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苑书文 申斐嘉摘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高中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培养媒介素养、指导阅读策略、设计实践活动以及实施评价反馈等,全面推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有效实施,提升学生的跨媒介学习和交流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也在改变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在以往,文字和口头表达是人们主要的表达和交流载体。而现在,人们的表达多是通过多媒体、自媒体、全媒体以及融媒体这些媒体展开。这些媒体是动态的,是富有创造性的,使人们的表达和交流具有新型的及时性,实现了对传统纸质媒体的新超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新的信息生活的主体。所以面对各种媒介给人们带来的信息轰炸和冲击,面对各种各样真假难辨的信息挑战,需要人们拥有一种新的阅读理解能力,即具有筛选、鉴别、判断甚至是评价信息的能力。线上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信息生活常态,在此背景下需要改变原有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把跨媒介阅读和表达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
自2000年以来推进的语文课程改革,每一版语文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与表达,尤其是2022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专门设置了一个任务群(并设置了0.5学分),可见其在当下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此,探索行之有效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策略,符合当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可以满足新时代高中生对语文课程的新需求。
一、提高媒介素养,奠定跨媒介学习基础
强化媒介认知至关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媒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媒介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提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展示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理解不同媒介在信息传达中的优势和局限性。这不仅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还能提升高中生跨媒介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文献的原始形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历史背景;而在教授现代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网络文学或电子期刊,感受现代媒介带来的便捷性和多样性。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教师需明确信息筛选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进行强调。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效筛选信息对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提升信息筛选能力的动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信息筛选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关键词进行搜索,如何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使用信息筛选工具,如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专业数据库等,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最后,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媒介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媒介环境的快速变化。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关注最新动态、利用网络平台学习、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以及保持开放心态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媒介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需求,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具有高阶媒介素养的学生。
二、指导阅读策略,深化跨媒介阅读体验
在当今信息社会,教师应明确多元媒介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当下阅读文本的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纸质书籍、电子书、网络文章、博客、微信公众号文章、视频字幕等。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阅读体验。因此,培养学生多元媒介文本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丰富阅读体验,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高中语文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多元媒介文本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品时,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电子书、网络文章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视频字幕、博客等媒介文本,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媒介文本阅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电子书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开展网络文章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想象力。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设计实践活动,拓展跨媒介学习应用
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媒介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参与跨媒介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
首先,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到与跨媒介项目相结合的切入点。例如,《鸿门宴》是《史记》中的经典篇章,讲述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这篇文章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非常适合话剧表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鸿门宴》改编成话剧剧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走进社区或乡村,拍摄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纪实短片,通过实地拍摄和采访,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索新的媒介形式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媒介学习能力。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琵琶行》一诗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介进行表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将《琵琶行》中的意境和情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绘画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琵琶行》改编成微电影或动画短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创作剧本、设计角色、选择场景和音乐,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影视语言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又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四、建立评价机制,优化跨媒介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地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教师必须设置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型评价体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校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基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设置。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评价与反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进行。在实施评价时,教师要全面考查学生在跨媒介学习中的语言运用情况,看其是否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评价媒介信息,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还应评价学生在跨媒介学习中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否能够欣赏媒介作品的美,发现其中的艺术价值。最后,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在跨媒介学习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教师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跨媒介学习中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还能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这样的跨媒介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上述教学策略着眼于通过培养媒介素养、提供阅读策略指导、精心策划实践活动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致力于全面强化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效果,进而增强学生的跨媒介学习和交流能力,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蔡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整体框架及相互关系[J].语文建设,2018(25).
[2]毛刚飞.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几点思考[J].语文学习,2018(5).
[3] 陈蔚.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2.
[4]满春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的设计开发[J].基础教育课程,2019(Z1).
[5]张嘉鑫.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3(5).
[6]秦开颜.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的探讨[J].课外语文,2020(33).
[7]张克久.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23(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核心素养导向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S22Y009】
作者简介:苑书文(1969— ),男,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申斐嘉(1999— ),女,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