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作者: 李珂摘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刻的说理,却感动了无数读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归有光善于通过写人、叙事、状物、写景等方式呈现诸多“细节”,从不同角度彰显小屋中的情味、情趣、情真、情深,收到了以“小”取胜的奇效。
关键词:《项脊轩志》;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文章,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回忆,自叙在书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及对人世浮沉的思考与感慨。文中不论是状物还是写景,又或者是写事与记人,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细节”的重视,读者应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匠心,分析作品丰富的内涵,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情。
一、细节状物显情味
项脊轩原本只是一间破漏衰败的小屋,无论是对它起初状貌的描述,还是对它精心装饰、不断改良完善的过程的叙述,作者都将自己的真情体现在状物细节之中,需要读者细心品味。
从文章开篇的状物描写中我们可知项脊轩仅有一丈见方,可是房间到底有多大并没有直观感受。作者接下来不厌其烦接连说了两个细节:一是仅可容一人居住,二是没有可以挪置书案的地方,读者通过代入体验便立刻有了具体真实感受。而从“百年”二字看出它不仅小还年代久远,从尘泥与雨注俱下看出它很破败陈旧,再加上坐南朝北导致光线不好,显而易见肯定不是读书人埋头苦读的最佳选择。但是反观此处这般细致的状物描摹,既和后文中的家族分崩、家道中落的情节相呼应,又能让人体察到作者内心难言之苦味与情非得已的落寞之味。
诚然,项脊轩的最初样貌与文人心中的理想书房相去甚远,但是经过作者的一番精心装饰,尤其是在细节上下功夫,使得物件虽不至于焕然一新,倒也“可爱”起来:一方面细心地修葺,解决了房屋渗漏的问题,使得房屋最基本的功能得到保障,这当然值得开心;另一方面开辟了四扇窗户用来加大室内的光照度,虽然不能更改朝向,但是通过在北面砌墙增加对南边照来日光的反射,这才使得项脊轩具备了书房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光线明亮。至此可见,作者心境敞亮起来,情感上也有了些许欣喜安慰的味道。此处作者通过细节状物,将他对书斋的复杂情感含蓄地抒发出来,细品之下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高明。
二、细节描写显情趣
为了营造书房特有的氛围,归有光对书房及其周围景致的细节进行了看似平常、实则用心的装潢和修饰,凸显出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首先,归有光在庭院里间隔交替种植了香草和佳木。这一细节是对《诗经》《楚辞》中古人佩戴香草传统的沿袭,体现出外在美观优雅、内在高尚纯洁的整体效果和特殊寓意。而保留着过去的栏杆,既表明作者深谙“修旧如旧”的修复法则,也寄托着“怀旧恋旧”的诗意情愫。
书房当然少不了书,书也是书房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不过文中“借书满架”中的“借书”不能理解为“借来的书”,因为归有光出自书香门第,这样的家学渊源是不可能没有藏书的。学者程永超先生认为“借”通“藉”,应解释为杂乱,是读书人信手翻阅和随手放置导致的结果。后文之中谈到时而休息,时而吟咏,时而冥想,时而坐禅,都是与这种闲适自得、轻松自在的读书状态相得益彰,品读之后让人仿佛走进归有光的生活空间,感受满怀的惬意和情趣。
再加上时不时啄食不去、反客为主的小鸟,以物之“动”来写景之“静”的细节描摹,显得别有一番情致。而以明月清风为伴,与斑驳树影为乐,自是人间可爱之真切所在。这种传统文人清新淡雅、凡而不俗的审美情趣,恰恰彰显出作者关注自然,将自我、书房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人文情怀。
三、细节叙事显情真
项脊轩并非独立存在的一个寓所,它不仅是归氏祖宅的一部分,更连接着归有光的整个家族。因此,文中用心描写的事件都对作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寄予着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复杂且真实的感情。
归有光所在的归氏家族是江苏昆山的名门世家,曾经有过“一门六状元”的鼎盛辉煌,这种权势的极大影响一直延续到其祖父一代,当时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但是归有光父亲只是一位普通的读书人,没能成功考取功名。与此同时,归氏家族逐渐中落,勤学上进的家风开始消失。对于这样一段难以启齿又无法回避的历史,归有光将克制隐忍的心痛之情全都呈现在了细致生动的家事描写之中。比如,里里外外多出来的许多“门”,篱笆后来也变成了“墙”,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这些细节,间接说明了原本“一家一户”的家族聚居格局已被打破,其无奈感伤之情溢于言表。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养狗是为了防贼还是防人,狗随意乱叫没有人来管,这些随文而生的问题足可见秩序崩坏。客人需要穿过厨房才能去赴宴,不仅与“君子远庖厨”的儒家名言相悖,而且对于以礼为尊的士人而言,可谓是无礼失仪至极。更何况作者还特地描写到鸡这类家禽在会客厅里信步停留、并不怕人,这种对表面上的平静祥和的描写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戏谑背后的悲凉辛酸,也进一步衬托出久无访客、门庭冷落的真实情状。
四、细节记人显情深
归有光不吝笔墨地先后介绍了与其共同居住的四位女性,不仅有对她们音容笑貌的回忆,而且也有作者的成长和成人过程中因她们而产生的或多或少的影响,体现在不同的细节之中。
文章字里行间细致入微地刻画描写,不仅透露出作者对家族变迁的无可奈何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良多,更包含着对身边人难忘的回忆与深厚的感情。首先出场的是老妪,她的身份是去世祖母的婢女,作者特别强调的是“乳二世”这一细节,体现出她对归氏上下忠诚至极,对一家老小做到了深情久伴。这种真情付出又从她被归家人优待这一细节中进一步得以印证,可见年幼的归有光处于温情和呵护之中,内心是体会过幸福和感恩的。其次出场的是归有光的母亲。文中用的是“先妣”二字,说明成文之时其母已经过世。根据资料记载,在归有光八岁时,他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了。文中所记之时其实母亲肚子里正怀着归有光,她在门板外关切询问不得不断奶的女儿是否寒冷、是否饥饿,一问一答间已将慈母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登场的是归有光的祖母。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勾勒出祖母对孙子寒窗苦读的心疼之情,体现了对后代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殷切期望。这种心情的迫切尤其体现在祖母拿出的物件——“象笏”之上,它是如此的不同寻常。从不同一般的质地和参政议事的功用上看,它是家族曾经荣耀辉煌的真实见证,也是而今没落潦倒的现实写照,更是压在归有光背脊上沉重的担子。由此读者可更好地去理解归有光屡试不第的际遇,和“八上公车而不遇”的坎坷经历。最后出场的是作者心爱的妻子。通过“问古事”“学书”这些日常点滴可知她勤学爱问;又从学小妹语这一情节能推断她性格活泼开朗;再由手植枇杷这一举动表明她颇有生活情趣。通过以上诸多细节,足见归有光夫妻二人夫唱妇随,情投意合,可惜“自古多情空余恨”,更何况是生离死别,这也难怪在妻子亡故之后,作者避虚就实单写对茂盛的枇杷树耿耿于怀,物是人非怎能不空留绵绵不绝的遗憾与悲戚呢?
总之,《项脊轩志》是一篇饱含真情和动人细节的散文。作者通过自己在项脊轩这一特定场所的见闻,表达了对生命的独特认知和对人事的真切感受。在状物写景、写事记人中作者极力克制自己的主观感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建构独特的审美表达,形成了朴素简淡、生动感人的文学风格。
作者简介:李珂(1981— ),女,河南省商水县第一高中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