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解析及教师下水感悟
作者: 石莉 侯静芸摘要: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要精读材料语,提出核心立意;细读引导语,整体构思文章;审读要求语,注意写作细节。教师通过对材料进行概念界定,确定“每个人要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之立意,再构思行文,精选素材,形成下水作文《探索未知之境 谱绘多彩世界》,设身处地分析学生写作困境,为今后学生作文备考打下基础。
关键词: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审题指津;下水作文;写作感言
一、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指津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包含了材料语、引导语、要求语这三要素。笔者对各要素作具体分析如下:
(一)精读材料语,提出核心立意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沿用了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作文命题样式,关联试卷中“现代文阅读I”提到的内容,这是对试卷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由读带思、由读带写、读写结合的作文题目。学界称其为读写结合类作文题。
作文题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结合现代文阅读,列举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发展事例以及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是话题的引子。“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隐含着航天人不断探索之意。高考作文对学生视野和思维的考查不会停留在单一内容,考生写作也不能止步于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讴歌。第二部分,呈现了命题、立意的核心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仔细分析,这句话包含“我们每个人”“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三个要素。“我们每个人”是探索的主体,强调了群体与个体。“不断抵达”有持续探索、坚持深耕、坚持不懈、奋斗不止、超越再超越等意味。“不断抵达”也隐含着坚韧不拔、勇于探索、自强不息、谦逊、谨慎等精神品质。而“未知之境”中的“未知”可以是没有知晓、没有想到、没有达到的程度,也可以是有困境没有驾驭,包含的内容应当是深广的,可以是太空、科技、理想、人文思想等。学生需要在写作中直接或间接呈现这三个要素。
此外,考生还需要关注材料语中隐含的命题意图。聚焦关联词“也”,表明行文重点应紧扣“个人对未知之境的探索”,避免偏重“人类的太空之旅”。特别注意要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感悟,避免简单地就事论事,更不要空洞议论和胡编乱造。品读“正如”一词,把太空之旅与每个人对未知之境的探索类比联系起来,旨在强调各个领域探索的价值与意义,对探索持相对正向态度。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形成的立意有:“探索‘未知’,永不停息”“保持好奇心,探求未知世界”等。
(二)细读引导语,整体构思文章
在材料之后的作文题引导语为“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了范围为“这”,人称为“你”,思维动词为“联想和思考”。逐词分析学生会发现:“联想”,以感性思维为主,偏于叙述、记录、抒发,更适合写记叙文、散文、小说;“思考”以理性思维为主,偏于说理,更适合写议论文。但无论怎样“联想”与“思考”,都不能脱离情境、脱离材料进行写作,因为前面用“这”作了限制。同时,引导语中有“你”,其实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从材料中能读出自己,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有自己的生活经历。考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个性思考,才是真正意义上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三)审读要求语,注意写作细节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题的要求语是“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经过前两步对材料语和引导语的分析,最难的确定立意角度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要求文章要体现鲜明确切的文体样式。记叙文,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手段,写出自己或他人的故事或经历,可以记叙一件事,重在细节,也可以记叙多件事,在复杂的记叙中传达主题、意义,语言力求形象生动,富有情趣。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这三大要素,语言要严谨准确、说理透彻。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长,采用书信、日记、调查报告、演讲稿、倡议书等实用文体的形式展开写作,但都必须做到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对考生写作态度的要求,要让学生写自己的文章,不能将自己背诵的作文移植过来,这种情况一旦在考场上被发现,就会被视为抄袭。同时,要避免抄袭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以往在高考阅卷时判卷人经常会遇到考生抄袭试卷内容的情况,判卷人会将抄袭内容删除之后,再来判定考生作文的分数。“不得泄露个人信息”,高考是非常严谨的考试,但总有考生在写作中不小心就暴露了所在学校的信息,甚至有考生在作文试卷上作一些特殊的标记。这种情况在高考阅卷时一旦被发现,也会当作作弊处理。“不少于800字”是写作的常规要求,考生的文章必须达到这个字数。一般情况下,少50字扣1分,少100字扣2分,以此类推。考生的作文字数太少,即使作文写得再好,分数也不会高。考生最好写满给出的作文格,或者接近作文满格。
