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改进
作者: 张歆 杨赫摘要:随着新课标与考核角度的变化,从素质或应试的角度,都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近年来,围绕《红楼梦》的阅读与理解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面对教学中“素质的”与“应试的”的不同要求,教师需要对高中语文关于《红楼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发现《红楼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应对策略。
关键词:《红楼梦》; 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为主导”;核心素养
2016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在语文科目中增加了对《红楼梦》等12篇文学经典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课程中都设置“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且将《红楼梦》列于首位。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指定《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内容。纵观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政策的调整,无论从新课标要求或教材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探究《红楼梦》愈发成为高中语文授课的重点。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历代以来唯一以一本书的研究,而建立起一门专门学问的作品”。如何在新课标规定的“18课时”内引导高中生阅读、理解这部文学著作成为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教材、考核与《红楼梦》教学
“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强调教师要“引起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促进学生有效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师要“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讲授《红楼梦》是对教师实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考验。因为《红楼梦》属“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阅读量大,而课堂能用于阅读的时间又十分有限,有大量任务需要学生课后完成。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整本书阅读”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组织、交流与分享,担当起“主导”的作用。所谓“教师主导”,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把控,更在于用自身对《红楼梦》的阅读经验为学生进行方向上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情节与其所记录的传统文化。
阅读、理解《红楼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是由于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两个面向:即素质与应试。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成果最终要接受高考的检验,高考考核方式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状态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两个面向相辅相成,相互交织又各有侧重,共同影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红楼梦》有着文学、语言、历史、民俗等多维度的价值,对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从2019年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的推行,便能窥见《红楼梦》对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在人教版教材中,《语文》必修三设置了《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只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片段而不要求阅读全书。在“名著导读”单元,人教版教材简单介绍了《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主要人物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而在2019年后推行的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中,《红楼梦》被置于“整本书阅读”单元,教材中设置了“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把握前五回的纲领”“抓住情节主线”等提示,以引导方式带动学生思考,强调的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为《红楼梦》规划的“学习任务”中展示了“诗词”“日常描写”等角度又对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大有裨益。
无论从本身特点,抑或教材改革的角度,《红楼梦》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都应受到足够重视。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师更要进一步担负起教学“主导”作用,注意给出尽可能多的角度供学生理解、感悟《红楼梦》。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思考“红楼文化”对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意义,增强文学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发挥《红楼梦》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
(二)考核方式的要求
高考对《红楼梦》考核难度的增加同样要求教师进一步重视《红楼梦》教学。高考对语文教学起着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探讨《红楼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亦离不开对高考相关命题内容、考核方式的分析。
以北京卷2019年和2020年的高考模拟考试为例,2019年共考查《红楼梦》7次,题型多为“微写作”,只有部分试题涉及对《红楼梦》的深度阅读。如2019年海淀区二模的阅读便以“大观园试才对额”为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贾政、贾宝玉的人物想象。丰台区二模又涉及《红楼梦》中的节日习俗,并为《红楼梦》设计文创产品。在2020年对《红楼梦》的9次考查中,考核方式多为简答题,且题目都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深入阅读、研究《红楼梦》情节及其叙事艺术。
近年来关于《红楼梦》的考查愈发细化,对原著情节、意涵的考查逐步加深,难度上有所提升。其中,最常考查的是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分析,人物关系的理解也逐渐受到重视。通过高考命题趋势可知,仅理解“宝、黛、钗”已不能满足当下要求,学生对《红楼梦》中袭人、晴雯、紫鹃乃至王夫人、赵姨娘等人物同样需要形成自己的认识。这便需要教师进一步发挥教学“主导”身份,给予学生对应的提示。此外,《红楼梦》的“草蛇灰线”叙事手法也成为考核的重点,同样需要教师给予相应指导,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判词、曲词等与后文情节的对应。最后,如何理解代表性评点也是《红楼梦》考核的重点。如《红楼梦评论》《西江月·批宝玉》的以试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分析,这也提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将经典文学批评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红楼梦》的抓手。
二、《红楼梦》教学要求的反思
