就“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动工的那一刻,就是开始搭建高台阶的一刻。搭建高台阶的过程也成为帮助父亲打开心结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父亲所要抒发的情感其实并不来自家庭的贫穷,也不是因为生活的潦倒,甚至也不是因为邻里之间的攀比。对于父亲而言,搭建高台阶是一种非常纯粹的追求,是源自父亲心中追求高地位的执念,是父亲认为能够安慰自己的情感所系。

最终当高台阶搭建好之后,面对九层的新台阶,父亲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却出乎作者的意料,甚至也出乎父亲自己的意料。在这样的高台阶之上,父亲没有寻找到期待中的成就感。坐在台阶上磕烟的时候,父亲的手感是不对的;坐在台阶上跟路人打招呼的时候,父亲的回答是出错的。在后来坐台阶的时候,父亲越坐越低,因为“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更令人叹息的是,父亲担了一担水走过九层台阶却闪了腰……所有这些都与父亲预期中的情感体验有很大差距。这个时候父亲的心情是复杂的,当“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儿可干”的时候,终于“觉得很烦躁”。这个时候高台阶却成了横亘在父亲面前的一道障碍,父亲“也不愿意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两个“也”字将父亲的落寞描写得淋漓尽致。

可以想象,在拥有了高台阶之后,父亲内心的情感变得更加复杂。说到底就是父亲更加茫然了:自己大半辈子的追求真正实现之后,似乎并没有得到自己所期待的情感体验。作为读者此时就需要探究:当父亲拥有了高台阶之后,他到底有着怎样的情感诉求呢?

三、体验高台阶过程中的情感

回答上述问题,必须站到文中父亲的角度去揣摩。在解读文本时不妨思考:“如果我就是文中的父亲,会经历一个怎样的情感演变过程?”可以肯定地讲,父亲的情感伴随着他的努力以及目标的一步步实现,已经在深刻地发生变化。当父亲心中的执念数十年一成不变时,其实执念本身已经淡化了意义,而努力也就成了一种直接的选择。当高台阶搭建好之时,实际上就是父亲面前没了选择的时候。所有的情感在这一刻被消弭了,父亲也就茫然了。

有人说,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诉说一个深刻的道理,往往更容易打动读者,《台阶》就是这样的一则文本。当看到作品中的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时,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一个故事反映了普通农民的内心对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笔者认为更需要看到其中的情感线索。在解读课文时,既要看到文中的父亲性格鲜明,善良质朴,勤劳节俭,致力改变现状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同时也要从父亲身上看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这种平凡和伟大从来不是空洞的符号。就文中父亲这个角色而言,高台阶搭建好之前情感的坚守,与高台阶搭建之后情感的消散形成了鲜明对比,恰恰能够在平凡之中折射伟大。基于情感线索解读本文,解读《台阶》中父亲这一角色,可以开辟出一条新的文本解读路径,并从中发现那些指向情感、激活内心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石杰.《台阶》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述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1).

[2]李小强,李森祥.《台阶》的情感内蕴[J].文学教育(上),2022(8).

[3]王霞,李森祥.《台阶》文意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8).

作者简介:郭时贤(1985— ),女,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外国语实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