三、教师下水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为深度了解高考动向,优化区域高中作文教学,高考题目公布后,重庆两江新区就组织了高中语文教师撰写下水作文的比赛。现展示一篇如下。
探索未知之境 谱绘多彩世界
千年前的河畔,屈原对天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那是诗人去不了的远方,那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未知。而今“嫦娥”探月,未见广寒却看见了月球之背;“天宫”升空,未见天庭却看见了宇宙深邃,我们终于能将屈原的天问回答一二。
为何千百年来我们步履不停,一路追逐,探索至今?或许正因为我们在数千年的探求中,愈发明白:对未知的追求与抵达,塑造着你我的今日与明日。
未知让世界蒙上了面纱,探索让世界更加真实。
不可否认,某种程度上,未知的面纱确实给世人带来了浪漫的幻想,没有了女娲补天造人的传闻,曹雪芹未必能写出“青埂峰”下那块顽石入世。可如果世界只有未知的包围,不曾去探索生命起源与发展,这样的浪漫也终将变成充满血色的无知与迷信。达尔文发现不了进化论,孙思邈写不出《千金方》,维萨里做不出解剖学,人们在巫与神对话时代沉沦。而探索未知,让神话迷信祛魅,让生命世界恢复真实的模样。
真实的世界或许失于单调,未知更是使世界大片留白,然而探索却让世界多彩。
如果没有对文学的探索,先秦汉魏的诗歌不会和梵语的“四声二元化”融合,从而创造出中国诗歌的格律;六朝的宫体诗还依旧唱着靡靡之音,“玉体横陈”之下,我们看不见“江畔何人初见月”哲思隽永,文坛也吹不出那古朴的初唐诗风;宋词在词人的笔下只能“诗余”言情,哪里还有东坡以文为词,以诗为词,唱出“大江东去”的豪迈。正是历代文学大家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创新艺术新样式,让文学更丰富。
探索未知不断开拓着我们的视野,丰富着这个世界。
探索未知很美,但探索未知也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首当其冲,去追逐的路本就危险重重。这一路上我们看见哥白尼讲日心说被烧死,我们看见邓稼先研究核弹身患癌症,我们看见无数的探险者倒在了丛林深处……要明白,比抵达未知的欣喜更重要的,是这一路不曾放弃过的勇气、智慧和决心。
再有,一些未知本身就充满了危险,一如潘多拉魔盒。当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了剧烈的医学伦理风波,我们探索出了基因编辑技术,但是我们要使用这个技术进行人造人吗?抵达未知后是否要打开这个盒子,都值得我们深思。
抵达未知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去看见,去追逐,去审视,去拥抱,我相信勇探未知之境,审慎未知之境,方能真正谱绘多彩世界。
教师写作感言:
当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出来后,笔者第一时间对材料进行了独立解读和定时写作,尽可能模拟学生的考场状态。这是一则读写结合的材料作文,命题人的重心其实放在了材料语的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首先要对材料进行概念界定,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强调写作的立足点是个体自我,也可以延伸到群体;“不断抵达”意味着持续探索;“未知之境”既可以指材料中的宇宙未知,也可以指各类领域的未知空白,如艺术、医学、人际关系、对世界的认知等。结合“正如”二字提示,个人的未知探索应该也如“人类太空之旅”一样充满积极正向意义。综合命题意图和材料解读,基本审题立意就浮现了出来:每个人要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这道题目的审题不难,但如何构思行文能够体现材料要求的“思考”思辨性,确实有一定难度。于是笔者立足深入追问“为什么”开始拟写提纲,第一部分,“引用材料+简单分析”明确观点“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探索未知”;第二部分,分论阐释探索未知的作用,从真实性与丰富性的角度入手进行论证;第三部分,从辩证地看待探索未知的危险性,递进到“怎么办”,去如何更好地探索未知;最后,总结分论,排比呼吁,收束结尾。
文中的素材选择、名言引用,因为时间紧张,所以选择了笔者自己更熟悉的领域,比如文学艺术发展的探索。在日常备教中,教师要强化全面阅读和热点素材的分类积累与品评。当然,平时也要尽可能多进行定时下水作文写作,锻炼写作敏感度,让自己能够真正体会学生写作困境,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石莉.高中议论文入格训练三部曲[J].教学考试,2020 (37).
作者简介:石莉(1983— ),女,重庆市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侯静芸(1993—),女,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