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农村初中“共情作文”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窦玉

摘要:基于“共情作文”教学理念,结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从创新教学形式、深挖写作资源、科学设计习作实践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在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感受“共情作文”的真谛,还原写作的本真,凸显作文的真实性和个性化。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促近学生写作兴趣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共情作文”;教学探索与实践

“共情作文”是指在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下,学生以个人生活轨迹、“生命”本体为基础,依据个人经历、当下处境以及自己的想法、感受、情绪,在情感信任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唤起自己的表达欲望,自愿抒发情感,自觉抒写胸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农村初中“共情作文”教学探索与实践是对2022年版新课标思想的有效落实,是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在作文教学领域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同时,此次探讨有利于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构建开放且富有创新活力的作文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农村初中“共情作文”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一、运用多种形式,让作文凸显个性

农村地区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接触的是较为朴实的生活环境和相对单一的学习环境,这就导致农村初中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情感经历较为有限。因此,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鼓励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作文训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深入挖掘写作素材,从更加广阔的角度与层面展现内心世界,抒发真挚情感,以此实现作文教学的“共情”。基于此,笔者积极进行初中作文教学形式的多元探究,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写作本质,借助写作凸显自身个性。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进行不同文体仿写的尝试,展现自身写作的个性。初中学生接触的文体主要有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在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方面也各具特征。因此,教师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写作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从较为简单的仿写入手,使学生在仿写中实现自身情感的抒发。比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这篇散文时,笔者以课文文本为示范,向学生介绍散文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散文写作要点及规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仿写的形式进行散文的写作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写作实践中获得写作知识的综合运用,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现选取学生优秀仿写文段如下:

春,绝对是一帧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画布。放眼学校周围的大片农田,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满眼的绿色呀,温柔着我们的视线,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是丰收的前奏和希望。还有那星星般闪动的一点点红、一点点黄、一点点粉、一点点紫呀,也惊喜着我们的目光。于是,开始在春天漫步。踩在松软的泥土上,才知道生命的温床可以如此平实。只要季节的老人飘然而至,所有沉睡的种子,都可以在这里孕育,并赋予生命一种崭新的姿态。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续写的方式表现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获得写作中“共情”的抒发。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续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续写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展现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独特理解。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以续写的方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行“共情”的有效表达。比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读课文《蒲柳人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自主阅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通过续写的形式进行文中情感理解的表达,以此展现学生的真情实感。现选取学生优秀续写片段如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何大学问一家的生活愈发艰难。战争的硝烟弥漫在运河两岸,村民们纷纷背井离乡,寻找生存之道。蒲柳人家也饱受战乱之苦,但何大学问和白仙儿坚决不肯向侵略者低头。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何大学问得知了一个关于日军运输线的重要情报。他决定亲自去趟城里的情报站,将这个情报报告给国军。白仙儿担心他的安危,但何大学问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冒险一试。

临行前,何大学问对家人说:“我去城里一趟,可能要一段时间才能回来。你们要照顾好自己,等我回来,咱们继续抗日救国。”孩子们都眼泪汪汪地送别父亲,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国家和家人争光。

何大学问走后,白仙儿带领孩子们在村里继续进行抗日宣传。他们白天干农活,晚上则秘密举办抗日讲座,传播革命思想。尽管生活艰苦,但一家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

岁月流转,蒲柳人家新一代的年轻人长大成人,纷纷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他们铭记着长辈的教诲,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运河边的蒲柳人家,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成了一个家族永恒的传奇。

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共情”作文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示范,进行形式多样的作文教学,农村初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教师需引导学生写出独特且富有个性的作文,进而实现“共情作文”教学的目标。

二、深挖习作资源,让作文凸显真情实感

在农村初中“共情作文”教学中,习作资源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因素之一,习作资源的深刻挖掘对于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农村生活,从中发掘、探寻丰富的习作资源,在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更好地运用写作情境,抒发真情实感。

首先,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日常经历、家庭生活和文化环境,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相应的写作主题或情境,使学生在熟悉写作场景的引领下,产生浓厚且深刻的情感,以此引导学生写出与自身经历相关的作文,进而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主题,根据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具体的话题或故事情境,如“我美丽的家乡”“我的家乡风景”,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进行表达。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经历,让学生借助各种细节描写来表达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要抓住细节”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身边熟悉人的细致观察来进行有效的细节描写,进而写出真实且触动人心的作文。

三、借助习作活动,让作文凸显学生风貌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借助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新知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内化。因此,在初中语文“共情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具有参与性的习作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产生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及时捕捉自身在活动中闪现的情感火花,并利用习作的方式进行展现。学生通过这种写作的方式,展现了自身的精神风貌,并在真情实感的表达中,获得良好的“共情作文”教学效果。下面笔者选取学生在“寻找农村的春天”习作活动中的优秀习作片段加以说明:

春天,是农村一年四季中最充满活力的时节,是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万物复苏的时刻。

驱车或步行在农村的小路上,你可以看到田野里绿意盎然。小麦、稻谷、玉米等农作物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跳着欢快的舞蹈。农民们也开始忙碌起来,耕田、播种、施肥,为新一年的收获打下坚实的基础。

沿着小溪走,你会看到河水清澈,鱼儿在水中嬉戏。河岸边的柳树吐出新芽,柔软的枝条随风摆动,仿佛在向你挥手致意。远处的山峦也披上了新装,树木抽出嫩绿的枝条,山花烂漫,鸟儿在林间歌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春日画卷。

农村的春天,不仅是大自然的复苏,也是人们心灵的苏醒。在田间地头,你可以看到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老人们坐在门前晒太阳,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未来的希望。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他们知道,只要辛勤劳作,就有可能迎来一个好收成。

综上所述,“共情作文”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农村初中“共情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多样习作教学形式的运用、习作资源的深刻挖掘以及习作活动的科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通过真实情感的表达,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掌握“共情作文”的写作技巧,真正实现习作与农村生活的“共情”。

参考文献:

[1]舒才友.层递式教学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23(6).

[2]马思雨,李艳葳.创意写作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10).

[3]王亚琴.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新课程,2020(27).

[4]原伟静.生活化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9).

作者简介:窦玉(1978—),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九年制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