《红楼梦》教学是“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面对新课标与考核的共同强调,目前的《红楼梦》教学设计虽有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无论是课上的教学设计,还是课下辅导、延展读物,都向教师的教学“主导”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在过往的教学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关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反思不够深入,有时会因“未能处理好教师课内指导与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关系”导致“整本书阅读”效果不够理想。进一步结合高考考情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分析,则又有下列问题可进行深入反思:
(一)学习任务管控卡片的设计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计“学习任务卡”对学生课下的阅读、学习情况进行把控。然而,目前的卡片设计多注重“内容提要”“短评”“人物分析”等内容,这虽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思维灵活度,但对学生思考的深入程度缺乏足够的引导。因此,若课上未对此进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较难全面理解考核中常出现的名家评点、判词曲词。
(二)解读书中人物的过程
人物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人物的分析也是授课的重点。但在以往授课中,教师往往只请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并引导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交流,而对其选择人物的过程缺乏进一步的引导,对人物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分析关注较少。这便容易出现班级中同学集中讨论“宝、黛、钗”或王熙凤、刘姥姥等主要人物,而对袭人、晴雯、紫鹃、王夫人等关注较少,这便难以满足当下考核中对《红楼梦》人物理解的要求。
(三)探究角度的局限
在《红楼梦》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会以原著片段带领学生进入深度阅读,并设置一定的主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但是,教师所提供的探究角度又往往局限于“判词”“人物讨论”等,难以满足现有的考核体现出的更为丰富的角度。例如,《红楼梦》中第二十二回的猜灯谜与人物命运、第四十八回如何品鉴香菱学诗的过程都可作为新的探究角度。考核的变化要求教师进一步细读文本与“红学”前沿,选取尽量多的角度供学生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除满足考核的需求外,也要重视通过《红楼梦》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其中,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新课标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需要“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同时又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这便提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要注意“走进书本”又“走出书本”,思考文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要提示学生尽量了解考核中重复出现的研究角度,更要尝试超越考核范围,为学生展示更为丰富、广阔的思考角度,这些都有赖于对课堂设计的不断改进。
三、《红楼梦》教学模式的改进
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身份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成效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过程性指导的水平”,为使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更为深入,贴合新课标与考核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借鉴上述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打磨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中完成名著阅读。
首先,在阅读《红楼梦》开始前,教师应着重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及原著与课外读本的差异,引导学生感悟原著的语言之美与叙事之细腻。此外,教师可查阅《红楼梦》版本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提示,使学生尽量选取注释完整、准确的原著进行阅读。
其次,在设计阅读任务表对学生课下阅读情况进行监控时,教师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可将相关章节的名家评点、经典试题融入学习任务卡,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作答。如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可加入对刘姥姥“黠而侠”的评论帮助学生理解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借助“敏探春”“醋凤姐”等人物的“一字评”引导学生解读《红楼梦》人物性格。通过评点、试题的引入,能帮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理解人物、情节,避免浮于表面。
再次,在课堂教学环节,小组合作与讨论常常是教师用于引导学生研读《红楼梦》的方法。通过交流合作学生得以承担起学习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对于小组分工的过程,教师同样应承担起“主导”的作用,尽量提供丰富的研究角度,注意对过往考点的覆盖与总结,保障学生思考角度的多样性。教师可引导各小组分别选取《红楼梦》中诗词、判词、曲词、一位或几位人物进行探究,但小组间要避免重复。教师还应引导各小组定期反馈,形成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内展示成果,与同学间相互交流、学习。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引用原文词句,品读《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对白、情态,必要时可借助影视资料分析人物与情节。在解读《红楼梦》人物时,教师可尝试以一个人物为基点,带领学生沿人物关系图,在特定情境中分析人物关系、解读人物性格,在重视主要人物的同时不忽视人物群像、人物关系的分析。如在讨论“黛玉进贾府”一节时,可以王熙凤为切入点,分析她在荣国府的身份,她与贾母、王夫人的关系,以此解读他们之间的互动,以便加强学生对《红楼梦》人物的理解。
高中阶段的教学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又是将学生引导向大学阶段研究、学习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身份构成了学生“主体”身份的前提和保障,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体悟《红楼梦》的关键。为满足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需要兼顾学生兴趣、考核要求、核心素养培养、文学与现实关系等多个角度,多种需求共同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考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经典、感悟语文课程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红楼梦》、“红学”与文学经典化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5(4).
[2]陈佑清.学习中心课堂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基于对“教师主导作用”反思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7(1).
作者简介:张歆(1991— ),女,博士研究生,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文学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