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马桂霞

摘要:“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古诗词阅读是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古诗词,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引入语言运用情境,创设鉴赏任务,开展创造性活动,探究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思。

关键词: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古诗词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积累和感知语言材料,形成语言经验,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要求,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在教学中,部分教师错误地将“审美鉴赏与创造”简单理解为“鉴赏美”“创造美”,脱离了审美情境,造成了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偏差。那么,何为“审美鉴赏与创造”呢?怎样教会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

基于此,笔者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本质出发,围绕古诗词的文体特质,着力从怎么做的层面,聚焦“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古诗词教学活动,建构“感知——鉴赏——运用”的学习模式,形成“输入——萃取——输出”的学习品质。

一、 抓住审美要素,输入审美感知情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依据文本的原貌,寻觅审美要素,进行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意识和情趣的过程。其中,挖掘审美因子是有效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前提。在古诗词教学中,努力挑选最佳、最独特的突破口,挖掘文本的审美因子,积极编入自己的语言经验中,形成积极的审美体验。

首先,紧扣文体特质,挖掘审美因子。“审美”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对文本(客观事物)的美的属性进行能动的感知和反应。文本特质是有效挖掘审美因子的基础,是进行再创造的核心。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等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单篇文本特质,挖掘文本潜在的规则、流动的“意脉”、显性的层次等审美因子,进行从表层到深层、从内容到形式的审美认知过程。比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取了《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四首古诗词,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紧扣古诗词共同特点,如意境之美、意脉流动、语言凝练、情景交融等,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自然的情怀。以《观沧海》为例,这首诗为四言古诗,教师可从音韵、节奏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设计校本,进而建构古诗词的意境美。具体为:(1)重读动词、形容词,强化动态感。如“东临”“观沧海”“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萧瑟”“涌起”。(2)重读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强调形象。如“日月”“其中”“星汉”“其里”“幸甚”“咏志”。在朗读中,反复比较,体悟四言诗句式、选词、用韵等之间的关系,体悟诗句蕴含的刚强之力。基于此,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特质,联系《诗经·关雎》,比较二者形式的异同,进而体悟《观沧海》“坚强有力,不失朴素”的质感。

其次,创设真实情境,调取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自发生成的。通常经过“期待——体验——鉴赏——评价”的过程。为了让期待更加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全面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和审美阅历,进而有效地创设情境产生积极的审美期待。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教师不妨联系现实生活,创设以下情境:

振华中学迎接中秋节,七年级举办了书画作品创作比赛,请你围绕曹操的《观沧海》,全面解读诗歌为之设计书画栏目。

基于上述情境,学生审美的情感被激发,有效地进行读写,进而体会文本的情思。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书画的形式实现对文本感性的理解,形成具象化的感知,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

二、积累审美经验,萃取审美鉴赏任务

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鉴赏需要以文本为客观内容,借助想象、联想等活动,丰富作品的形象,帮助阅读者积累审美经验,进行审美再创造。

首先,注重联想想象,激发审美体验。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维扩展和延伸。前者是唤醒审美体验的基础;后者是强化审美体验的锁钥。有效引入联想和想象,激发审美体验,正确重构文本,实现文本、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以《蒹葭》为例,教师可以紧扣文本中多种“物象”,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还原诗歌的意境,进而体悟其表达的朦胧之美。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以“析象”为核心任务,具体设计以下小任务:朗读诗歌,找出《蒹葭》中的意象,有效组合并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围绕该任务,学生需要立足于象,条分缕析地找出“蒹葭”“白露”“水”“伊人”等意象,发挥想象力,将其组合成丰富生动的画面。同时,围绕这些画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体悟文本的意境之美。比如,学生紧扣“白露”这一意象,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时间流逝,情感流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伊人”,感受人在画中走的美感。由此,聚焦学生审美体验,品味传统诗歌意象,强化对意象内涵的理解,真正有效地使学生读懂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意蕴。

其次,关注思维发展,萃取鉴赏任务。审美体验是思维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体特征,从“品言——析象——悟境——体志”四个维度,运用有层次的逻辑思维去鉴赏古诗词。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需要紧扣古诗词单篇文本特质,创设鉴赏学习任务,体悟语言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山水”这一意象,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人文主题为“山川之美”,选取了《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等作品,旨在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怀。执教时,教师可以“探究山水背后精神内涵”为核心话题,梳理教材中涉及相关意象的诗句,创设鉴赏性学习任务,使学生体悟不同作品的文化内涵。具体为:(1)找出相关文本中“山水”诗句,辨析其语言特色;(2)比较不同诗文中对“山水”描绘技巧;(3)紧扣文眼或者诗眼,解读“山水”的内涵;(4)联系诗人的生平,体悟“山水”的文化意义。由此,学生解读出“山水有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入“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阅读,引导学生从审美层面理解山水与人生的共情。

三、创设审美活动,输出审美创造成果

新课标指出:“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立足语言运用,进行审美创造。在古诗词审美教学中,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深度解读诗词,积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再创造。比如,学习《诗经·关雎》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经典咏流传”的成果展示活动,要求学生为之设计相关活动方案。具体为:(1)“最美诵读”。以《诗经·关雎》为素材,把握节奏、轻重,设计朗读脚本。(2)“最美画面”。译读《诗经·关雎》,展开想象,为文本配上插图。(3)“最美情感”。围绕绘制的插图,运用一首散文诗表达图画之美。围绕上述活动,学生从鉴赏到评价,从阅读到绘画,实现了对文本的重构,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以“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为引领,贯通古诗词内容、形式、情感,有效帮助学生建构阅读古诗词的经验,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周艳利. 以核心为本推动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为例[J].浙江高中语文,2023(2).

作者简介:马桂霞(1978— ),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