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驱动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
作者: 张彩芹
摘要:任务驱动即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因语言学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关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推进教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任务驱动法能使学生学习得到延伸和提升,学生通过名著整本阅读,了解作品的全貌,掌握名著的重点内容,深悟名著的情味,进一步检验语文课堂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名著阅读;教学实践反思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要素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如下特点:一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学习任务的设置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后思维水平没有得到发展。二是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任务的主体,只有学习主体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动机,主动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能力与素养,真正意义的学习才形成。三是过程的整体性,任务驱动需要整体设计,任何学习任务都是学生自我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每个环节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自主建构学习框架,习得关键能力,用关键能力投入新的学习。
二、名著阅读的教学价值
名著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模块,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延伸和提升,学生通过名著整本阅读,了解作品的全貌,掌握名著的重点内容,深悟名著的情味,进一步检验语文课堂学习的效果。部编版语文教材(2023年版)则承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编12部必读作品,这12部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见表1:
三、任务驱动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施
围绕学习任务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以《西游记》为例,可以依照以下策略展开:
(一)创设名著阅读情境
语文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下展开的,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前,教师可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创设情境,将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到名著阅读上来:
1.观赏动画片《大闹天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4年版)。
2.搜集并统计与《西游记》有关的影视作品。
3.挑选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比较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异同。
4.选出《西游记》中你最感兴趣的章节。
(二)明确名著阅读教学目标
名著整本阅读非常耗时,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不能掌控阅读进度和关注阅读效果,整本阅读的设计初衷就不能体现出来。根据《西游记》的文本特点和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实际,《西游记》的阅读目标可锚定在以下几点:
1.体验目标:《西游记》的整体概况,梳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概括作品中重要人物的形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迁移目标:根据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对作品中的神仙、妖魔进行分类,画出思维导图,对同质化的情节进行合并比较分析,精读最感兴趣的情节,对作品中的关键人物进行点评。
3.展示交流目标:就精读的部分写出读书笔记,将精读的内容改写成剧本,尝试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搜集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评论,就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写出自己的评论,探讨《西游记》的现实意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三)学习任务推进
有任务推进的名著阅读就好比学生在进行通关游戏,一个环节套一个环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层层推进的结果,名著阅读的要求也层层深入,阅读的指向性更明确。最能促进阅读任务深入开展的方式是使用阅读清单,设置《西游记》阅读任务,教师要求学生每周阅读10章左右,记录每个章节的故事梗概、主要人物、精读片段、思维导图、阅读体验,有任务推进,教师还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支持。初一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法上比较欠缺,在推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阅读任务卡中的内容进行细化,要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和泛读、连读和跳读,并就兴趣浓厚的进行标注和圈点勾画,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内容和基本结构,并提供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梳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在阅读任务卡的基础上再细化阅读计划,因《西游记》篇幅较长,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阅读兴趣,必要时要留出专门的阅读时间组织学生集体阅读。教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将同质情节、脸谱化人物进行分类。教会学生写读后感,通过借鉴或仿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每个阅读周期任务完成以后,教师要及时检测阅读效果,避免学生走弯路,也及时对阅读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就重点内容还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当学生读完第二回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在菩提这里学了一身本领,却因显摆被逐出师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好本领后要不要显摆?”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在必要时提出来,既照应阅读任务,又启发学生思考。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精髓还在于合作学习,《西游记》整本阅读和学习任务是非常繁重和困难的,其文白夹杂的语言和各种宗教词语是学生阅读的最大障碍,因此在推进《西游记》阅读任务时要建立阅读合作小组,各小组轮流完成阅读卡上的任务,小组内各成员互相督促阅读进程并共享阅读体验,在以阅读任务为中心的推进过程中分工合作,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的半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自觉性。
(四)展示与评价
整本书阅读任务完成以后,要及时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教师为学生搭建起写作、展演、研讨和交流的平台,不断丰富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通过开展读书会交流实践活动,让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获得的阅读体验、收获的阅读方法展开交流,让独特的阅读体验在交流中碰撞、交织、融合,让学生鲜明的观点在交流中发展完善。可以开展片段式表演,模仿知名影视剧中的段落进行剧本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布置场景、设计道具进行展演,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就孙悟空性格前后变化开展专题辩论,通过搜集孙悟空性格变化的文本,对孙悟空的性格变化进行个性化解读;也可以立足现实,对照唐僧的人物形象查找唐僧式人物,分析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挑选知名导演的影视作品进行观赏,观赏后再结合《西游记》原著进行改编或二次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在总结评价阶段,尽量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主体性地回归,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阅读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也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下一个学习任务和努力方向。要合理使用教师评价和组内评价,善于发现彼此的闪光点,帮助学生相互借鉴、共同成长,并促进个体积极自我反思。对已经完成的阅读任务教师要及时建立阅读档案,对照阅读任务清单收集学生的阅读成果,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二次创作作品整理成册,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助推后续名著阅读的深入发展。
四、任务驱动下名著阅读教学反思
本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西游记》名著阅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非常高,不仅如期完成了阅读任务,基本完成目标任务,而且阅读效率高,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反映出流程设计不合理,阅读任务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以及后期展演因创作力不足而导致表演粗糙的问题。同时,还发现极个别同学阅读困难没有及时关注到,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粗浅的问题,也发现少部分学生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别人的学习成果的问题。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有效对各流程进行精细化管控,真正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会聪.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法使用现状调查研究[D].江苏大学,2023.
[2]陈祖毅.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导读类”单元的编制与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
[3]李妺. 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张彩芹(1998— ),女,江苏省常熟伦华外国语学校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