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
作者: 邓伟月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大单元”教学逐步进入广大师生的视野。“大单元”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功能,贯通“教学评”的最佳学习单位。通过融入结构化思维理论,建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形式”三位一体的结构化思维模式,助力大单元教学开展,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结构化思维;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单元知识的内在逻辑,整合学习内容、情境、任务等要素,有效完成单元学习。”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闭环的结构,包括单元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评估等要素。在大单元教学中,融入“结构化要素”,运用“结构化思维”,可以让学生学习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
结构化是将学生积累的知识条理化、纲领化地进行归纳和整理。结构化思维就是将碎片化信息放入框架之中,按照一定的范式和流程,迅速解决问题。在大单元教学中,结构化思维强化单元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整合单元内容、整体设计目标、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关联的学习序列。
一、立足释义层,形成学习内容结构化
阅读能力发展分为基础层、解释层、批判层。其中,基础层中“释义”不仅是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思维走向高阶的重中之重。所谓“释义”是通过理解文字、了解事实、剖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进而读懂文本的主题和情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抓住文本精要,才能正确释义,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进阶。
(一)提取大概念,重组结构化内容
在大单元教学中,课程内容结构化是大单元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结构化思维遵循教学逻辑规律,强调阅读层级,倡导学习内容架构化。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突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方向,单元结构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基于此,语文课堂可遵循教材单元逻辑、学生认知逻辑进行课程内容的统整。
比如,以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选取《〈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诗词五首》等文本,旨在引导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学会“得体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大概念重新组合单元知识,概括、提炼语言表达形式。以联读《〈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三篇文本为例。依据诸子散文和传记散文的特点,教学可以提炼出以下专题,重新组合文本,形成结构化内容。具体为:对比艺术中彰显叙述的褒贬;语言特色下的表达得体;情怀抱负下的角色突围。由此,以大概念为“指挥棒”,贯穿单元,化零为整,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理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单元主题。
(二)立足“释义”,建构认知体系
大概念是基于具体内容的上位概念。以大概念为抓手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其中,立足“释义”层,可将程序性知识进行转化,建构系统的认知框架。
比如,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三篇文本,语言风格各有千秋,情感表达各有侧重。在教学中应紧扣“语言”这一核心点,借助反复诵读,体悟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和魅力。如《〈孟子〉三章》一文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彰显出雄辩的气势;《愚公移山》一文多元的讲述形式,体现出寓言的哲学意味;《周亚夫军细柳》一文通过冷静客观的叙述,暗含作者的褒贬态度。由此,在整合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单元主题,建构语言知识体系。如《〈孟子〉三章》的论辩技巧归纳如下:1.正反对比法。分析“寡助”与“多助”的不同结构,阐释“人和”的重要性。2.善用类比法。巧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3.善用举例法。列举舜、百里奚等人,阐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以大概念为引领,以“释义”为基础,形成具有结构思维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大单元内容结构化。
二、立足解码层,创设结构化学习任务
大单元教学不是孤立地教一篇文章、教一个知识点,而是关联整合、融会贯通,进而解码创生。解码包括多个层面:文本内部语言文字内涵及情感的理解;文本内容与表达的体悟;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勾连;文本与读者经验的契合;读与写之间的链接等。基于此,有效创设结构化学习任务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解构文本。
(一)创设解码情境,搭建思维主线
建构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在大单元语文学习中,单元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特情感和思维关键的锁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沉浸在情境之中,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外界信息,进而形成多元的互动和协作探究,最终实现语文学习思维结构化。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生命之趣”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码“生命”这一主题,笔者以“尊重动物,善待生命”为主题,以制作公益广告视频为核心任务,设计以下情境:
复兴中学微信公众号推出了“语文天下”的交流平台。该公众号最近推出“动物奇葩说”一栏,征集“我与动物故事”的文本、视频。
课堂以建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围绕单元文本,形成“说故事——写故事——拍故事”的线路,有效促使学生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形象走向抽象,将静态的知识学习转化为动态的实践运用。
(二)依托结构化任务,促进思维进阶
在单元大任务确定的基础上,有效衍生出子任务进而实现单元学习目标。同时,子任务之间相互关联,勾连单元前后,组建成结构化任务群。比如,以上面的制作“尊重动物,善待生命”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视频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文本,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具体为:1.阅读《猫》《动物笑谈》《狼》,梳理相关素材。2.通过阅读上述文章,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评价。3.参考公益广告视频范例,撰写文案(含广告词、解说词)。4.整理相关文字和视频素材,剪辑、配音完成广告视频,并发送至学校公众号。
由此可见,结构化任务不仅是阅读的吸收,还是写作的内化。有效的结构化任务唤醒和激活了低阶知识中的高阶认知,实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梯度攀升。
三、有效建构评鉴,形成学习形式结构化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以学习目标为引领,观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动态多元的学习评价是让大单元目标真正落地的重锤。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有效建构评鉴体系,搭建评价支架,在比较、辨析、推理中创生,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一)依据评价主体,形成学习形式结构化
学习形式的结构化是指学习者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课内外延展。从评价主体来看,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主体,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为例。以“奋斗,最美青春”为主题,开展新闻展播活动。在单元任务实施过程中,课堂学习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搭建学习支架,创设学习空间,形成互评互点平台。具体为:1.小组合作,确定采访对象,拟写采访提纲,完成《采访记录表》。2.小组讨论,确认采访素材是否适合、全面。3.师生互评,依据采访稿,点评采访角度是否独特,叙述是否客观。总之,过程性评价需要依据学习形式,对齐学习目标,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二)注重评价量表,生成结构化学习成果
大单元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语文教学的诊断往往是对学习结果给予的评价,而过程性评价是为了目标的达成。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有效设计评价量表,为学生多元化表达创造机会。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奋斗,最美青春”新闻稿展播活动为例。课堂可以从“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语言、视角五个角度制作写作自查支架表。同时,学生也可以围绕新闻特写,抓住细节、白描,体悟作者的情感和人物的思想。为了让新闻有效展播,师生可以共同观看《新闻联播》等视频,集体设计“十佳”新闻的版面,注重图文并茂,制作一期电子校报专刊,置于学校书吧,传播和传承奋斗精神。由此,细化学习任务,制定合作规则,明确评价等级,自评互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品质的提升。
总而言之,语文知识结构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以结构化思维明确知识建构的起点和目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和螺旋上升的学习任务,让大单元教学由“教”到“学”,思维生态由“乱”到“序”,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杨文佳,杨书松.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实现语文知识的转化[J].语文建设,2022(8).
[3]张春华.走向真实情境的写作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20(4).
作者简介:邓伟月(1992— ),女,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实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