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文学概论课程创新及其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作者: 赵欣 杨镜琳摘要:面向新时代,在新文科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其改革与创新要关注时代发展、倡导价值导向、贴近学生主体。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将“学理论”与“读原典”相统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具有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谋求新的突破,在人文精神的阐发与弘扬中更好实现对语文教学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文学概论;课程创新;语文教学
文学概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学习难度较大。究其原因,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但缺少人文性与亲和力;授课方式多为理论性结论,缺少理论依托的文本,从而缺失理论来源。由此导致学生有学习热情而知识储备不足,有学习意愿而学习起点不明,有学习能力而学习方向不清等问题。面对新时代发展、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文学概论课程建设应坚持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导”融会贯通,找准课程创新的突破口,解决教学痛点,提升教学实效。
文学概论课程围绕价值导向、理论素养、细读原典,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与沟通合作能力为目标锐意改革,保证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首先,以课程内容为根本,将理论学习与原著阅读密切融合,促进学生对学科理论的认知深度与实践广度。其次,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提升学生的相互合作与沟通协调能力。再次,以理论思辨能力为培养核心,用理论观照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以上努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理论深度、思辨能力、职业素养与人文关怀。
一、坚持正确价值取向,还原理论鲜活特性
(一)融入课程思政性
通过对文学概论经典文本讲读,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文学、文化现象的能力及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为亲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文学理论概念、范畴、演变历程的梳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文论概念的发生与发展为契机,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而建立民族认同感,增强家国意识。
(二)保证理论鲜活性
让学生喜欢理论课,主动接受并内化核心价值观。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那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判断、推理,而在于学生是不是用心去体味看似生硬的形式背后所蕴藏的关于艺术、关于美、关于人生的感悟。文学本就是人学,文学理论同样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精神,关注人生活的现实世界。通过学习文学理论中的理论观念激发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融合理论与原典,培养思辨能力
文学概论作为理论学科内的核心课程,在知识目标达成方面,要求掌握文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初步建立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在能力目标达成方面,要求掌握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了解文学理论问题的思维方式,能够将理论方法和欣赏角度运用到文学文本与文艺现象的品鉴中。在价值目标达成方面,通过探讨文学与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不断渗透人文精神。
(一)专题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学概论内容以核心专题形式讲述。在“文学的性质”部分,聚焦文学作为活动的专题,扩展为文学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认识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从而形成品格养成教育。在“文学活动的构成”部分,聚焦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在对文学文本和文学形象的分析中,体会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在“文学接受”部分,探讨文学接受的发生与过程,讨论读者对作品的“具体化”过程,从而理解文学价值形成的过程。充分认识文学理论对接受活动的重视,让学生借助文学可以深入了解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状态,继而探讨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
(二)原典细读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专题,在教师讲授之后认真细读原典。在“文学性质”部分,阅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理解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阅读《文心雕龙·原道》与《诗学(节选)》以探究理论渊源。在“文学活动构成”部分,阅读《文赋》《艺术作为手法》《创作家与白日梦》等经典文本,深入了解相关问题的理论来源。在“文学创作”部分,阅读《人间词话》《抒情歌谣集(序言)》《小说面面观·原型人物和扁型人物》《中国戏剧表演中的陌生化效果》等经典文本,探讨不同文体的形成过程与特征。在“文学接受”部分,阅读《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节选)》等经典文本。通过“读原著”使得学生真正将理论命题落到实处,从而深化对理论问题的理解。
(三)理论思辨
文学概论是极富思辨演绎特点的课程。在对文学本质、文学现象、文学实践、文学活动的观照中,体现出理性思辨的能力。以理论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文学概论课堂体现出观点交流、知识更新、境界升华的意味,由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才能真有收获。
三、强调情理融合,促成完善人格
(一)理清主导与主体
以教师导学、学生自学为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师参与的过程中与学生形成讨论合作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展示与师生分享的方法实现教师引导、师生互评的教学过程。在课程理论讲解方面,通过课程学习,推荐阅读书目与范围,让学生开始初步的文献学习,从而达成读书笔记、小论文等理论学习目标。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案例分析与师生互动,形成运用理论进行书评或影评的实践教学成效。
(二)融合理性与情感
以情育人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透过知识的学习得到情感的唤醒和思想的启发。目前,以情育人是高校教学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薄弱的环节。面对目前文论研究与文化研究往往交融在一起的现状,意味着文学概论中的理论话语与文学实践中情感诉求的双重融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文论分析的技巧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结合在一起。在将基本理论命题讲述清楚的基础上关注理论问题与具体作品的结合。比如,在讲述“诗言志”时,教师可密切结合《诗经》中的具体篇章,分析“作诗言志”“用诗言志”“赋诗言志”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得“诗言志”的理论命题与《诗经》篇章的文辞之美结合起来,在理论命题得到深化的同时,改善了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接受程度。
(三)贯通课内与课外
在重视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围绕问题形成学习“工作坊”,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让小组的研究讨论以报告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围绕课程专题形成对经典文本的诵读与感悟。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相结合,从而深化课程对于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观教育。将理论学习贯穿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当中,利用多元学术资源,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中,加大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力度。
四、拓展考核方式,培养职业素养
尝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推荐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前沿性的书籍让学生阅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思考的可能。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加大对教学过程考查的占分比例。
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授课中涉及的文学概论问题的思索和论证,针对文学概论的相关问题做出课件并演示,以此带动课堂讨论的开展。鼓励学生加入经典文本的诵读与讲解过程中,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理论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整理出与每部分讲解内容相关的书目与文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针对相关文献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课程的开放性与师生互动性,从而使学生接受专业的学术训练,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五、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意义
文学概论课程虽然并不直接对应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审美诉求在语文教学中均有所体现。
将文学概论中的人文精神引入语文教育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与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家国意识的认同息息相关。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人文精神的融入中得到展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正是在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渗透中展现出来。其二,对于学生道德伦理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的长幼之别、知行合一、文质相合、一诺千金等道德诉求,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道德伦理塑造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其三,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扩展也大有裨益。语文教学不应该囿于现有的课本之内。课外读物的选择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继而也与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息息相关。尤其是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中对于古文阅读能力的持续重视,人文精神的融入是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从生字词的教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显然不能仅仅在识字、认字或者掌握简单的语法范围内进行,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承担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正是在文化的传承中,语文才可以将识字认字的工具与文化人文的特色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门深具人文特色的基础学科。无论是汉字本身音形义中所蕴含的深刻智慧,还是具体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审美感观都与人文性密切相关。从历史上看,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尤其重视儿童教育,也就是所谓的蒙学教育。从教材的编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到教学的方法(如吟诵、记忆等)其时间跨度可以延续至行冠礼前后。朱光潜先生曾回忆其上私塾时的经历:“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们了解得很少,可是熟读成诵……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可见,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吟诵、记忆最为宝贵的时期,这一时期融入国学因素,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
在这种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之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也印发了《完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上述文件均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尤其重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文学概论课程中所具有的思政因素、人文精神恰恰符合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在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读写指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
[2]李鹏.师范院校《文学概论》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对接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22(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天津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思政性探讨”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G01222015】
作者简介:赵欣(1981— ),男,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