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老舍先生学写景

作者: 葛琳璐

摘要:学会描写景物是初中写作要求之一。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取的是描写四季美景的诗文,其中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语言清新、内容浅近、写景生动,颇受学生欢迎。在写景作文讲评中,用好教材这一例子,落实新课标强调的“教——学——评”一体化,将学习《济南的冬天》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写景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老舍;《济南的冬天》;写景技巧

七年级学生带着对自然、自我、新校园的好奇,对新生活的憧憬,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一次,临近下课,一场小雪悄然而至。教室中的学生大都望向窗外,被空中似撒盐般的雪花吸引住了。江苏南通地处江淮平原,冬天很少下雪,美丽的雪景自然会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笔者灵机一动,带领学生走进雪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近距离观察雪花,欣赏雪景。在随后的语文课上,笔者要求学生模仿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景方法,以“今日校园”为主题进行写作。学生可以写片段,可以写小作文。文题自拟,字数不限。

没想到的是,这次写作训练中学生没有出现紧皱眉头、唉声叹气、东张西望等迟迟不下笔的现象。相反,不到30分钟的时间学生大都完成了写作任务。笔者趁热打铁,及时批改学生习作,发现全班48名学生的习作中个个有佳句,人人有佳段,10人成佳文。这是进入初中以来学生从未有过的现象。笔者一鼓作气,将学生习作中的佳句、佳段、佳篇分组合类输入电脑,形成电子文档,然后打印发给每名学生,进行全班点评赏鉴,师生共同总结出跟着老舍先生学写景的有效路径。

一、抓住代表性景物来写

虽然学生写景的对象并不相同,但都写出了景物的主要特征。

有的学生写校园中的水——河水、湖水、池水;有的学生写校园中的树——松树、银杏、香樟、黄杨、垂柳、棕榈、香椿、龙爪槐、小琴丝竹;有的学生写校园中的花——菊花、月季花、香椿花、枇杷花、梅花;有的学生写校园中的亭子——六角亭、八角亭、蘑菇亭;更多的学生写的是雪。无论写什么,学生都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如水面上结了冰,河面冰薄、湖面冰稍厚、小池塘的冰最厚;树木有的光秃着身子,有的青绿逼眼;花儿有的凋零,有的怒放;亭子一律静默着,各具姿态。

同样的校园,学生眼中的代表性景物却不相同,景物特点也各异。

为什么会这样呢?师生共同探讨。

先看课文《济南的冬天》。济南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说法。济南有四大名泉,素有“泉城”美称。所以,泉水、垂柳是济南的代表性景物。但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对垂柳只提了一句“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关于泉水却没有提及。老舍先生是抓住济南的山和水来写的。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老舍对济南的山、水感触最深,写出了济南小山的温静、秀气、淡雅,绿水的澄澈、透亮,反映了济南冬天“温情”的总特征,极具地方特色。通过分析,师生达成共识:一个地方的代表性景物通常不止一两种,你感触最深的、最能反映这个地方特色的景物就是代表性景物。因而,写景的第一要诀便是抓住代表性景物来写,且要写出这一景物的特征,进而突出这一地区的特点。

二、细致描摹所见之景

有了这一认知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各组“今日校园”中你最喜欢的某段或某篇,并说出喜欢的理由。8分钟后,全班交流。

第3组学生最喜欢范同学的习作片段。理由是范同学将冬天校园内的风写成“妖风”。“妖”用字精准,写出了风直往人的领口、袖口、裤管里钻的事实;风趣、诙谐,突出了风见缝就钻、冷彻人心的特点。学生认为范同学习作的遣词造句受到了老舍先生的启发,如《济南的冬天》中写城外远山时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卧”字用得传神,写出了小雪后小村庄的安适与宁静。

第5组喜欢刘同学的习作片段,具体如下:

李太白曾言“燕山雪花大如席”,北方的雪如同性格豪爽的女人,急促、洒脱;谢道韫曾说“若柳絮因风起”,南方的雪似温婉的少女,姿态轻盈、羞羞答答。

学生说:“《济南的冬天》首段采用了对比手法,与北平、伦敦、热带风光相比,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因而暖、晴且温。”老舍先生采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将“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喻成日本看护妇;还写山腰的薄雪在微黄的阳光斜射下,“好像忽然害了羞”。刘同学在习作中活学活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引用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方和北方雪景的不同特色,诠释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内涵。

远远望去,那被薄雪覆盖的巨大的松树像极了放大版的圣诞树,让人心生将礼盒、铃铛挂上去的想法。走近,假山环绕的小池塘竟然结了冰,平日里畅游着的几只小鲤鱼隐匿了行迹,不知所踪。

好几组学生都喜欢上述史同学的习作。问及原因,学生说:“《济南的冬天》写雪,老舍先生从水面写到空中、半空中、天上,从下写到上;史同学举一反三,由远到近地写雪中老松及松下池塘,极有层次感,富有表现力。”

总之,在分组鉴赏过程中,学生联系《济南的冬天》一文,分析同学写校园雪景的习作,明白了准确选用词语、恰当使用修辞,能将景物描写得细致生动,准确传神。

三、真实表达主观感受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掌握以上写景手法与技巧就很不错了。可是,不少学生意犹未尽,总觉得本次习作还值得进一步深入赏鉴与探究。于是,笔者让学生大声朗读《济南的冬天》一文,探究文中还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写景妙招。有的学生提出,文中一些句子很有味道。比如,作者说济南是“宝地”、是“理想的境界”;说济南的水具有“绿的精神”;还写到济南的人在冬天“面上含笑”、看着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后,学生领悟到老舍先生写景时融入真情实感,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再次投入到本次习作的阅读鉴赏中,与作者展开了对话:

生1:子龙同学,我太喜欢你的习作《雪下……》了。

生2:我也是,尤其是文中第3段“打湿头发?不怕。打湿衣服?不怕。感冒着凉?还是不怕!”请问这段文字中融入了你怎样的感受?

生3:这还用问,一眼就能看出咱们男生对雪的喜爱,看出我们的天真活泼,童真童趣呗。

没等子龙同学回答,就有同学发言了。这一轮对话刚结束,下一轮又开始了:

生4:我好喜欢沈佳同学的习作《雪中升旗进行时》。

生5:通过读文中“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与空中飘落的万千雪花,定格成今日校园的绝美画面……”一句,我的眼前浮现出雪中升旗的唯美画面。这幅画面中,有白红相映的色彩美,有旗升雪降的动态美,蕴含着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美。

沈佳:是的,我更想表现情感美。不知同学们是否跟我一样。升旗时,看着雪花飘落、红旗上升,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这才换来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所以,我怀着崇敬之情写下这篇小文,期待着红色精神永远赓续、传承。

在这堂习作讲评课上,学生的精彩发言不时引发热烈的掌声。学生领悟到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饱含作者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不是对老舍先生作品的简单模仿,而是源自学生的内心感悟,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次写作训练与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相结合。写作前,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阅读课文;写作后,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比,很好地发挥了教材的范例作用。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写景,体验了写作的成功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刘小锋.感受济南冬天里的浪漫——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济南的冬天》[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3(10).

[2]周小莉.由字到画,由心到景——从《济南的冬天》看写景作文的写作技巧[J].语文教学之友,2014(11).

[3]陈薇.低吟话景 思辨谈情——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谈初中语文写景散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8 (31).

作者简介:葛琳璐(1980— ),女,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